張海云
(山東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泰安)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這是我國實現高等教育強國的內在要求,也指明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的發展理念和重點任務(王俊菊 馮廣武,2018)。教育部近年推出的“卓越人才培養計劃”也指出要提高學生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大幅提高研究生參與國際學術前沿研究的活躍度。
研究生作為“雙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知識群體,要實現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目標,既要能夠閱讀跟蹤國際最新科技文獻、寫作發表相關專業的英語論文,又要能夠參加相關專業的國際會議并與國際同行開展面對面討論。這既對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滿足多元人才需求提出新要求,也為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新課題。因此,推進研究生英語教育改革、培養科研能力強和外語水平高的高層次創新人才被提上日程。
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國家、學校需要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學術交流能力的研究生人才,而當前普遍存在的研究生英語基礎薄弱、教學資源受限、英語學術能力欠缺等問題也成為改革中的痛點和難點。如何根據不同類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合理調整優化課程結構,開發優質課程資源是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基于此,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分析與論證了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的現狀,較為全面地介紹了開展教學改革的路徑及改革實踐案例,具體包括3個方面:(1)存在問題研究。頒布于1992年的《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已不能滿足“雙一流”建設及高等教育國際化要求,研究生英語教育存在的問題較多,如:課程設置缺乏多元化(丁立斌 魏根,2012),教材存在局限性、教學內容隨意(朱曉梅,2006),傳統研究生英語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課程設置、教材選擇及考核方式仍然占據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的主流等(任如意,2009;邱文曉,2018;王浩等,2019)。(2)教學改革對策研究。專家學者們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諸多解決方案,如開設選修課與必修課相結合的課程模式、進行分級教學、創新教學方法、開設第二課堂英語教學、選用合適的教材、改革考核機制等(吳增欣,2014;李芝等,2017;吳婷,2019)。(3)教學改革實踐研究。目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綜合性高校都開設了針對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的學術英語課程,以培養研究生的國際學術英語交流能力(李芝等,2017)。總的說來,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根據能力與水平,實施分層教學模式; 重視語言基礎能力與運用能力培養,建設多樣化課程模塊; 兼顧能力與興趣,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統籌課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龔雙萍,2013)。
作為研究生培養階段的一門公共必修課,研究生公共英語的學分、課程設置及教學運行都與研究生培養方案中對英語學習的相關要求緊密相關。研究生培養方案是研究生培養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充分反映國家、社會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要求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培養方案中有關外語學習的相關要求對研究生公共外語課程的定位、研究生學習動機、外語人才培養效果等具有重要意義。筆者通過調研某省屬院校2018年新修訂的培養方案,包括12個博士專業、27個學術型研究生(簡稱學碩,下同)專業和18個專業型研究生(簡稱專碩,下同)專業后發現,博士、學碩、專碩等各層次的培養方案中都不同程度在培養目標、學術論文撰寫、學位申請及參加國際會議等方面對外語學習提出了要求,具體數據見圖1。

圖1 研究生培養方案中涉及相關外語要求的專業數量
12個博士培養方案的培養目標中都提及學生要具有“良好的外語聽、說、讀、寫能力”“能熟練地應用一門外國語對本專業的論文書刊文獻進行閱讀和書面翻譯,撰寫科學研究論文”等,2個專業明確提出博士生需兼修第二外語;3個專業要求學生在學位論文撰寫過程中閱讀外文文獻,其中1個專業規定學位論文參考文獻中必須包括50%的外文文獻且博士生需閱讀由導師指定的20篇外文專業文獻并撰寫閱讀報告,特定條件下可用英文撰寫學位論文; 2個專業鼓勵學生在校期間參加國際學術會議;9個專業要求學生申請學位時須至少發表一篇SCI或EI論文或同級別國內論文。
27個學碩培養方案中,除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外,其余均在培養目標中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外語讀、寫能力和一定的聽、說能力,9個專業要求學生熟練運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書刊和撰寫研究論文;3個專業要求學位論文撰寫環節必須閱讀外文文獻;8個專業要求申請學位時發表一篇SCI或EI論文或同級別國內論文;1個專業鼓勵學生參加國際會議。
18個專碩培養方案中,12個專業要求能夠基本閱讀本領域外文資料并具備一定的寫作或聽說能力;1個專業要求在學位論文撰寫過程閱讀外文文獻;對參加國際會議和論文發表均無要求。
由上可見,研究生培養方案中對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研究生在外語培養要求和目標上有較大差異,相對于其他培養類別,各專業對博士的外語水平要求較高,對閱讀、寫作、聽說能力及論文發表等要求都更具體,其次為學碩、專碩。值得注意的是,對博士英語水平要求高的專業對碩士的英語要求也較其他專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本研究針對當前有關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相關研究熱點,試圖探究在研究生培養方案的不同要求下,博士、學碩和專碩研究生在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中的學習現狀是否與培養方案的要求相吻合,研究生的學習動力、學習狀態及學習需求是否會受培養方案中對外語學習要求的影響,即不同培養類別的研究生是否在學習需求上存在差異,以及他們對現行的研究生公共英語的課程體系有何優化或改進的建議等,并在此基礎上構建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體系優化方案,為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提高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質量提供借鑒。
(1) 不同培養類別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學習現狀如何?
(2) 不同培養類別研究生有著怎樣的英語學習需求?
(3) 高校研究生對公共英語課程體系優化有何建議?
本研究分為兩個階段:2020年9月至10月對某省屬高校的30名研究生進行半結構化訪談;11月對1496名不同培養層次、不同年級的在校研究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范圍涵蓋該校除英語專業外具有研究生招生資格的所有學院,在學科、專業、培養類別及年級等都達到較好覆蓋比例,調查結果具有較高的代表性。被試具體信息詳見表1。

表1 被試基本信息一覽表
(1)半結構化訪談提綱。 訪談提綱共5個問題,包括訪談對象對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的評價、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的英語學習需求、學習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及對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體系改革的建議等。
(2)研究生英語學習需求調查問卷。該問卷參照趙雪琴等(2017)和邱文曉(2018)的問卷,結合先期半結構化訪談數據,依據研究問題進行設計。針對研究問題1,設有7道單選題,旨在了解不同培養類別研究生公共英語學習現狀;針對研究問題2,設有10道Likert 5級量表、3道多選及2道單選題,旨在了解不同培養層次研究生的英語學習需求及其學習動機、學術英語水平等的差異;針對研究問題3,設有4道多選及4道單選題,旨在了解研究生對公共英語課程體系的期待與建議。
半結構化訪談共邀請30名被試參加,在征得被試同意后對訪談過程進行錄音并對訪談內容進行了轉寫、歸類,作為后續編制調查問卷的重要參考。
問卷調查通過問卷星發放,共收到有效問卷1496份,問卷有效率100%。數據使用SPSS在線分析網站SPSSAU進行統計分析。該問卷一共30題,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95(>0.7),信度較好。所有量表選項共同度值均高于0.4,KMO值0.805(>0.6),累積方差解釋率62.975%(>50%),數據也具有較好效度。
被試所在高校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安排為:學碩必修72學時,2學期完成;專碩必修36學時,1學期完成;博士必修72學時,1學期完成。
調查問卷從課程滿意度、教學內容、教師、教材、考核方式等不同維度調查研究生的英語學習現狀。如表2所示,對公共英語課程表示滿意或非常滿意的占到35.77%,基本滿意46.66%,17.65%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不同類別研究生對課程的滿意程度無差異,但當前的英語課程未能很好地契合學生的需求,課程滿意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表2 不同培養類別研究生對公共英語課程滿意度調查
表3表明,41.44%的研究生認為當前課程以閱讀能力培養為主,其次為聽說(22.86%)和寫作(15.78%)。不同類別研究生的觀點存在差異,專碩認為課程內容更注重閱讀,學碩認為課程更注重聽說與寫作能力培養,博士則認為課程內容更注重閱讀與聽說。三個培養類別的課時、師資等情況都各有不同,課程內容的側重點也有所差異,但當前課堂教學的重點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研究生的交流能力,尤其是書面交流即寫作能力的培養。

表3 研究生對公共英語教學內容、教師及教材的看法調查
被試對教師教學手段的評價沒有差異,在教學方法多樣化方面,學碩與專碩對教師的認可程度普遍高于博士。但整體來看,大部分被試認為教師教學方法靈活、注重互動(65.24%),也擅于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工具(71.86%)。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教師提供了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充分使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和手段能夠幫助教師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取得較好教學效果。
教材方面,46.46%的研究生表示滿意或非常滿意,43.7%表示基本滿意。超過一半(53.98%)的研究生認為教材的利用率在50%以下,43.9%的人認為教材內容一般,沒有特色,33.36%的人覺得教材與專業知識關聯不大,學了沒有什么用。教材是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語言輸入來源,也是學生進行課堂教學與課下自學的重要工具,無論是學生的滿意度還是較為低下的利用率及消極評價都表明外語教材的選擇與學生外語學習的真正需求存在一定偏差。
科學合理的考核方式能夠真實反映研究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起到良好的反撥作用,但超過一半(61%)的研究生認為當前以終結性評價為主的考核方式無法考查學生全方位的外語素養。

續表
調查顯示,63.97%的研究生都認可英語學習的重要性,相較于其他群體,博士研究生更愿意利用各種課程和資源進行多方位的學習。盡管如此,學生英語學習時間卻并不充分,69.65%的人每天學習時間少于1小時或幾乎沒有,只有4.68%的人學習2小時以上,并且只有9.90%的研究生對自己的英語水平表示滿意或非常滿意,表示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的占到61.70%(詳見表4)。這一方面說明學生的英語學習態度較好,從主觀上認為應重視英語學習,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研究生的自律性和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學習效果不理想的特點。

表4 不同培養類別研究生英語水平滿意度調查
研究生階段,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需求呈現多樣化特點,如表5卡方分析所示,研究生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包括學習本專業英文資料(63.03%)、通過英語四六級、考博或出國(58.69%)與完成英語必修課(42.18%)。其中,博士研究生“學習本專業英文資料”動機最強烈,其次為學碩;而“通過英語四六級、考博或出國”和“完成英語必修課”動機最強烈的是專碩。從數據來看,不同培養類別研究生英語學習的動機和需求存在差異,這種差異與培養方案中的培養重點、培養目標相吻合,如前所述,博士與學碩的培養重點是學術發展,專碩則更注重實用性。

表5 不同培養類別研究生英語學習動機需求調查
為更詳盡地了解不同培養類別研究生對自身學術英語水平的評價與具體學術英語需求,筆者在問卷中設計了學術英語需求李克特量表,共包括學術英語水平調查與學術英語學習需求調查2個維度。
學術英語水平調查共5個題目,內容涉及研究生對于自身在英語學術規范、專業學術動態、英文文獻閱讀能力、英語學術聽說能力等方面的自我評價,方差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不同培養類別研究生學術英語水平差異顯著,水平最高的是博士,其他依次為學碩、專碩。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是主觀評估,學生有可能對自身學術英語水平做出真實評價,但是評價是一個復雜的過程(Moritz, 1995),也不能排除部分學生以學術水平自我評價代替了學術英語水平評價。為更好地了解研究生學術英語水平的動態變化,筆者對不同年級的問卷數據進行了比較,三個不同年級研究生學術水平呈顯著差異,水平最高為2017級,其次為2018級、2019級,這也從側面證實了研究生經過不斷的學習努力可以獲得自身學術水平的提高。

表6 不同培養類別、不同年級研究生學術英語水平調查
學術英語學習需求調查的5個題目主要從具體學習實踐展開,包括專業課教師的學術英語要求、英文教材使用需求、英語學術活動、英語學術論文發表、英語學術能力對自身發展的需求等。表7顯示,不同培養類別研究生學術英語學習需求呈現顯著差異,博士需求最高,其他依次為學碩和專碩。不同年級研究生的英語學習需求數據對比發現,2019級到2017級需求逐級提高,不同年級間呈現顯著差異。結合學術英語水平的調查結果,隨著專業學習的深入,研究生追蹤國際研究前沿需求提高,在國際期刊發表科研成果的動力提升,再加上培養方案中畢業學位申請時對論文發表等相關要求的激勵等,形成了年級越高,學術英語水平越高,學習需求也越高的現象。

表7 不同培養類別、不同年級研究生學術英語需求調查
對于具體技能提高需求,學術英語閱讀(79.75%)與寫作技能(74.60%)的提高需求最為集中,其次為聽力(57.09%)和口語(45.99%)(詳見表8)。其中,除閱讀技能無顯著差異外,博士研究生的其他各項學術英語技能提高需求遠遠高于其他類別,其次為學碩,專碩學術英語寫作和聽說需求均低于平均值。研究生公共英語的課程設置需要針對不同類別研究生有所調整,一方面要滿足博士和學碩研究生的學術需求,除閱讀能力外,更要加大學術英語聽說和寫作能力培養,另一方面要為專碩研究生提供相應的提高英語實用能力的課程,滿足專碩研究生在證書考試、就業等環節的英語需求。

表8 不同培養類別研究生學術英語技能提高需求調查
課程改革、課程體系優化要建立在學情和需求分析的基礎上。本研究除包括研究生英語學習現狀和需求調查外,也在問卷中針對公共英語課程體系的優化征求了被試的意見。
在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方面,60.9%的研究生都更愿意選擇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由于被試所在高校當前的公共英語教學以必修課為主,84.69%的研究生希望開設英語類的選修課程。如表9所示,70.19%的學生建議開設有關學術與交流(英語論文撰寫、國際會議發表等)類的課程,相對于其他培養類別,博士研究生的此項傾向最高,達到84.4%;53.07%的研究生認為應該開設基礎類課程(聽說讀寫譯等基本技能),專碩此項需求最高。問卷提供了12門涵蓋各個類別的具體課程名稱供大家選擇最想學習的課程,“學術交流口語與聽力”“專業文獻閱讀”和“學術英語寫作”成為研究生最希望開設的三門課程,這也與前文所調查的有關研究生學術英語閱讀、寫作、口語、聽力的學習需求結果相吻合。不同培養類別研究生對于不同教材類型的選用存在顯著差異,博士和學碩普遍傾向于使用全英文原版教材或對英語學術論文或報告進行針對性語言特點解析的教材,而專碩則更傾向于含有一些英文示例的中文教材或研究生通用英語教材(詳見表10)。目前被試所在高校學碩與專碩使用同一種公共英語教材,從分析結果來看,統一的教材難以滿足不同培養類別研究生的個性化英語學習需求。如表11所示,在考核方式上,64.84%的研究生建議課程考試采用不局限于教材的水平測試,70.99%的研究生建議將課堂表現(如課堂參與、出勤、作業完成情況等)納入考核體系,還有49.6%的同學建議將課外英語活動(如參加英語演講辯論賽、參加國際會議、英語論文發表等)也作為課程評估的

表9 不同培養類別研究生希望開設英語類選修課情況調查

表10 不同培養類別研究生學術英語教材選用建議調查

表11 不同培養類別研究生對公共英語課程考核方式建議調查
調研發現,絕大多數研究生都有提高英語各項技能和開設多樣化課程的迫切需求,而現行的較為單一的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設置不能滿足不同培養類別研究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如博士和學碩的學術發展需求和專碩的實用性英語需求等。基于調查分析不同培養類別研究生群體的英語水平、英語學習需求及對課程體系優化的建議等,本研究提出公共英語課程體系優化方案,從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創新、教材建設及考核機制等不同方面開展教學改革,以滿足國家、社會、學校對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需求及研究生各群體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詳見圖2):

圖2 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體系優化方案
(1)優化課程設置,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通過構建“學術提高型+綜合技能型+素質拓展型”的立體式課程模式滿足博士、學碩和專碩等研究生群體提高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型人才發展的不同需求。部分課程示例見表12。根據不同培養類別研究生的切實需求制定選課方案,博士、學碩以學術英語提高為主,專碩以英語實用能力提高為主。同時延長課程修讀時間,學生可以在三個學期或兩年內自由選擇規定學分的課程,滿足不同年級英語學習需求。通過優化課程設置,鼓勵教師調整教學重點,更新教學內容,切實提高研究生英語應用能力。

表12 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設置示例
(2)線上線下課程建設,實現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的創新。隨著“一流”課程的建設,充分利用線上、線下資源開展教學,遴選優秀師資組成教學團隊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開發成為教學模式改革的新趨勢。這一方面能充分發揮網絡優勢,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又可以緩解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師資源乏、班級規模過大等難題。
(3)加強教材建設,提供高品質的語言材料。教材是非常關鍵的教學資源,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和效果。教材開發要充分考慮不同培養類別研究生需求,利用語言優勢收集國外相關領域的優秀學術成果,編寫適合學校定位和研究生教育發展方向、將語言應用與專業知識緊密結合、實用性較強的教材提供給學碩與專碩研究生;同時針對博士生積極引進國外優秀原版教材,豐富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原汁原味的英語語料。
(4)完善考核機制,實現“以評促學”。考核是外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檢驗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一個有效手段。要使課程評估能真正檢驗學生以語言為根基進行本專業學習和研究的能力,結合終結性與形成性評價,創新形成性評價模式,除考查出勤、課堂表現、作業完成等情況外,還要考慮將學生參加外語第二課堂活動情況、撰寫外語論文情況及參加國際會議交流情況等實踐成績綜合評定,通過評估提高學生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研究生培養方案中提出了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對不同培養類別的研究生提出了不同的英語學習要求。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的課程設置、課程體系優化要服務這一人才培養目標,就必須從當前英語學習現狀、需求分析出發,構建能夠滿足國家、社會及學校不同類別人才培養需求和研究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的課程體系,切實提高研究生參與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本研究通過半結構化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某省屬高校不同培養類別的研究生英語學習需求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據此提出了課程體系優化方案,樣本和數據信息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真實性,為高校研究生英語教學提供了改革思路和不同視角。由于時間有限,被試皆來自同一所高校,今后的研究可以根據不同地域、不同培養層次的高校選擇被試,提供更為全面、翔實的數據為教學改革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