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招娣,秦小康,劉毅科
(洛陽師范學院,河南 洛陽)
“新工科”[1-2]是教育部提出的關于中國高等工科教育的新模式,旨在借助高等教育實現科技強國,推動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課程思政[3-4]作為當前高等教育教學的熱點,是將思想政治理論的知識和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理論課程教育之中,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與人文學科相比,在理工科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往往重專業技術傳授輕思想政治引領。以電子信息類專業為例,作為理工科重要課程門類,開展的專業競賽、實訓練習、創新創業技能鍛煉等內容較多,對學生的專業技能素養要求高,而往往忽視了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職業觀以及精神文明追求引領,使得學生服務社會意識和自我價值實現意識薄弱,對我們培養社會主義高素質人才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應在“新工科”背景下,堅持黨的正確領導,以課程思政發展與建設為契機,積極探索電子信息類專業發展的新模式。
在“新工科”背景下,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思政育人路徑可通過以下五個方面進行研究:
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是華夏子孫的文化瑰寶,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更是支撐我們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基石[5],作為華夏兒女更應該傳承中華文明,內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升自身的精神文明追求。在大學課程教育實施過程中,將優秀的傳統文化知識和中華文明歷史滲透到工科理論教學中去,使工科學生理解并認同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體現在每一節工科教育的課堂里。具體實踐內容及形式如表1所示。
將“課程思政”融入學校“大思政”教育體系[6],做好頂層設計。對于電子信息專業來講,緊密結合工科人才培養的教育目標進行有效的課程教學改革,重視“課程思政”在特色專業群中的建設,形成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以教研室為單位,以專業的載體,在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群中強化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將思政內容融入課程的教學與管理中,開展專題專項教研活動,積極發揮課程思政示范課的示范引領作用,組織課題組成員定期進行思政案例共享,豐富思政案例資源,組織教師到馬克思主義學院進行深入學習和培訓,提高教師的思政素養。為了提高專業課程的人文吸引力,還可設置課前5分鐘思政拓展;開展每章專業知識與思政結合的研討會;開展科技發展背后的愛國主義故事和拼搏主義精神等,使“課程思政”在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群的建設中得到發揮,使思政教育融入到工科教育的培養方案中去,見表1。

表1 踐行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活動主題及內容表
發揮理工科專業第二課堂思政育人功能,使學生能夠充分理解“課程思政”的精神引領作用。
1.開展“以賽促教”,在“校長杯”教學技能大賽、慕課大賽及青年教師說課大賽等活動中,強化“課程思政”環節所占的比重和分值,引導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自覺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同時可適度增設關于“課程思政”的考核形式及比重,構建較為系統和完整的科技競賽體系,通過以賽促教的途徑獲得豐富有效的經驗。
2.豐富校園文化活動,通過跨專業跨學院以及一帶一幫扶的形式開展文化活動,借助人文專業的文化優勢推進思政活動有序開展。比如成立文化劇社、紅歌會,組織校外參觀紅色基地,定期舉辦志愿者活動,開展服務社會的文化宣傳活動等,形成一批具有文化感召力及正能量的校園文化活動。
3.積極探索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協同發展的新模式。發揮校外基地培養學生的優勢,在實踐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發揮校外課堂的知識文化培養作用,提高學生服務社會,服務企業的素養與能力,在“新工科”背景下以“互聯網+”為發展契機,不斷推進多層次、多模式、交互性的教育改革。
在工科教育教學過程中,專業教師首先要豐富自己的思政理論知識,建立正確的政治立場[7],提升自身的思政理論素養,在課堂教學中將思政元素融入到專業課的講述中,融入到言傳身教的行為里。其次,學校要不定期地組織工科專業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教學的理論培訓,對思政元素的獲取、插入、內化等環節進行深入培訓和學習,不斷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使其充分領悟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教師要利用好課堂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人的精氣神,讓中國故事走進學生的生活中,走進學生的心里。在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激發學生的學習斗志、愛國情懷,為國家培養新時代的好青年。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8],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要兼顧素質教育和知識教育的雙重要求,從而制定滿足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課程體系和多元雙向的考核與評價標準。
1.將“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充分融入到新版人才培養方案修訂中,形成工科專業系統且全面的教學體系,并建立與之對應的多元化評價機制。結合電子信息類課程的人才培養方案內容,認真執行課堂政治紀律,嚴格執行領導干部聽課制度。
2.兼顧“思政元素”和“德育元素”的融合比重。在加強電子信息類課程的實踐性課堂管理中,優化實驗實訓課程,細化實驗環節考核與評價方式,加強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一致性,同時增加開放性、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的數量,增加多元雙向的考評制度,豐富實踐環節的內容和形式,不斷完善考核體制,達到學以致用、終身受用的教學效果。
3.完善激勵機制。在學校各類教書育人獎項中加大育人評價權重,特別考察課堂教學特點以及育人效果。鼓勵高校教師積極參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形成可供分享的教學教育成果,并將其納入教師考核評價、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也可作為學校考評每一個教學單位的績效評價業績。
在“新工科”背景下,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電子信息類課程教學改革是當下高等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德育教育的重大進步,對社會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來講,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思政育人目標。根據電子信息類課程的教學內容與特點,將思政教學的育人目標總結為“三理念三精神”,具體內容為:培養規范理念,使命擔當;培養哲學理念,家國情懷;培養工程理念,專業自信;培養團隊精神、工匠精神和職業精神。
2.課程思政融入方式。根據電子信息類課程的思政教育特點,將思政育人的融入方式歸納為:
(1)以“案例教學”為融入點,浸潤政治理論。例如在講解“數字圖像處理概述”時,以我國北斗衛星定位系統為案例,充分展示我國信息化的建設成就,這正是科技強軍思想的體現。在講授通信技術的發展與創新時,引入我國航空航天事業近幾年所取得的重要突破,讓學生們形成時刻關心和關注國家發展的大事。通過經典案例教學有利于學生關注科技前沿知識,關心國家發展戰略,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
(2)以“科學精神”為融入點,打造規范意識。工科課程是講求嚴謹規范的,例如圖像識別算法在醫學診斷中的應用,每一個公式、符號都指向有明確的含義,一旦出現微小差異,求出的識別效果就相差千里,因此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規范作風,培育科學素養。
(3)以“科學家”為融入點,培養工匠精神。在電子信息行業發展歷程中,眾多科學家為學科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如:奈奎斯特、香農等科學家,在科研條件并不優越的情況下,通過不懈追求,才使數字信號及圖像處理領域取得了多個里程碑的跨越。在講解醫學診斷信息化的時候,以新冠肺炎疫苗研發中,陳薇院士的艱苦鉆研為例,研制疫苗為我國人民的生命健康提供強大的保障。
(4)以“創新創業”為融入點,聚焦科技前沿。在授課過程中結合電子信息行業應用的前沿知識穿插講授,開闊學生對專業的認知視野,激發學員學習動力。鼓勵有能力的學生參加科技創新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查閱資料,了解現階段國內外的先進技術和科研水平。
(5)以“翻轉課堂”為融入點,沉淀職業素養。在教學方法上創新,除了傳統的課堂授課方式外,還結合了案例教學、分組競賽、小組協作、模擬演練等。在思政教學設計中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組織學生匯報、提問和研討,在教學中引經據典,讓知識的傳授富有感召力,使課程的教學更具趣味性。
經過不斷地改革與實踐,其效果主要體現在:突出了課程思政的內涵引領作用,彰顯了理工科的趣味性;拓展了專業課教師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形成內容多彩、形式多樣的課程思政教育素材庫,提高了工科教育的人文親和力。突出了課程群的主陣地作用,提升了思政育人的能力;培養和選拔一批批一流課程思政示范課,形成課程群思政共享機制,優化了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大綱,實現知識傳授和德育培養的和諧統一。突出了案例建設的宣傳示范作用,增強了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充分挖掘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使中華文明在中國高等教育陣地遍地開花,讓中華學子增強了文化自信,樹立了愛國情懷。
在“新工科”背景下,電子信息類課程的思政教育,不僅僅是一門德育課程,更是一種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育人理念。其思想價值在于,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精神,探索工科課程的專業價值與社會價值,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新時代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作用,讓知識的傳授更加具有溫度,讓新時代的大學生更加具有責任心。在教師引導、課堂融入和實踐強化三重作用下,讓理工科學生做到真正學有所長,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