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杰,鐘巧蘭,王金婷*
(1.淮安市第五人民醫院消化科;2.淮安市淮陰醫院消化科,江蘇 淮安 223300)
胃息肉為胃黏膜組織異常凸起,臨床多無明顯癥狀,部分患者會出現食欲不振、上腹部疼痛、惡心、噯氣等癥狀,但臨床癥狀也不具有特異性,因此,胃息肉患者病情易隱蔽發展。臨床上,多數胃息肉患者在確診時,息肉形態已較大,具有一定的癌變風險。常規息肉切除手術為該病的主要治療方法,但是術后存在較高的復發率。由于手術將突出的息肉切除后,并沒有改變胃組織整體環境,因此術后患者也要預防胃息肉的再次復發,定期復查,提高自身重視程度[1-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胃息肉復發的相關危險因素,并及時給予有效防治措施,進而減少術后復發風險,避免癌變,現將研究結果詳細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8年11月淮安市淮陰醫院收治的230例胃息肉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胃息肉患者術后36個月是否復發分為復發組(70例)和未復發組(160例)。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消化內科疾病診療指南》[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且經病理活檢確診者;胃鏡檢查前8 h未飲食者;符合高頻電凝電切、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手術指征者等。排除標準:嚴重肺部疾病、心臟病、高血壓、胃、十二指腸急性穿孔等不宜接受胃鏡檢查者;有胃部手術史者;家族性息肉病者;有炎癥性腸病史者;未做好胃部準備,影響胃鏡觀察者等。本研究已獲淮安市淮陰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1.2 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經胃鏡檢查,運用內鏡觀察息肉大小、數量、部位及形態等,直接切除或鉗夾息肉,采樣進行病理檢查,結合患者胃息肉情況確定治療方案,具體手術方式包括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內鏡黏膜下剝離術、高頻電切術等。術后復查:術后定期借助胃鏡觀察患者食管與胃部狀況,發現復發現象者記錄息肉大小、數量、部位等,并采取相應治療方法予以切除,術后將息肉組織送病理檢查。
1.3 觀察指標 ①單因素分析:收集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抽煙、喝酒、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息肉大小和數量、病理類型、部位、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鏡下于胃竇距幽門2~5 cm處取1或2塊黏膜,進行快速尿素酶試驗法檢測)、術后腸胃反流等一般資料并進行比較。②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篩選胃息肉患者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本研究數據,以[ 例(%)]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胃息肉患者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單因素分析 復發組年齡≥ 45歲、手術時間≥ 40 min、息肉直徑 > 2 cm、多發息肉、腺瘤性息肉、幽門螺桿菌感染、術后腸胃反流的患者占比均顯著高于未復發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影響胃息肉患者術后復發的單因素分析[ 例(%)]
2.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胃息肉患者術后復發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結果顯示,年齡≥ 45歲、息肉直徑 > 2 cm、多發息肉、腺瘤性息肉、幽門螺桿菌感染、術后腸胃反流均是胃息肉患者術后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OR=1.943、2.726、6.767、4.216、3.053、3.796,均P<0.05),見表 2。

表2 影響胃息肉患者術后復發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胃息肉為胃黏膜上皮組織乳頭狀、突起狀異常生長的組織。多數胃息肉患者息肉色澤與正常組織無異,表面平整光滑,邊界清晰,呈圓形或半圓形隆起;少數胃息肉患者胃息肉檢出異常增生,息肉表面質地柔軟,呈鮮紅色,充血糜爛,少部分息肉呈指狀、分葉狀、菜花狀。胃息肉患者臨床癥狀不典型,但當胃息肉較大時,有致癌風險,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威脅,需進行手術切除[4];且有研究報道,胃息肉患者經息肉切除術治療后,術后仍存在較高的復發風險,且癌變風險更大[5]。因此,需對胃息肉患者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進行有效分析,以便于臨床醫師采取針對性治療及預防措施,以降低胃息肉患者術后復發的風險。
本研究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 45歲、息肉直徑 > 2 cm、多發息肉、腺瘤性息肉、幽門螺桿菌感染、術后腸胃反流均是胃息肉患者術后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可能的原因有,年齡≥ 45歲的胃息肉患者機體各項機能呈下降趨勢,術后免疫力較差,自身抗體產生較少,導致胃息肉患者術后復發風險升高[6-7]。因此,臨床可給予年齡≥ 45歲的胃息肉術后患者免疫力增強劑,促進機體產生抗體,以降低胃息肉復發的風險。息肉大小 > 2 cm、腺瘤性息肉的胃息肉患者息肉易癌變,息肉的癌變率隨著息肉直徑的增大而增加[8];而腺瘤性息肉組織中含絨毛狀組織,絨毛狀組織可能具備組織細胞分裂、生長速度較快等特點,其在生長過程中可能發生惡變,甚至發展成為不受機體調控的異型增生,故術后有較高的復發風險[9-10]。因此,臨床需對息肉直徑 > 2 cm、腺瘤性息肉的胃息肉患者治療后進行長期隨訪,定期檢查患者恢復情況,以降低患者復發癌變的發生風險[11]。多發息肉胃息肉患者術中切除可能不完全,故有較高的術后復發風險;同時,部分多發胃息肉患者行高頻電凝電切,而高頻電凝電切會使息肉邊緣燒焦,顯微鏡下結構不清晰,也會加大切除不完全和復發的風險[12-13]。因此,臨床需為多發胃息肉患者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降低患者術中切除不全而導致復發風險增大。幽門螺桿菌感染可能會異常激活解聚金屬蛋白酶,進而激活表皮生長因子,還會損害胃息肉患者機體胃黏膜屏障,刺激機體產生前列腺素、白細胞三烯等多種炎性因子,刺激手術創面出現黏膜腺管生成、腺體頸部延長等變化,黏膜肌與腺管上皮的不斷增生引發黏膜周邊隆起,最終形成息肉甚至腫瘤,從而增加患者術后復發的風險[14-16]。因此,臨床針對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胃息肉患者在手術治療的同時,還需給予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以降低患者術后因炎性因子刺激導致復發風險增加。術后腸胃反流也會增加胃息肉患者術后炎癥反應的風險,機體炎性因子的升高能夠促進胃息肉轉變成惡性,因此,術后腸胃反流的胃息肉患者的復發風險較高[17-18]。臨床可通過給予胃息肉術后胃反流患者胃黏膜保護劑、抑制胃酸的藥物等治療,改善患者胃反流情況,從而降低患者術后復發的風險。
綜上,胃息肉患者術后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有年齡≥ 45歲、息肉直徑 > 2 cm、多發息肉、腺瘤性息肉、幽門螺桿菌感染、術后腸胃反流等,臨床可據此對胃息肉術后患者進行干預,以降低胃息肉術后患者復發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