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依琳,吳翠翠,童 川
(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300)
鄉村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貫穿于鄉村振興的全過程[1]。新時代為鄉村文化建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要求運用切實有效的方式,促進鄉村本土文化繁榮,消除農民精神貧困,增強鄉村文化自信,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加強鄉村文化的新時代傳承,探尋鄉村振興的新力量。賡續鄉村文化,實現鄉村振興,必須牢牢抓住新農村發展史及社群關系。
柴湖鎮移民歷史文化獨特之處在于“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內核以及開放與兼容的文化特征,對研究中國移民文化的承載與傳播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傳承與發展大柴湖移民精神是促進柴湖鎮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抓手,是凝聚移民群體文化向心力的有力措施。研究大柴湖移民精神,能夠豐富移民歷史文化的研究圖景,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與研究價值。
湖北省荊門市鐘祥市柴湖鎮清新秀美,民風淳樸,總面積154.3 km2,下轄54 個行政村、1 個社區,總人口109 672 人。20 世紀60 年代末,河南省淅川縣4.9 萬人因支援國家重點工程丹江口水庫建設,背井離鄉、舉家移民,輾轉遷居到湖北省鐘祥市漢江邊,在遍地蘆葦的荒野灘涂白手起家、重建家園。
作為全國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區,湖北省鐘祥市柴湖鎮采取大集中的整體安置措施,即保留原有的公社、大小隊編制不變,繼續沿用淅川縣原有的村名、地名。因移民數量較多且相對聚集,河南省淅川縣移民的生產生活習俗得以保留,與大柴湖原住民的文化、風俗碰撞較少,融合較緩慢。獨特的歷史背景造就了獨特的大柴湖移民文化,這是我國移民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鄉村文化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動力源泉之一[2]。移民歷史文化作為柴湖鎮最具代表性、最有研究意義的文化,全方位、全過程貫穿于柴胡鎮鄉村振興的全過程,為當地農民、農業、農村“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內生動力。
從對移民后代、原住民后代的調研結果分析來看,這段移民史已經久遠,如今的柴湖鎮居民已逐漸淡忘這段50 多年前的歷史,大柴湖移民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更無從談起。根據調研與訪談的結果,基于拉斯韋爾程式分析,可以得出大柴湖移民歷史文化現存以下問題。
從20 世紀60 年代到21 世紀20 年代,大柴湖移民在此繁衍生息,目前已有4 代移民。根據前期調查,目前柴湖鎮青壯年男性勞務收入以“打工經濟”為主。柴湖鎮外出務工人員以青年男性為主,且多是夫妻兩方均外出務工,年齡趨向年輕化,導致留守勞動力為保障基本生活而付出的勞動強度增加。大柴湖人民剛剛實現脫貧攻堅,尚未完全實現“富起來”的目標。當地百姓在保障留守人員的基本生活后,無暇投入移民文化等公共事業建設[3]。
《大柴湖口述史》的出版使大眾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大柴湖移民歷史上,但口述史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首先是尋找采訪群眾較為困難。大多數第一代移民年紀已近古稀,記憶模糊,完整地敘述一段故事較為困難。其次是移民史的發掘工作缺少頂層設計和干預性指導,工作團隊在人數、專業性上有所欠缺。倘若未及時搶救性挖掘第一代移民的歷史文化,大柴湖移民精神將會隨著第一代移民的逝去而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
由于大柴湖第一代移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且所處時代環境具有一定局限性,導致柴湖鎮當地居民移民文化保護、傳承方面的意識普遍較為薄弱,缺乏充足的典籍、文獻等一手資料。
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趨勢下,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4]。在社會主流文化的影響下,柴湖鎮青年一代的思想更偏向于時尚、前衛,對于本土傳統文化缺少足夠的重視和關注。
同時,大柴湖精神的傳承一直偏向于對移民早期艱苦生活的刻畫,與新時代精神融合較少,導致第二、三代移民缺乏真切感知和認可。調研團隊分別詢問了第一、二、三、四代移民對移民歷史的了解情況,統計結果如圖1 所示。

圖1 柴湖鎮各年齡層受訪者對移民歷史文化的了解程度
對比調查結果可知,隨著受訪者年齡降低,對移民歷史了解程度逐步下降。尤其是青少年,即第四代移民,大多數對移民文化“聽過,但不了解”。如今,來自河南省淅川縣的移民近乎完全融入柴湖鎮當地生活,以柴湖人自居。移民中強調移民身份、重視移民歷史的人群相對較少,未能營造一個傳承并發揚移民歷史、移民文化的公共氛圍。
根據現場調研結果來看,從事大柴湖移民歷史文化宣傳推廣的群體較少且以老一輩為主,缺少專業的傳媒素養和能力。目前大柴湖精神的傳播方式主要是口口相傳、參觀移民紀念館等,傳播方式的單一性導致傳播效果較為局限。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媒介融合為特征的全媒體時代已經來臨[5]。全媒體是在信息、通訊、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條件下,各種新舊媒介形態,包括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借助文字、圖像、動畫、音頻和視頻等各種表現手段進行深度融合,產生的一種新的、開放的、動態的、兼容并蓄的媒介傳播形態和運營模式。把握關注熱點,迎合大眾市場需求,成為新聞宣傳的關鍵。
地方歷史精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社會公共文化事業的持續推進[6]。僅依靠地方人民的小范圍傳播,無法擴大“大柴湖精神”的受眾面和廣度。在同現代城市文化的競爭中,“大柴湖精神”呈現出失利的態勢。
在傳承地方歷史文化中,反饋與互動既是傳播活動本身,也是控制傳播效果的重要機制,對保障信息的有效傳播具有重要作用[7]。就目前而言,“大柴湖精神”的傳承停留在宣傳層面,宣傳效果、接受者反饋等部分有較大缺失,文化傳承在此過程中有較多磨損、消耗,影響了最終效果。
濃厚的鄉村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大柴湖鄉村振興事業需要加強對移民歷史文化的傳承和保護,讓其煥發生命力。具體策略包括凝聚各方多元力量,以政府為主導優化發展策略,注重通過教育渠道進行文化傳承等。
鄉村文化振興的關鍵是“人”。大柴湖移民文化事業建設,需要政府、大柴湖移民和其他社會群體作為主體力量參與其中,凝聚各方多元力量,形成大柴湖移民文化建設的強大合力。
首先,基層政府應當加大對大柴湖移民地區公共文化事業的財政扶持力度,完善相關保護政策,發展文化產業與經濟產業相融合的綜合性新型產業。其次,完善人才回流政策,借助“三支一扶”等鄉村人才振興政策,吸引外出務工人才回到家鄉[8],填補大柴湖移民文化建設的人才缺口。再次,發揮鄉賢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獨特作用,利用鄉賢強大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帶領村民參與到大柴湖移民文化建設中,為大柴湖移民文化傳承注入新動力。最后,鼓勵高校等其他社會群體參與到移民歷史文化建設中,建立大柴湖文化傳承結對幫扶機制,充分利用其教育、文化資源,對接青年大學生社會實踐項目,將先進教育理念引入大柴湖移民文化建設中。
大柴湖移民歷經50 余年奮斗積淀,積累了豐富的移民文化精神資源。以政府為主導,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和利用文化資源,對于大柴湖移民歷史文化的傳承有著重要意義。
首先,要加強對大柴湖移民文化資源的保護。基層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加強對承載移民記憶的物質文化遺產的搜集和保護,制訂科學的保護措施,完善文化資源保護體系。其次,作為大柴湖移民歷史文化最重要的主體,群眾是文化傳承最有力的保障。應當發揮好大柴湖移民群眾的作用,大力挖掘大柴湖移民記憶,整理成典籍書籍,確保歷史文化有根有據。再次,發揮大柴湖移民紀念館在移民文化教育中的社會教育功能。通過大柴湖移民紀念館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示大柴湖移民歷史及歷史環境,促進觀眾思考過去、展望未來。
大柴湖移民后代承載著大柴湖移民歷史繼承的希望,是最需要保護的群體。歷史不應該僅局限于書本,加強大柴湖移民后代對移民歷史的學習對于大柴湖移民歷史傳承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首先,教育系統應加強對青少年、兒童關于大柴湖移民歷史文化的教育。開設移民文化進課堂等創意拓展課程,引導學生關注本地特色歷史文化。其次,依托陣地進行宣傳。在村鎮文化宣傳欄、公共區域等常規化宣傳陣地加強以移民歷史文化為內容的圖文宣傳,提升移民后代對于大柴湖移民歷史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將被動學習轉化成主動探索更全面、更深入的移民歷史文化。再次,充分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評選在移民過程中有突出事跡的道德模范和對宣傳移民文化有重要貢獻的榜樣,激勵和感召當地百姓對于移民歷史文化的認知,將其內化為情感認同,外化為行為習慣。
戲曲作為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藝術形式,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及文化底蘊。地方戲承載著鄉土文化中的社會公德,歌頌著民間的善良人性及傳統美德,傳達著民眾對美好生活的祝愿。因移民的特殊性,大柴湖當地依舊傳唱著以豫劇、花鼓戲為代表的戲曲。作為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形式,豫劇、花鼓戲一直延續著大柴湖關于河南老家的記憶。受新媒體時代多元化文化的沖擊,柴湖當地人對地方戲曲缺乏必要關注,這也是目前傳統文化所面臨的共同困境。
首先,柴湖戲劇重拾鄉土味。政府方面應加大對戲曲藝術的扶持力度及關注程度,集中力量解決“看戲難、無戲看”的問題。聯合地方戲曲團在各鄉鎮舉行“戲曲聯歡”類演出,既可解決地方戲曲團生存問題,也可培養民眾戲曲觀賞能力。其次,強調鄉土味。戲曲創作者要盡量避免墨守成規,始終扎根于鄉土生活。大柴湖面貌日新月異,生活今非昔比,為地方戲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故事情節及創新空間。地方戲要不斷創新,包括地方戲的種類、服裝服飾、唱腔身段等。地方戲作為文化惠民工程,既可豐富群眾精神面貌,也可提升傳統文化在民眾心中的存在感和認同感。
在娛樂文化的沖擊下,中國傳統文化在傳承和發揚方面有著明顯的不足。大柴湖移民文化因為其地域的局限性和關注群體較少等,更是舉步維艱。正如大柴湖移民文化研究專家全淅林老師所說,“移民大柴湖,扎根大柴湖,奮斗大柴湖,花開大柴湖”。大柴湖移民歷史文化極具研究價值,是大柴湖移民干部和群眾建設大柴湖、開發大柴湖實踐活動的精華。
通過實地調研大柴湖移民歷史文化,對鄉村文化振興背景下大柴湖移民歷史文化進行思考,分析其傳承存在責任主體不明確、對移民文化缺少系統性認知、宣傳方式單一化、社會群體對鄉土文化不重視、反饋渠道未形成可持續性閉環等問題。結合當地經濟發展、人口流動等實際情況,從整合多方資源、優化頂層設計、構建本土特色文化教育體系3 個角度,對移民歷史文化發展和地方文旅產業發展提出建議,以傳承和保護移民歷史文化,促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