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冬元,胡麗輝
(懷化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0)
在共生視角下,企業的共生是由相互聯系的企業所構成的。Wang C 和Chen X(2017)[1]研究了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報童框架中的供應商以及零售商協調穩定性的問題。Ma X L 等(2019)[2]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系統三級階梯的穩定性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該系統由供應商、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和零售商組成。李萬等(2014)[3]認為,在共生中,種群與生態環境之間具有信息、物質和能量的流動和交換。吳丹(2014)[4]提出,構建良好的企業共生關系有助于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穩定。柳卸林等(2015)[5]提出,以某企業為核心,共生成員基于共同的目標,彼此之間相互交流以及相互關聯的共生。
對于如何建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穩定性機制,大多數學者從供應鏈上企業成員之間的利益分配進行研究,如馮穎和余云龍(2015)[6]對引入物流服務成本分擔契約和折扣契約對利益進行合理分配開展研究。徐家慧(2016)[7]從供應鏈的角度出發,認為共生可以看作企業之間的相互合作以及和諧共處的關系狀態。馬雪麗等(2018)[8]對農戶、第三方物流供應商和零售商組成的三級供應鏈協調問題進行了研究。
本研究認為,共生是指共生單元在一定的共生環境中,以某種共生模式在共生界面上形成的一種關系。各個共生單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某個時期內會處于相對穩定的平衡,在共生中,各部分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最終實現平衡。各個共生單元相互作用,實現系統的信息傳遞、物質流動以及能量轉化,在信息、物質和能量的動態循環中實現穩定性的成長和進化[9-10]。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是生鮮農產品由供應商到達消費者的復雜網鏈結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中供應商主要負責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所需要的原料;加工商主要負責生鮮農產品的加工和集散;零售商主要負責將生鮮農產品送達消費者手中。這些企業成員將信息流、資金流、物流整合起來,將信息向上反饋、產品向下傳遞,形成一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循環系統。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企業成員如同共生單元,在共生環境中形成共生模式。在共生能量的支配下,共生環境中的各個單元既存在合作又存在競爭,在這樣的關系中,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不斷地進化成長。
共生環境中的共生單元關系即某一時期內在同樣的環境下生存的不同物種的關系,需通過物質循環和信息交換產生。在共生理論中存在多種共生模式,主要有寄生、偏利、互利和競爭等關系,同樣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也存在這樣的關系,供應鏈上同種類型的企業相互競爭、不同類型的企業相互合作[11]。
20 世紀40 年代,Lotka 和Volterra 提出了Lotka-Volterra 模型,用于描述種群間競爭的關系,如競爭與共生,運用Lotka-Volterra 模型的公式如下。

式中:X表示物種的數量;r表示物種的增長率;K表示環境容納量;X/K表示已利用的空間;1-X/K表示尚未利用的空間。
式(1)表示整個環境僅有一種物種存在,在此環境下該物種的增長模型。但是自然界是存在多種物種的,若某種物種增長受其他物種的影響,則Lotka-Volterra 模型的公式中,除了要減去自身所利用的空間,還要減去其他物種所利用的空間,具體公式表示如下。

式中:X1、X2、X3、……分別表示物種1、物種2、物種3…的數量;r1表示物種1 的增長率;K1表示物種1 的環境容納量;∝1、∝2分布表示表示物種X2對物種X1的競爭系數、物種X3對物種X1的競爭系數。
結合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系統與企業成員的生態特征,對Lotka-Volterra 模型進行改進,便于描述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上的企業的效益增長規律,僅考慮供應鏈上的D 和F 兩家企業的關系,利用Lotka-Volterra模型來推斷出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企業之間最佳的關系狀態。
D 企業和F 企業的效益增長規律類比于Lotka-Volterra 模型,得到的公式如下所示。
D 企業的利益增長模型:

F 企業的利益增長模型:

式中:XD、XF分別表示D 企業和F 企業在t時刻的利益;rD、rF分別表示D 企業和F 企業的利益增長率,因與企業自身的性質有關,所以令利益增長率都為常數;KD、KF分別表示D 企業和F 企業在各自的領域中所達到的利益最大值,令最大值是有限的,且數值為常數;∝F表示F 企業對D 企業的影響系數,即F 企業對D 企業競爭和合作影響的差值,因此可得到其取值范圍-1<∝F<1;∝D表示D 企業對F 企業的影響系數,即D 企業對F 企業競爭和合作影響的差值,因此也可得到∝D的取值范圍為-1<∝D<1。
將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組織成員之間的關系類比于共生模式的關系可得表1。

表1 企業之間的關系∝的聯系描述

將式(5)和式(6)聯立求解可得到4 個解,令解為坐標Q(XD,XF),可得以下Q解:Q1(0,0)、Q2(KD,0)、Q3(0,KF)、Q4[(KD+KF∝F)/(1-∝D∝F),(KF+KD ∝D)/(1-∝D ∝F)]。因Q1、Q2 和Q3 表示其中一方或雙方的收益為0,可推斷出企業之間的惡行競爭導致的不穩定的平衡,不予考慮;Q4 企業雙方的收益都不為0,可推斷企業之間處于良性競爭,因此下面主要討論Q4 平衡點。
因為∝D和∝F的值不確定,所以D 企業和F 企業之間的關系也不確定。對于Q4 來說,當Q4 坐標值都為正數時,D 企業和F 企業的收益皆大于0,具有可討論性;當Q4 的坐標值出現等于或小于0 的數,說明企業之間存在惡性的競爭,不具有討論性。由以上分析可得,平衡點Q4 的約束條件就是Q4 的值的分子分母都同號,可得以下關系:1-∝D∝F>0 且KD+KF∝F>0 且KF+KD∝D>0,或1-∝D∝F<0 且KD+KF∝F<0 且KF+KD∝D<0。當企業在不同的合作競爭關系下,D 企業和F 企業的效益情況也有所不同。接下來,通過平衡點的解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企業的穩定性進行分析。
當處于互利共生的關系時,0<∝D<1、0<∝F<1,由此可得到處于平衡點時D 企業穩定性的解為(KD+KF ∝F)/(1-∝D∝F)>KD,同理(KF+KD∝D)/(1-∝D∝F)>KF,說明在供應鏈信息和資源共享基礎上,雙方之間的合作是互利的,在最后的共生能量獲取時,雙方都能獲利,但是實力相差,能量的分配也是不均衡的。共生單元通過加入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企業共生并合作,供應鏈D 企業和F 企業的效益都大于獨自經營時的效益。由此可得,當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企業成員關系是互利共生時能夠獲取可觀的經濟效益。
當處于偏利共生關系時,∝D=0、0<∝F<1,可得到處于平衡點時D 企業穩定性的解為(KD+KF∝F)/(1-∝D∝F)>KD,同理(KF+KD∝D)/(1-∝D∝F)=KF,說明在此關系下,生鮮農產品企業與核心種群中的企業鏈間的單元進行合作時,彼此間的信息資源流動,會促使D 企業效益增加,即F 企業的存在促進了D 企業的發展。當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企業的活動模式處于偏利共生時,雖有助于整體的經濟效益增長,但由于主導、核心地位的企業處于優勢地位,經濟效益也會歸其所有。
當處于寄生關系時,-1<∝D<0、0<∝F<1,可得到處于平衡點時D 企業穩定性的解為(KD+KF∝F)/(1-∝D∝F)<KD,同理(KF+KD∝D)/(1-∝D∝F)>KF,說明在此關系下,信息和資源是單向流動的,F 企業得利,D 企業受損,與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共生中要求信息資源共享的目的相違背,在此合作模式下易產生機會主義和短視行為,會給生鮮農產品其他企業帶來損失。因此,在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上企業的這種競爭會造成多個相關企業的損失,整體來說,不利于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穩定性增長。
當處于競爭共生的關系時,-1<∝D<0、-1<∝F<0,可得到處于平衡點時D 企業穩定性的解為(KD+KF∝F)/(1-∝D∝F)<KD,同理(KF+KD∝D)/(1-∝D ∝F)<KF,即說明在此關系下,D 企業和F 企業的效益都小于獨自經營時的效益,都達不到獨自經營時的最大值。對于整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來說,此競爭關系會阻礙供應鏈效益的增長,也不利于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穩定性。
當處于偏害共生的關系時,∝D=0、-1<∝F<0,可得到處于平衡點時D 企業穩定性的解(KD+KF∝F)/(1-∝D∝F)<KD,同理(KF+KD∝D)/(1-∝D∝F)=KF,說明在此關系下,D 企業和F 企業的效益都小于或等于獨自經營時的效益,雖有一方受損,但是另一方的效益增加。對于整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來說,此競爭關系會阻礙供應鏈效益增長,也不利于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穩定性。
綜上,通過Lotka-Volterra 模型的求解與推導,可得出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企業之間處于不同合作模式時穩定性影響大小,其中互利共生的穩定性最強,競爭共生的穩定性最差。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上的企業成員處于互利共生關系或偏利共生關系時,有利于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整體效益提高,其中互利共生優于偏利共生。在互利共生和偏利共生的關系中,供應鏈企業之間應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穩定協調。
從共生視角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效益進行了分析,在多種共生模式和Lotka-Volterra 模型的基礎上分析了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上企業成員之間的合作競爭關系對穩定性和效益的影響,結果顯示,當企業成員間處于互利共生或偏利共生的關系狀態佳、穩定性高,能使企業效益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