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維聰,趙思慜,江勛歡,康逸楓,黃智堅
(新疆農業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
實現中國夢,基礎在“三農”。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全國各地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因地制宜在各地區農業發展問題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同時結合可持續發展觀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并取得了顯著成就。農業作為經濟和民生產業,也作為新疆綜合經濟發展的支柱,必須重視以創新驅動為核心的新農業發展。
韋代雄(2010)[1]采用DEA 模型對31 個?。ㄗ灾螀^、直轄市)的農業投入產出效率進行了對比和實證分析,認為發展農業,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以取長補短,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這與區域農業發展協調性日益增強、農業的區域失衡相協調。祝志川和翁新新(2019)[2]認為,要想解決地區化發展無人可用的局面,應因地制宜制訂區域發展規劃,同時優化農業投入產出結構,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減少過多的規模投入,提高純技術效率,促進農業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這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高新技術產業迅猛發展,促使電子商務與農業相結合,使新疆農業產值以及各類農產品產量明顯提高。為了讓新技術在農業各方面都有應用,基于DEA 模型的分析結果,采用新疆15 個地區(含生產建設兵團)2014—2017 年的相關投入和產出數據,使用數據包絡線分析法測算農業產業效率,為新疆各區域的地區政府、農業相關企業和組織提供參考。
生產效率是一定的投入和技術條件下,因資源分配方式導致收益不同的一種評價方式。生產效率最優時所在位置被稱作效率前沿面。目前,計量經濟學中最常用的效率計算方式是數據包絡分析法和隨機前沿法。數據包絡分析法用于計算多個投入和多個產出的效率,基于規模報酬不變、規模報酬可變有CCRDEA 和BBC-DEA 兩種模型,測算的3 種效率值分別是當規模報酬不變時根據所選擇的投入產出數據計算出的綜合技術效率。在規模報酬可變的情況下,生產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可從已知的生產規模和投入產出數據中得出,同時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相乘可得綜合技術效率。基于這一背景,若得出的效率值等于1,則DEA 有效或可以稱作該決策單元DMU 是處于效率前沿面;若效率大于0、小于1,則說明該決策單元DMU 未處于效率前沿面,可加入松弛變量(Slack)對投入和產出數據進行調整,使該決策單元DMU 的效率達到最優。本研究使用的效率計算模型是建立在投入導向上的BCC-DEA 模型,該模型如下。

式中:決策單元投入量、決策單元產出量以及松弛變量分別用X0、Y0和S表示。在等式中表示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產出指標能提高的潛力值的大小,θ表示決策單元的效率值,調整前的決策單元與調整后的決策單元的比值用λ表示。
以新疆地區2014—2017 年的農業產業投入產出效率為研究對象,遵循科學性、可獲得性、可比性和真實性原則,選取投入變量、產出變量等指標。數據來源于2014—2017 年《新疆統計年鑒》。
根據現有文獻,主流的農業生產要素投入指標主要為勞動力投入、土地成本投入以及生產技術投入[3-4]。在進行新疆農業產業效率測算時,勞動力投入即農業生產過程中從事農業的人員數或鄉村從業人員;土地成本投入即農作物的播種面積;生產技術投入即生產過程中可提高種植效率所使用的農業機械,在數據包絡線分析法中常常以農業機械總動力表示。因此,本研究以農業機械總動力、農業從業人員和農作物播種面積作為投入指標;在進行產業效率計算時,該行業的產品產量以及行業總產值作為產出指標,選取與投入指標相關聯的農業產值、主要農產品產量為產出指標,如表1 所示。

表1 新疆農業產業效率測算指標體系
使用DEAP 2.1 軟件運行15 個決策單元下的三投入、兩產出,建立投入上的規模報酬可以變化的多階段BCC-DEA 模型,測算得出2014—2017 年新疆15 個州、市、地區以及兵團的農業生產綜合技術效率,并在測算中得出了4 年的均值。采用的數據中除了上述綜合技術效率外,還包括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整理后結果如表2、表3、表4 所示。

表3 新疆各州、市、地區、生產建設兵團純技術效率

表4 新疆各州、市、地區、生產建設兵團規模效率
綜合技術效率是測定的規模報酬不變情況下產業效率值,綜合技術效率等于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的乘積,代表當前產業投入產出效率是否處于生產前沿面和到生產前沿面的距離。由表2 可知,克拉瑪依市、吐魯番市、塔城地區和生產建設兵團4 年都處于生產效率前沿面,因此說明這4 個地區2014—2017 年農業生產技術與管理水平和資源配置水平處于最優狀態;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及和田地區2014—2017 年效率值均值均達到0.9 以上,表明這4 個地區的農業生產技術與管理水平和資源配置水平較好,比較穩定,同時有一定的提升空間;烏魯木齊市、哈密市、昌吉回族自治區、阿勒泰地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區、阿克蘇地區、喀什地區7 個地區2014—2017 年的綜合效率值均低于0.9,表明該7 個地區的農業生產技術與管理水平和資源配置水平較低,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同時這7 個地區中的大部分的綜合效率值遞減。

表2 新疆各州、市、地區、生產建設兵團農業綜合技術效率
從整體上看,新疆純技術效率低于0.9 的地區有7 個,并且全部為綜合效率低于0.9,純技術效率高于0.9 的地區綜合技術效率均高于0.9;除烏魯木齊市的規模效率值(0.818 25)小于0.9 以外,其他14 個地區的規模效率值均大于0.9,其中哈密市和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兩個地區處于0.93~0.94,其余地區的規模效率均處于0.97~1,這表明除克拉瑪依市、吐魯番市、塔城地區和生產建設兵團外,影響11 個其他地區綜合效率的主要因素是純技術效率,表明這11 個地區農業技術和管理水平需要改進。
從局部上來看,新疆純技術效率低于0.9 的7 個地區(烏魯木齊市、哈密市、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勒泰地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蘇地區和喀什地區)中部分地區純技術效率值逐年遞減,一部分地區在2015—2016 年有所上升,但在2017 年有所回落,并且2017 年的純技術效率均低于2014 年的純技術效率,這表明2017 年這7 個地區的純技術效率值整體上有所后退;除烏魯木齊市外,上述6 個地區的規模效率值都在0.9 以上,處于一個相當良好的位置,距離生產前沿面很近,表明這6 個地區的農業資源配置水平高。
在新疆15 個州、市、地區及生產建設兵團2014—2017 年的相關投入以及產出數據的基礎上,利用數據包絡線分析法對新疆的農業產業效率進行測算,得到以下研究結論。
1)新疆有4 個農業綜合技術生產效率值處于效率前沿面的地區,未到達效率前沿面地區有11 個。新疆15 個地區(含建設兵團)的資源配置情況良好,但是部分地區的綜合技術效率卻始終無法提高,這是因為新疆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不高,缺乏有技術、有管理能力的人才。
2)2014—2017 年《新疆統計年鑒》顯示,各地區農作物種植面積和農業從業人員4 年變化相對穩定,各地農業機械總動力均有一定增長,但純技術效率反而不斷下降,這是因為新疆各地區的主要種植模式還是散戶種植,分布松散,同時這種分散的小塊化種植使農業機械使用過程中無法實現效率最大化,存在冗余。同時,農民知識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導致農民無法適應新型農業機械,存在不會用、用不好的情況。
為促進新疆農業進一步發展,地方政府、農業相關企業和組織應當探索符合當地農業情況的政策和措施,提出以下建議。
1)引進農業人才,鞏固發展基礎。地方政府、相關企業以及組織應加強與農業高校的聯系,積極吸收接受過高等教育的農業人才和管理人才,調整人才待遇,搭建層次完備的農業人才梯隊,為新疆農業高質量發展打下基礎。
2)調整農業管理結構,提高人員技術水平,實現轉型升級。當地政府應建立起農戶與相關企業和組織有效交流的渠道,形成由政府牽頭、企業和組織對農民進行培訓、農民為相關企業提供高質量農產品的良性循環。
3)在引進農業人才、提高人員技術水平的同時,還需對農民進行培訓。農民是中國人口的最大多數,中國穩定的核心就在于農民和農村。農民對土地的了解和熱愛一般高于和多于他人,對農民進行培訓可以有力推動農業進一步發展。
4)政府應以創新理念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同時以協調發展理念把握農業高質量發展,協調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及經營體系。政府在定位好職責范圍的同時,需要進行自身職能轉變和改革,為產權制度的改善與完善提供相應的制度保障。
5)政府要注重科技引進。從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出,技術率提升可以促進農業生產水平高質量發展,必須予以重視。
6)政府對各地區農業的管理及資源配置應做到平衡,烏魯木齊市、哈密市、昌吉回族自治區、阿勒泰地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蘇地區、喀什地區等要注重農業發展。
7)地方政府、農業相關組織以及企業應共同制定種植模式,將小而散的種植區塊進行重組,以達到農業機械使用效率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