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彩
(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近年來,社會轉型、產業升級對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嶄新的要求;而順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大力提高我國職業教育國際競爭力,貫徹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高職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又使提升高職人才培養質量面臨迫切需要。但長期以來,高職院校存在重技能培養、重工具理性和實用主義、輕綜合素質教育的弊端[1],而新時代的高職教育理應用正向價值引導學生發展,使學生走向道德、理性、真善美;通過教育使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氣質、修養,成為學生相對穩固的內在品質。
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長環院)創辦于1979年,是我國第一所環保類國家公辦全日制高等職業院校,共有5大系部、29個專業,生源來自全國各地,在校學生11336人,在高職生態環保教育領域有較好聲譽和較大影響力[2]。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培養扎根基層、守護一方山水的“環保鐵軍”是長環院的辦學宗旨。在上述背景下,高職大學生的閱讀狀況、學習成效、綜合素質養成情況引發了長環院高度的教育關切、觸動了深層次的教育責任,因為閱讀是學習成效的決定因素之一,而人文經典閱讀又是傳承文化、提升人文修養等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3]。
基于上述理由,本研究編制了《長環院大學生閱讀狀況調查問卷》并于2021年11月于全院范圍內進行發放?,F將調查情況、分析結果陳述如下:
本問卷分為基本信息、閱讀狀況、對人文經典的認識三大部分,單選題22道、多選題12道、文字題2道,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調查了受訪對象的背景,即:性別、年級、家鄉所在地、專業類別、參與課外活動的偏好等;與閱讀有關的一般情況,即:閱讀基礎、閱讀興趣、閱讀內容、閱讀習慣、閱讀方式和對閱讀的認識,尤其深入了解了受訪對象人文經典閱讀的習慣和認識。本調查涵蓋了全院所有系部和年級,采取網絡問卷調查,通過問卷星平臺發放問卷1981份,回收有效問卷1890份,有效率95.4%,符合調查分析規范。
本次調查中,農村生源占73.28%,城市生源占26.72%;男生占41.48%,女生占58.52%;理工類專業學生占57.67%,文科類專業學生占22.12%,藝術類占20.21%。受訪者大多選擇休閑娛樂活動、上網、看影視劇為主要課外活動方式,而更為有益的做兼職和社會實踐、課外閱讀、體育運動僅僅是選擇人數最少的三種活動方式。選擇課外閱讀的人次位列倒數第二[4],表1。

表1 長環院大學生課外活動偏好
合格問卷中完全不讀課外書的人數可以忽略不計。每天和經常閱讀課外書的人占45.08%,更多的人偶爾閱讀課外書,占64.92%。81.06%的受訪人次閱讀是為了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其次是為了完成專業學習,占65.98%。選擇考證考級、畢業就業帶有功利性目的閱讀的受調查人次相對較少,分別占45.13%和42.96%。69.37%和64.02%的受訪人次通過同學朋友推薦分享、自己購買的方式獲取課外書籍,58.94%和42.17%人次選擇到圖書館借閱紙質書或使用學校提供的電子資源進行閱讀,不過僅有36.14%是在老師推薦或硬性要求下才去獲取課外書籍。86.61%的受訪人次認為手機是最主要的閱讀方式,其次才是紙質圖書、期刊或報紙,占73.54%,使用電腦或其他電子設備閱讀的人次占31.11%、26.03%。55.29%的受訪人次有需要就會購買課外讀物,不計較價格,每學期在課外閱讀上花費小于50元的僅占16.77%。86.35%、82.22%、78.84%的受訪人次認為課外閱讀能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彌補文化知識不足、激發學習興趣,豐富業余生活、打發時間。認為課外閱讀完全無用、浪費時間、影響學習的選擇人次僅占10.32%。在閱讀類型方面,休閑閱讀是受訪大學生偏愛的方式,青春勵志類占66.40%、消遣娛樂類占63.23%。閱讀有用的“正經書”卻成了次要選擇,科學普及類占55.29%、專業學習類占54.44%、文史哲經典類占45.29%、考證考級類占40.48%,還有36.93%選擇其他類型讀物,表2。

表2 長環院大學生閱讀類型偏好
大一受訪者中僅有28.59%參加過學院與閱讀有關的課外活動,49.24%表示會看心情、選擇性參與,44.98%認為活動很好、希望多開展多參與。同樣,大二、大三的受訪者中沒參加過閱讀活動的人占多數,達59.84%,但是認為閱讀活動沒用、占用時間的人僅占3.26%,不感興趣、寧愿做別的事情的人占5.58%,老師做工作后被動參與的人僅為1.24%。53.95%的人會看心情、選擇性參與,35.97%認為學院閱讀活動很好,希望多開展多參與。
人文經典閱讀是提升高職大學生人文素質、實施文化育人的重要手段,而受訪者的閱讀習慣、閱讀態度、對人文經典閱讀的認可程度都是此類閱讀活動能否產生實效的重要影響因素。
54.5%的受訪大學生平時會主動閱讀人文經典,但每周閱讀時間小于3小時的人占絕大多數,為80.9%;經常閱讀的僅占5.66%。反復閱讀過一部人文經典與沒有讀過的人數比例差別不大,分別是57.76%、45.24%。51.96%的人沒與老師、同學討論過人文經典的內容。閱讀人文經典后會記閱讀筆記或寫讀后感的人占52.12%,認為同學朋友會大量閱讀人文經典的人僅占22.86%。偏好閱讀原著的人占62.75%,但也有37.25%的人傾向于觀看原著改編的影視作品。閱讀中國古代經典和近現代經典是讀者的優先選擇,占72.49%、71.11%;首選外國經典的占38.62%,還有22.75%選擇其他類型的讀物。在閱讀方式上,69.79%的人傾向于閱讀原著或故事梗概。課外活動中自愿閱讀的人占25.19%,在課堂學習中強迫性閱讀的人僅占5.03%。
認為好看,吸引人閱讀的書籍即可稱為人文經典人僅為36.88%,大多數人認為思想深刻,反映最真實的人性、人類生存狀況和理想的書籍,文學、文化、精神、思想領域承載人類智慧的書籍,蘊含人文精神、能夠起到提升人文修養作用的書籍和影響非常廣泛深遠的書籍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文經典,選擇人次分別占82.86%、80.79%、77.46%、53.97%。對人文經典作用的看法排前三位的是積累優質文化知識、提高人文等綜合素質、啟迪人心,分別占82.38%、81.22%、75.4%。選擇人文經典僅僅是娛樂消遣的人次占36.72%,不清楚其作用的人次僅為4.44%,表3-4。

表3 長環院大學生對人文經典的認識
造成大學生人文經典閱讀量減少因素中,選擇專業學習任務繁重、無暇顧及的人次最多,占71.22%;認為人文經典深奧難懂、內容陳舊、不夠有趣的為其次,占64.66%;不知道怎么選擇人文經典的占53.60%;持完全否定態度的,如:完全不感興趣、不打算讀的占38.31%;認為對考試、就業等沒有幫助的占34.87%。對大學生的人文經典閱讀造成不利影響的因素當中,選擇人文經典本身的晦澀難懂的占67.35%,流行文化提供了更加豐富多樣的消遣方式的占61.22%,人文經典與專業學習相關度不大的占47.62%,人文經典本身不實用的占39.84%。至于挽救和普及人文經典閱讀的方法,72.33%的受訪人次認為應該將人文經典閱讀貫穿于教學活動中,67.09%認為要多開展與人文經典有關的閱讀活動,56.56%認為應采取干預措施提升當代大學生人文意識,53.76%支持要為人文經典構建閱讀渠道和平臺。談到可以推薦給同學們的優秀人文經典,推薦書目中的高頻詞有《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也有《朝花夕拾》《平凡的世》等中國現代文學名著以及《簡愛》《魯濱遜漂流記》等西方文學名著,表5-7。

表5 造成大學生人文經典閱讀量減少的原因

表4 長環院大學生對人文經典作用的看法

表6 對大學生的人文經典閱讀造成不利影響的因素

表7 挽救和普及人文經典閱讀的方法
85.34%的受訪者認為人文經典帶來過啟迪,66.77%覺得人文經典對自己的人生產生過影響,但只有46.83%的人模仿過文學經典中正面形象,其余沒有模仿過或者記不清。至于閱讀人文經典的具體影響,“提高素質”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其他主要觀點包括能讓人變得積極向上、陶冶情操、塑造價值觀、樹立人生觀、促進學習、豐富生活、勵志、開闊視野、提高文化素養和自身修養、增加知識、愉悅身心、凈化心靈、增加對生活的熱愛等等。
根據上述調查分析結果,毫不夸張地說,在高職大學生中,對提升人文素質、傳承文化有顯著促進作用的課外閱讀,尤其人文經典閱讀,正面臨危機。上網、看影視劇等娛樂消遣已成為大學校園普遍的課余活動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不思進取、貪圖享樂的不良思想傾向。閱讀興趣不高、閱讀量低、時間少、頻率低、能力弱,圖書館資源利用率日漸下滑,手機、電腦和各種電子設備取代了紙質書成為高職大學生最主要的閱讀方式[5]。即使閱讀課外書,學生首選也是青春勵志、娛樂消遣等“文化快餐”。人文經典能幫助學生確立其在世界上的基本立場、構架堅實的個體人格、形成對人生深廣的關照,培養思考人生問題的人文邏輯,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但是,真正愿意閱讀人文經典的人數較少。有營養的“精神食糧”在高職校園內的受歡迎程度式微。這些狀況無一不令高職教育工作者們痛心疾首、憂心忡忡。
學者朱永新認為:閱讀促進人精神發育成長,閱讀的高度決定精神的高度。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個民族的閱讀水平決定其精神境界。閱讀是影響國民素質最便捷有效的方法。凡是創造力強、生命力強的民族,都是最善于閱讀的民族,故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在塑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閱讀不僅是學生的事,也是教師和學校的事,更是國家大事[6]。因此,采取有效方式促進課外閱讀,特別是人文經典閱讀,刻不容緩。
總體上,受訪大學生對閱讀,尤其人文經典閱讀的認識良好,整體持肯定態度、承認其重要性,對于閱讀活動也予以肯定評價,有較高參與意愿。這都是未來普及閱讀、文化育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不可或缺的因素,是科學策劃活動方案的重要依據。
最后,要真正改善高職大學生閱讀狀況、提升其人文素質有賴于高職院校教師自身加強專業閱讀和學習,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去影響、改變學生;有賴于高職院校重視閱讀、倡導閱讀,在校園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創建過程中努力作為,充分發揮高職圖書館的文化陣地作用和文化育人功能,持續性開展豐富多彩、卓有成效的閱讀、文化、教育活動。高職院校同時需要倡導以人為本的價值觀、開發自身獨特的人文資源、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完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把文化素質教育融入專業教育;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建立現代高職教育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扭轉傳統的職業人才觀,把綜合素質教育設為高職教育的重要目標追求,把技術技能教育與人文素質等綜合素養教育有機統一起來,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和水平,塑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1]。
需要說明的是,本次調查采取的是隨機抽樣法,由于客觀條件限制,未采取分層抽樣的方法進行補充,因而樣本分布具有一定的不均勻性,樣本對總體的代表性還有待加強。調查結果為受訪對象的自述報告,存在一定的主觀性,還有待通過實地觀察等方式進行補充才能更真實客觀地反映高職大學生的閱讀狀況。
致謝此次問卷調查過程中,彭殷、張洋、姚彥昕、陳磊、羅婧等學生工作部門的同仁予以了真誠、無私的幫助,沒有他們的支持,本調查難以順利開展,在此特致以誠摯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