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怡璇,柯新凡
(河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河南 開封 475001)
青少年階段是青少年學生理想信念形成和學習成才的關鍵時期。由于青少年學生身心有待成熟、品行需要磨礪,故必須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要立德樹人、培根鑄魂、強心聚力,以全面提高青少年學生綜合素質,從而更好地應對不良思潮侵襲、信仰危機負面影響,以及敵對勢力搞的顏色革命、分裂顛覆活動、文化滲透[1- 2]。調查表明,一些學校對思政課信仰教育的認識和重視仍然不夠,學科建設投入不足,教學形式內容不夠鮮活,氛圍不夠濃厚,學生參與度和獲得感低,教學質量和效果有待提升[3-4]。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講話。2021年,黨和政府發布了思政課建設發展的新指南(即《國家教材委員會關于印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的通知》),要求把學校思政課信仰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提出大中小學課程一體化統籌設計、分學段分學科統籌安排,循序漸進,螺旋上升(1)《關于印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的通知》,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網,http://www.moe.gov.cn/ srcsite/A26/s8001/ 202107/ t20210723 _546307.html。。各級各類學校和教師為了提高思政課信仰教育的教學效果,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偉力,開展了一系列教學改革和研究,提出了“情境體驗式、互動參與式、主題探究式和多學科協同式”等教學新理念新模式[5-8]。多視域路徑教學是引起關注和探究的重要創新之一,旨在應用現代教育理論和技術,多角度、多維度、多領域豐富課程內容,提高思政課信仰教學的科學性、有效性和獲得感。本文擬討論其理論和實踐的邏輯基礎與應用價值,以促進對思政課新要求的深入理解與貫徹落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和我國政府,在繼承和發揚黨和國家思想政治工作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高度重視學校思政課教學與信仰教育,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和部署。各級各類學校和教師不辱使命,積極貫徹落實新指南,并進行教學改革探索。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教育的重要論述和講話精神,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新時期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新要求)(2)《關于新時期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若干要求》,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網:http://www.centv.cn/p/323889.html。,教育部頒布了《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2021版)》(以下簡稱:新課標)(3)《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2021版)》(教社科〔2021〕2號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網: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112/t20211214_587183.html。,將新時代思政課(政治信仰、道德法紀與文化素養等教育)的意義和地位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將過去培養“合格公民”、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升到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高度。地位之高、決心之大,改革措施之多、力度之強,從未有過,彰顯了新世紀確保贏得“人才培養、強國復興”大戰略的堅強決心和強大定力。
在黨和國家層面,出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特別是黨的十九大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十三屆全國人大將其載入憲法,實現了黨和國家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僅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旗幟,也是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的根本指針。近來,教育部組織編寫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9],以上述指導思想為根本遵循,將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傳遞給青少年,體現了教育部對信仰教育地位進一步提升的貫徹落實與充分努力。
思政課核心素養目標及其內涵有較大擴展。一是強調培根鑄魂,啟智增慧,就是要打好中國底色、植入紅色基因,使學生做到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高度統一;二是加強重大主題教育,突出體現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在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增加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樹立國家利益至上的總體國家安全觀、參與全球治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方面的內容;三是細化勞動素養和實踐鍛造要求,強調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和針對性、有效性,要求深化教學改革和綜合效果評估,及時增加新的講話精神,體現課程時代性和與時俱進性。
思政課新要求和新課標提出了新的課程體系和建設原則、方案和教學措施,包括成立全國教材指導委員會,實行統編統審統用,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科技創新文化及總體國家安全觀等納入課程教材。同時,審定英雄人物、先進模范進課程教材圖譜,制定思政課分課程專題教學指南,深度解讀教材體系的示范教案,配套統編教材疑難問題解析、教學案例解析,出版思政課優秀講義,開列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書單,建設思政課優質網絡資源庫和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推動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
國家教委教材司新近組織研制了6部相關教材和主題教育指南綱要。根據新要求、新課標和新指南,課程教材建設有了詳細的路線圖。為貫徹落實上述要求,各級各類學校和教師采取全新舉措,主要包括:依據學生不同年齡段認知發展規律、教育教學規律,以豐富多樣的形式,把理論表達轉化為教學語言,讓思想貼近學生生活學習實際,結合講道理與講故事、抽象思維與生動案例、顯性表述與隱性滲透等途徑,讓光輝的思想內容可知、可理解,充分展現思想的偉力,并將思想認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其實質就是思政課教學方法和路徑的全面改革。
從上述時代背景可見,隨著思政課地位不斷提升、要求不斷提高、教學內容和涉及學科范圍不斷擴展,各級各類學校和老師任重道遠。為了提高思政課信仰教育的教學效果,充分發揮政治思想偉力,不少學校和老師開展了一系列教學研究和改革,提出了“情境體驗式、互動參與式、主題探究式和多學科協同式”等教學新理念新模式。這些改革在克服傳統的單純說教弊端,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等方面,發揮了較好的積極作用,在教學形式和教學資源組織調用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改進和探索,但在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豐富教學形式和內容、提高知識呈現和傳授效率、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等方面仍顯不足,在教學理念和實現路徑上的根本性改革仍顯不夠。
新使命要有新擔當,新課程呼喚新改革。新時代思政課教學“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必須摒棄傳統的單視域說教灌輸模式,在教學理論和方式方法上進一步改革創新,進一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現代教育理論和技術應用上多措并舉,在課程知識表達呈現上更加豐富多彩,使教學形式內容更加鮮活、氛圍更加濃厚,學生參與度和獲得感、教學質量和效果進一步提升。多視域路徑教學理念和方法的出現,恰逢其時,是時代的呼喚,更有深刻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新課標新要求指出,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的貫徹落實,關鍵是要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和獲得感。從教育邏輯的視角分析,決定教育效果的有3個基本的因素:一是教育對象(學生)的基礎情況和目標要求,包括主體參與度、學習效率和獲得感;二是課程(教材、教案和媒體載體)內容與呈現形式等;三是教師的教學方法、策略與資源運用等,即教育路徑表達(圖1)。進一步可以概括為教育“目標—內容—方法”三者的關系及其相互作用[10]。在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相對固定的情況下,教師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尤為重要。當前,思政課信仰教育課程目標與內容明確,其教學路徑表達成為決定課程教學效果與獲得感的關鍵。

圖1 教育三要素與兩種教學路徑
(一)多維時空表達:思想認識的高級邏輯思維形式
多維時空表達是指從不同時間和空間維度(從不同歷史、現實空間或學科領域或角度),描述、呈現、傳授知識與思想的一種策略和方法(圖2)。不同于人們日??磿f話、講故事所經常采取的,從單一維度或角度,一句句、一行行,娓娓道來,多維時空表達要求“一目十行,繪聲繪色”,有如“心身并用、過目不忘”“天馬行空、闡釋自如”。在思政課教學中,分析比較世情、國情、社情,回顧歷史不同階段的不同事件情況,闡述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領域發展變化,時空穿越對照等,就是典型的多維時空表達方式。這是人類思維表達的一種高級邏輯形式,帶有典型的聯想、發散、聚合和綜合分析等科學思維特征[11]。習近平總書記講,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行,就在于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并用以指導實踐(4)參見新華社:《開年第一課,習近平講了這些重點》,https:// news.cctv.com/ 2022/01/14/ ARTI1Ncgc84E6GTYcJ0EVpC l220114.shtml。。這就是典型的從黨史、新中國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史、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以及哲學社會科學等多維時空分析、思考,得出的創新性表達,具有深刻的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的邏輯基礎。
成熟得晚有些可悲,但總比拒絕成熟好。比如我,有過喜歡踩人的階段,也有過盲目羨慕人家會來事的時期,如今慢慢調整,自認為漸漸達到了“徐志摩讓棋”的境界。雖然年已半百,看似黃花菜都涼了,但想想我們這代人以后恐怕大多要住養老院,回歸集體生活,與人相處的能力決定著人生最后階段的生存質量,現在成熟也還不晚。

圖2 思政課信仰教育多視域路徑模式
回顧歷史,文字和印刷術的發明和發展使中華文化和智慧千年傳承,歷久彌新;現代多媒體技術的誕生和進步使教育教學繼續騰飛。新時代的計算機網絡、衛星遠程通信和5G以及人工智能技術,讓現代教育如虎添翼,飛天夢想成真,太空實驗授課得以實現?,F代信息高技術可以實現理論知識可視化、抽象世界現實化、歷史場景再現化,抽象變“具象”,虛擬變“現實”……人類的學習和思維活動有了好幫手,簡單、快捷、高效、容易……教師可不站三尺講臺,而學生則通過圖文和視頻接受知識,帶著耳機閑庭信步勝過“一目十行”,這也為高質量教育提供了堅實基礎和技術保障。
當然,文字表達仍然是最基本、最基礎和不可或缺的教學方式,語言藝術不可忽視。然而,必須強調的是,多媒體幻燈、視頻和圖文知識傳授,正在成為現代高質量課程教學的主流[12]。沒有多媒體、網絡、大數據,多視域路徑難以做到聽力、視力和腦力、感悟想象力等同時工作,也會浪費很多文字和時間,不僅教學效率回到從前,感悟體驗也將消失很多,基于網絡的教學、信息搜索采集、調查研究等,都將難以實施,人們只能回到舊時代。
信仰是一種形而上、超越性、彼岸性的存在,體現的是人的價值追求、存在方式、生命理想的終極關懷[13]。在工具理性至上、功利主義盛行的時代,知識教育占據絕對統治地位,信仰教育受到削弱,必然導致學生信仰缺失、理想信念迷茫和精神心靈脆弱。馬克思主義信仰棲身于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體系之中,建立在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學、道德倫理學、認知科學、神經生理與心理學等學科基礎之上,依賴學科知識、實證研究、邏輯推理等方式,論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價值意義。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及其創新研究離不開數理工具,這是其科學的學科特征及其內在的、必然的邏輯要求。
在傳統的單視域路徑教學中,教師以單純的理論灌輸、知識講解等方式,培養學生的理想和價值信仰,學生以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方式對待“絕對真理”。老師講得可能很好,而學生可能并未聽懂,或者對有關概念、道理雖耳熟能詳,卻并未將其作為人生準則和生命信仰。數理邏輯工具在多視域路徑教學中的應用,一是可以度量分析信仰知識感知、理解、認同和堅守等不同程度,二是可用于教學效果、滿意度、獲得感的調查和統計分析,三是可用于不同路徑及其不同組合應用的比較和排列組合分析。如多視域路徑與單視域路徑、多視域路徑不同表達形式與不同組合之間的兩兩比較和多因素分析等,從而篩選優化適宜因素和組合,改進教學策略和方法。這是數理邏輯排列組合分析方法在多視域路徑教學和研究中的應用范例(圖3)。

圖3 思政課信仰教育多種教學形式及其邏輯組合陣列
當前,多視域路徑教學常見的路徑組合形式有“理論教學—多媒體觀賞強化—分組討論和考核測試”等復合式教學、“參觀游覽—講解闡釋—討論辯論與體會報告”等活動體驗式教學、“思政課—課程思政”多學科跨學科主題式分工協作教學、“線上線下/課內課外—調查訪談—分析總結—思考提煉”等探究式教學、“大課講座—小課討論—疑難解讀/實地調研”或者“網課/微課—場景體驗—智能虛擬考核”等新模態教學等等。能夠科學組織和應用這些技術和方法,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和情況,采取適宜的、合理的組合方法和教學策略,評估和提高聽課“抬頭率、點頭率”,就是思政課老師的學科專業素養和看家本領。
哲學家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提出,信仰就是用人的整個身心投入其中的絕對承諾。休謨(David Hume)從理性判斷和價值判斷的區別出發,認為信仰并不是理性的結論,而是應然的、應該相信的價值。問題是,如果人沒有實現自由解放、全面發展,沒有科學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又有什么價值可談呢?個人的價值和作為如果沒有與群體一致,在歷史的長河中又有多大作用呢?宗教迷信和神學早被不斷發展進步的科學技術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社會主義揭開了神秘的面紗,露出了嚴重致命的瑕疵而不可信。
馬克思主義信仰受到尊崇,關鍵在于其吸取了前人的科學內核并不斷發展創新,與時俱進,并強調兩重意義:一是作為個人信仰,成為個人超越自我、全面發展、奠定生命不朽價值的終極依托;二是作為人類共同的理想追求,可以把握現實、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發揮群體精神的偉力,共同開創未來[14]。馬克思主義信仰具有鮮明的政治方向性、思想理論性,高度的理論抽象性,同時具有現實思想引領與實踐指導性。多視域路徑教學不僅可以改進其認知習得方式和效率,而且也有利于發揮其實踐引領和價值意義。
在現實社會中,人們總是要承擔多重的生活責任,青少年學生同樣如此。多視域路徑教學也要注重實踐路徑改革。這就需要教師同家長、社會聯手,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具體情況,在不同階段給予他們不同責任,以此來推動他們對于信仰的理解,體悟生活理想、職業理想、道德理想以及社會政治理想。抽象的價值觀能否得到鞏固,不僅在于所習得的理論的印象,更在于其對現實社會生活中遇到的人或事的認識與評價,以及由此引發的更為理性、準確的感悟。完成這一過程需要廣泛接觸并真實參與到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去認識、思考和甄別,去引導學生內化于心、外顯于行。
多視域路徑教學理念和方法要求讓學生參與多方面實踐,在看、聽、想、做的多維實踐中,完成對理想信念的思考、選擇以及進一步的建構。學而信、學而思、學而行,繼而思、繼而信、繼而行……信仰就在這樣的教育過程中,逐漸得到確立、鞏固和螺旋式升華(圖4)。

圖4 信仰教育“知情意信行”多視域路徑螺旋升華模式
多視域路徑教學不僅是思政課信仰教育的內在邏輯要求,而且是當前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的邏輯進路。學經典、授正道,用科學的理論武裝,打牢馬克思主義理論底氣和信仰底色,確保信仰教育政治性與學理性、知識性與價值性統一,樹立理想信念和道路自信;從歷史視域,學史明理、以史為鑒,用傳統美德熏陶,培塑優秀精神情操,樹立文化自信;從國情世情視域,開拓視野、比較借鑒,用中國文化滋潤,樹立制度自信,鍛造民族自立自強信念和家國情懷;從現實生活視域,授業解惑、情理交融,用美好未來激勵;從辯證發展視域,學深悟透、學以致用,用偉大目標感召,建樹時代擔當,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信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信念,堅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
根據國家部委要求,思政課信仰教育要統籌規劃、一體化施策、多措并舉。多學科多視域的協同參與,是適應“大思政”學科的本質和必然要求。這種理念和方法既尊重學生主體性和差異性,又兼顧教學要求的統一性和多樣性,有效整合多種教學資源,齊心協力、同向同行,科學辯證地處理一體化和個體化——從個體發展角度,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理想信念,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成為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從國家需求層面,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為國家穩定發展、教育強國、民族復興提供充足的后備力量。這是馬克思主義有關個人與群體、個性與共性等科學辯證思維理論在思政教育領域的應用和發展。
教育永遠處于人與人的關系之中,是一項充滿價值感的事業。新時代思政課信仰教育的倫理和價值問題,就是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和人的社會價值問題。多視域路徑教學無疑有助于解決這個問題。由于網絡教學、人工智能、線上線下教學等等多方面、多途徑現代技術的應用,不僅促進了教學改革發展,也有助于教育公平和減貧、脫貧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MDGs)的第一個目標是“消滅極端貧窮和饑餓”;《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排在第一的目標依然是“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教育作為脫貧攻堅“五個一批”的重要機制,承擔了使命,遂行了任務,貢獻了知識與思想。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每一個受教育者都獲得創造幸福生活的品質與能力。多視域路徑教學對教育科學的理論探索、歷史時空穿越、現實情感關切(心靈烙印與美好愿景)、多視域情感體驗和德行塑造,使教育更加人性化。強調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培養人民情懷、家國情懷,體現了教育強國、民族復興的使命擔當。
馬克思主義信仰是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的高度信服、景仰、向往、追求,并以其統領精神生活,指引行動和實踐。要努力幫助廣大青少年樹立遠大理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信念,用科學的理論武裝,用歷史的眼光啟示,用偉大的目標感召,用光明的未來激勵,不斷增強“四個自信”,增進對黨的信賴、信念、信心。多視域路徑教學是實現這些要求的適宜路徑。要融通各種資源,立足中國又借鑒國外,挖掘歷史又把握當代,關懷人類又面向未來;既有深厚歷史底蘊,又有鮮明時代特點;既彰顯中國立場,又開闊國際視野;既貼近學生生活,又反映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的新成果;既有利于教師創造性教學,又有益于學生潛能的發揮,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發展的需求[15]。
多視域路徑教學的邏輯路徑多、信息傳播量大、形式多樣,教學氛圍濃厚,感知印象深刻,教學效率高、效果好,成為符合現代教育理論和實踐邏輯要求的一種嶄新教學形式。這種新理念和新方法可以聯合互動參與、情境創制、主題探究式教學,使課程教學更加豐富和生動有趣;有利于實現“政治性與學理性、知識性與價值性,主導性和主體性、灌輸性和啟發性,建設性和批判性、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以及理論性和實踐性、統一性和多樣性”八個辯證統一;有利于提高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度和學習效果,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扶貧與公平,實踐意義和推廣價值大。
當然,青少年信仰教育的教學實踐,重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秉持理想信念教育之法、守正創新之策、辯證揚棄之道,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密的理論思維,既勇于改革創新,又努力繼承和發揮傳統教育智慧和教學經驗,精心備課,精選教輔資源,優化課程設計,高效組織實施,科學總結評估,不斷改進提高,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學生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