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彩林,郭春發
(衢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衢州 324000)
非遺文化既是鄉村歷史發展變化的見證,也是豐富的精神文化資源。因此,保護利用非遺文化,發揮其自身蘊含的多重價值,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
在鄉村振興戰略下傳承非遺文化,能夠使得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一方面,推動鄉村振興為農村非遺的傳承保護創造了新機遇;另一方面,傳承保護非遺文化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的內生動力[1]。
非遺文化根植于鄉村,作為鄉土文化的主體,與村民的生產生活關系密切,其傳承發展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的驅動力。一方面,非遺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是民族審美的充分體現,也是當地村民的精神寄托。在鄉村振興中,要充分發揮非遺文化的文化價值和作用,構建起獨具地方特色的鄉村文明,形成穩定的鄉村形態。通過豐富多彩的鄉村生活展示,有效提升鄉村文化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加強非遺文化的創新性轉化和發展,塑造文化品牌,推動鄉村建設,為后續鄉村振興奠定牢固的文化根基。另一方面,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一定的政治經濟價值。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是鄉村經濟振興。通過制訂科學合理的鄉村發展規劃,激發非遺文化的經濟價值,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源源不斷的文化生產力,才能帶動村民就近就業,提高村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從而更好地推動鄉村振興,進一步保護當地非遺文化,形成良性循環[3]。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鄉村發展帶來了契機,非遺文化保護工作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重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地方將非遺文化應用于鄉村建設,并開展多方探索。一方面,滿足了村民對于文化的需要。另一方面,創新鄉土文化,滿足城市居民對文化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保護非遺文化的目的,這是一種積極的探索和嘗試。鄉村振興在為鄉村發展提供契機的同時,也給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帶來威脅,非遺文化的發展危機還未解除。
我國在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非遺文化缺乏領軍人才、斷層嚴重。非遺文化產業領軍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學有專長、術有公認”。目前存在的問題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從事非遺文化產業的人才文化水平較低,特別是缺乏營銷和創意人才。
二是非遺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模式滯后。一方面,受老舊思想的影響,一些非遺文化只允許在家族內部傳授,甚至傳男不傳女,極大影響了傳承非遺文化的范圍和受眾面。另一方面,部分非遺文化的項目通過帶徒授藝、言傳身教等方式進行延續,導致非遺傳承難度大、學習周期長,再加上經濟轉化效益低,使得許多青年人望而卻步,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導致非遺文化項目后繼無人。
三是在推動非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缺乏非遺文化復合型人才,特別是大型項目策劃、資產經營、財務管理、資本運營人才。
非遺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和文化內涵,一些鄉村主體由于缺乏經驗、管理不健全,對非遺文化所蘊含的重要價值認識不全面,只注重眼前利益、片面追求非遺表面的經濟價值。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和調研、不了解市場和消費需求的前提下,急于求成盲目地進行開發,沒有處理好保護和利用的關系,忽視了文化發展規律及其內在歷史文化內涵,使得一些非遺文化資源開發不合理、不科學,導致了同質化、過度化開發問題。這不僅產生了大量的資源浪費,還對原有的非遺文化資源造成了破壞,長此以往,勢必影響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在現代化的沖擊下,非遺文化面臨著傳承的危機。
1.4.1 癥狀積分 陰道炎的癥狀主要有外陰瘙癢或紅腫、陰道充血、白帶增多或異味等。按照陰道炎的嚴重程度分為0~3分的等級,其中3分說明有嚴重的陰道炎癥狀,2分說明有中度的陰道炎癥狀,1分說明有輕微的陰道炎癥狀,0分說明無陰道炎癥狀。在治療前后,評價陰道癥狀的總積分,積分越高說明越嚴重[3]。
為了使這些非遺文化的精神財富在新時代得以有效傳承,就要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賦予非遺文化新的時代精神,使之在鄉村振興中發揮獨特功能。
許多非遺文化的項目缺乏創新性,未能融入鄉村的生產生活,因而陷入邊緣化境地。對于非遺文化尤其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對其保護和傳承時,要更多關注培育特色產業品牌。很多鄉村地區為了追求一時的經濟效益,缺乏對市場消費者需求的準確分析和對本地特色的挖掘,忽略產品質量,缺少特色融入,使得一些非遺文化產品難以形成強大的品牌效應,影響經營規模。要通過整合資源、挖掘特色、強化推介,培育一批重點非遺文化企業,帶動并形成一批鄉村非遺文化創新產品。
非遺文化的數量、保護程度及傳播范圍是衡量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因素。為了將非遺文化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把非遺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持續推動非遺文化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文化資源、組織建設、傳播平臺、傳承隊伍、非遺文化品牌、非遺文化產業化與市場化發展等相關政策及配套措施仍需進一步完善。由于我國對非遺文化的保護起步較晚,政府在保護和傳承方面的資金投入不足,政策法律保障措施不健全甚至相對滯后。我國在非遺文化保護中重申報開發、輕保護管理的現象較為嚴重,特別是非遺文化保護中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突出,使得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進展緩慢,這些都制約了非遺文化傳承和保護工作的開展。在非遺文化傳承人的評定上,評定標準、評定程序由政府主導,忽視了傳承人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排除了一大批掌握豐富知識和高超技能的民間藝人。在非遺文化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機制中,各級傳承人級別不同、待遇各異,與民間的普通傳承人拉開了距離。這種保護方法并不能適用所有的非遺文化項目。有些傳承人淪為應付政府部門專項檢查的工具,未起到自主發展與助力鄉村振興的作用。
新時代要進一步激活鄉村振興的新動能,就要深入挖掘鄉村非遺文化活態傳承的有效路徑。
鄉村振興包括產業振興、文化振興。非遺文化承載著傳統文化價值,在鄉村中發揮非遺文化價值,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加強傳承和保護鄉村非遺文化,充分挖掘其歷史底蘊和精神內涵,使其蘊含的傳統技藝、風俗禮儀等各種價值在現代的語境中獲得新的生命。
一是深入挖掘非遺文化背后的歷史底蘊。非遺文化都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和發展,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沉積在各種載體中,或沉寂或湮沒。如果沒有較好地傳承非遺文化,那么這些非遺文化背后的歷史故事就會逐漸地被遺忘。只有通過較好地傳承非遺文化,形成系統歷史資料,豐富非遺文化的歷史文化底蘊,才能讓非遺文化在傳承中更具生機與活力。
二是深入挖掘非遺文化蘊含的精神內涵。鄉村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精神的支撐,我國眾多非遺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內涵。例如端午節賽龍舟,在紀念屈原的同時,也能進一步傳承愛國精神、民族情懷。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培育工匠精神。這就要深入發掘非遺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內涵,這樣才能發揮精神文化的感染激勵作用。無論從歷史意蘊還是精神價值來看,非遺文化都表現了獨特的價值。挖掘非遺文化的歷史意蘊和精神價值,對于促進鄉村文化振興至關重要。
非遺文化的傳承離不開人才的參與,尤其是培育鄉村振興的領軍人物。培養非遺文化傳承人,就要把握住非遺文化延續的命脈。鄉村非遺文化的傳承,不能僅憑傳承人的一己之力,需要多方的支持和努力。探索非遺文化傳承的新路徑是培養領軍人物的重要手段。
一是提供完善的非遺傳承保障條件。非遺傳承涉及人、財、物等資源問題,也涉及傳承人以及相關人才的培養。為保證傳承人能夠全身心傳授和教學,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積極采取措施,提供必要的政策、資金、場地支持,例如配套的政策法規、充足的財政支持、寬敞的傳習場地等,真正從實際上解決傳承過程中的后顧之憂。
二是形成固定的傳承培養模式。借助非遺文化講堂、非遺文化培訓、非遺文化傳習基地等,組織傳承人定期傳習授徒。大力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進課堂,調動學生群體傳承的意愿和興趣,儲備更多青年后備力量,形成固定的培養模式,使青年一代成為更為專業的非遺傳承者、傳播者和研究者。
三是完善人才隊伍建設。通過請進來和送出去的方式,擴寬培訓渠道,豐富培訓內容,培育本土文化人才。舉辦非遺文化研討班,引進非遺文化專業團隊,設計包裝提高非遺文化知名度,引進名家大師設立工作室。四是充分發揮非遺傳承人的主觀能動性,突破時空限制,讓非遺人才在文化產業、旅游開發等相關活動中“人盡其才”。
實現農村非遺文化傳承的可持續性,需要結合鄉村特色,將非遺文化融入現代生活,實現非遺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發展。
一是建立多種融合發展模式。加強對市場行情和消費需求的調研,在符合市場化運作的前提下,將非遺文化融入現代消費市場,通過“非遺文化+科技”“非遺文化+文創”“非遺文化+旅游”“非遺文化+研學”等多種融合模式,激活鄉村非遺文化的生機與活力,拉動地方經濟增長。例如推廣陜西皮影藝術,通過數字化平臺建設和推行新的藝術體驗模式,提高了非遺文化的影響力。
二是識別非遺文化中的人文基因,開發非遺文化文創產品,進而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非遺文化文創品牌,是非遺文化繼承和利用的新范式。例如學者對虎門鎮的非遺文化——林旁粽進行研究,挖掘出其特有的民族精神、養生文化、藝術創意、美好寓意等人文情懷符號。通過這樣一個普通的粽子就將傳統習俗以及飲食文化的人文情懷融合在一起,呈現出非遺文化的人文基因。
三是立體化傳播非遺文化。綜合運用現代數字技術,通過縮微動態景觀、虛擬現實成像等方式進行營銷,通過電視媒介、圖文、視頻等形式傳播非遺文化。
四是運用社區、生活文化設施、文化活動、公共性和政治政策等,激活公眾對文化遺產的民族記憶和情感共鳴。
一是非遺文化的保護政策應該保障非遺項目的合法地位,對非遺文化在鄉村生產生活與生態維系中的積極貢獻給予法律確認。尤其是針對瀕臨失傳的項目,要保護好非遺項目的知識產權、承載空間以及傳承人的權利地位,并對危害非遺項目與傳承人的行為進行追究。
二是在傳承人的保護與培養方面,要根據項目的特殊性來確定相關的經費、政策。
三是出臺“文化生態保護區”“傳統村落”“生態博物館”“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等非遺文化空間保護政策,使非遺文化項目賴以生存的語境得到維系。
“十四五”時期,非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依然面臨諸多難題需要解決。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保護非遺文化、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及文化事業邁入新發展征程的背景下,應加強非遺文化資源整合、平臺服務,促進產業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機遇,非遺文化的傳承創新也為鄉村發展提供了內在驅動,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新時代,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要重視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使鄉村非遺文化真正“活”起來,迸發出更強的生命力,助力鄉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