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賢勝
【摘? ? 要】隨著網絡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新聞傳媒事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很多新的傳播方式得到應用,新的傳播路徑得以開發。同時,新聞傳媒業的新發展與新變革也改變了傳統輿論環境,使得輿情更為復雜化、影響力更大。新聞媒體應清楚認識到當前社會輿論的新特點與新變化,探索有效策略發揮輿論引導作用,營造良好社會輿論氛圍,維護社會穩定。本文從輿論監督的內涵入手,分析了當前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特點與作用,并探討了有效發揮新聞媒體輿論監督作用的策略。
【關鍵詞】輿論監督;新聞媒體;特點;作用;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2月召開的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是統一的,而不是對立的。新聞媒體要直面我們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丑惡現象和陰暗面,激濁揚清、針砭時弊。隨著形勢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要抓住時機、把握節奏、講究策略,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
新聞媒體肩負著引導輿論、實施輿論監督的社會職責,是公眾獲取新聞信息的重要渠道。在信息泛濫、思潮多元的當下,如何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進行積極的輿論引導,成為新聞媒體從業者需深入思考的課題。特別是隨著網絡技術的縱深發展,各種新興媒體不斷涌現,使得信息傳播更加快速,信息覆蓋面更加廣泛,同時新聞輿論的影響力也更大,波及的受眾更廣泛,在人人皆可成為信息傳播者的當下,加強新聞輿論監督顯得十分必要且迫切。[1]因此,新聞媒體應該勇于擔當,發揮自身優勢作用,做好輿論監督工作,為社會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引導廣大公眾理性思考、理性發聲,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一、輿論監督的內涵
眾所周知,輿論,指的是代表大多數公眾意見之言論;輿論監督,指的是公眾利用傳播媒介對社會現象發表意見、表明態度的活動;而新聞媒體輿論監督,則是指新聞媒體利用自身的輿論監督權對現實生活、公共事務、政府工作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報道并推動問題的解決,維護公共利益,促進社會良好有序發展。[2]
對于輿論監督,可從兩個方面進行理解,其一為對社會進行持續有效的觀察,發現問題;其二為實施監督,促進問題解決,實現輿論引導,其實質是公眾的監督。
二、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特點與作用
(一)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特點
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特點,主要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具有廣泛性特點。新聞媒體所開展的輿論監督范圍廣泛,內容豐富,既涵蓋政府工作,又包含各項公共事務等,民眾可通過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獲取信息并參與監督。
第二,具有即時性特點。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多是在事件發生階段開展的,對事件主體形成一定的輿論制約,形成一定的社會反響,并督促相關部門高度重視起來。
第三,具有公開性特點。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網絡的普及,各種新興媒體不斷涌現,對人們的工作與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當前,新媒體已成為了社會問題的“發聲器”與“放大鏡”,新聞事件以及公眾言論可以通過新媒體獲得及時且廣泛的傳播,這使得信息更具公開性。因此,新聞媒體在開展輿論監督工作時也應遵循公開性原則,讓廣大公眾及時了解相關事件,并對公眾進行輿論引導。[3]
第四,具有真實性特點。新聞媒體在開展輿論監督工作時要堅持真實性原則,以確保自身的公信力以及權威性,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的積極作用。特別是在當前各類媒體涌現的復雜環境下,信息來源更加復雜化,新聞媒體只有確保自身輿論監督的真實性,才能為公眾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正確引導輿論走向。
(二)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作用
第一,有助于揭露弊病與問題,促進社會更好發展。新聞媒體進行輿論監督,對社會問題以及弊病進行揭露,可以遏制不良勢頭發展蔓延,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護公民合法權益,促進社會有序發展,營造良好輿論環境,在法治社會建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第二,有助于弘揚正能量。新媒體的發展有效擴大了新聞信息來源渠道,也進一步擴大了公眾的關注范圍。與此同時,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范圍也隨之拓展,監督面更為廣泛。這有利于進一步促進政府事務的透明化,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更好地為公眾的知情權提供保障。新聞媒體可為人們發表言論提供平臺,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保駕護航,促進社會的民主化、法制化發展。[4]特別是對于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熱點問題,新聞媒體要多開展積極正面的報道和引導,更好地弘揚正能量。
第三,有助于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安全。當前,我國正處于穩步發展期,意識形態問題以及文化建設工作受到高度重視,需要依托新聞媒體加強歷史文化的傳承以及意識形態建設,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特別是在社會貧富差距加大、區域發展不平衡、社會分配不公依然存在的情況下,新聞媒體要發揮輿論監督作用,推動問題的解決和社會的進步,營造良好輿論氛圍,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三、新聞媒體發揮輿論監督作用的策略
(一)增強監督意識,做好輿論監督工作
在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中,新聞媒體輿論監督要促進社會穩定、民主決策、反腐倡廉、法制建設等目標的實現。新聞媒體應明確自身職責,擺正自身定位,正確做好輿論監督工作,助力社會和諧穩定發展。一方面,新聞媒體應認識到自身在輿論監督中的重要作用,增強監督意識,自覺開展輿論監督工作,堅持求真務實,有效提升輿論監督的質量與效果。另一方面,新聞媒體工作人員可加強與社會公眾的交流溝通,通過查看受眾留言信息、新聞評論信息、參與大眾關注的熱點話題討論等,了解公眾思想動態以及基本需求,并借助微信、微博或各類網絡平臺積極與公眾開展溝通互動,把握或引導輿論走向,并對公眾想要了解的信息進行報道與披露,提高新聞媒體輿論監督實效。[5]此外,新聞媒體還應對社會中普遍存在但還未引起廣泛重視的問題進行前瞻性或預警性監督,避免事態擴大。98D5092C-0BAB-42D0-9800-5985F7B063D0
(二)堅持新聞真實性,履行監督職責
對新聞事件進行客觀真實的報道是新聞媒體行使輿論監督權之基本立足點。在新媒體環境下,很多不良、失實信息得以廣泛傳播,嚴重影響了公眾對新聞事件的思考與辨別,影響了相關監督工作的高效開展。對此,新聞媒體應積極應對,在進行新聞報道時要堅持真實性原則,使之滿足新聞“五性”要求,確保新聞內容客觀真實,這也是提高媒體公信力與社會影響力的關鍵因素。此外,在開展輿論監督工作的過程中,新聞媒體還應多方核實了解,避免偏聽偏信,以確保信息真實。要對事件進行客觀分析,理清事件脈絡,讓公眾能夠了解事件全貌。[6]2015年,針對網傳山東臨沂重拳治污“致數萬人失業”,國內諸多主流媒體便很好地履行了輿論監督職責,特別是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對該事件進行了及時全面的報道,法治日報、南方周末、齊魯網等多家媒體也對其進行了跟蹤報道,對于臨沂“治污之殤”的真相進行了全面揭示,使得“數萬人失業”“企業因停產面臨債務危機”等不實言論不攻自破。
(三)堅持黨內監督與輿論監督相結合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明確提出:各級黨組織和黨的領導干部應當認真對待、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推動黨務公開、拓寬監督渠道,虛心接受群眾批評。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堅持黨性原則,要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要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有序地開展;要不斷提高政治站位,站穩人民立場,做到幫忙而不添亂,以推動工作、解決問題為導向。黨內監督和輿論監督應當有機結合、各展所長、高效合作,形成強大合力,發揮最大政治優勢。新聞媒體可以通過公開報道、新聞內參等多種形式將黨內監督與新聞輿論監督相結合,并實現有效互補,更好地發揮輿論監督作用。二者的結合還可提高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權威性,使監督工作更具建設性、廣泛性與連續性。
(四)堅持建設性導向,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提高輿論引導力和影響力的重要抓手。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工作必須按照“出以公心、針砭時弊,解決問題、有利工作,增進團結、維護穩定”的總要求,堅持輿論監督的導向原則、服務大局原則、時機適宜原則、分寸適度原則、重在建設原則,實行建設性監督、科學監督和依法監督。
輿論監督既要堅持問題導向出發,也要堅持建設性導向歸宿。要站穩政治立場,立足人民視角,選題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找準黨和政府推動工作的突破口、找到人民期盼的切入點,在解決問題中,真正發揮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同時,輿論監督要堅持科學態度,講究科學方法,體現科學精神,遵循科學規律。調查采訪過程中要堅持中立客觀的立場,做到專業平衡報道,力求多信源互證、證據鏈完整,不偏聽偏信、不以偏概全;要充分利用社會學、統計學及大數據等科學手段、科學方法分析問題,把握問題的癥結,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點,爭取輿論監督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新聞媒體還應在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開展輿論監督,明確哪些內容可報道,并把握報道時機。另外,新聞媒體還應具有大局觀以及政治意識,要使輿論監督與黨和人民的利益高度一致,更好地為黨和人民服務。
(五)營造良好監督氛圍,有效開展監督工作
新聞媒體要想充分發揮輿論監督作用,需在開展各項工作時秉持客觀公正、真實權威的原則,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與行業規范,在滿足公眾知情權的同時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特別是在當前社會公眾更為注重自身合法權益、呼吁信息公開透明的時代背景下,新聞媒體更應該在行使輿論監督權利的同時履行相應的義務,對民聲民意進行積極反映,關注社會熱點,進行輿論的正向引導,以營造良好的輿論監督氛圍,促進相關工作更好開展。新聞媒體從業人員在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的同時,應積極與社會不良風氣、不良行為進行斗爭,充分履行媒體社會職責,對于輿論影響廣泛的事件開展深入調查。
2020年7月,南京秦淮河受汛情影響,啟動防汛一級應急響應。在嚴峻的防汛形勢之下,群眾反映秦淮河楊家圩大堤內部有多家違建餐廳和酒吧仍在經營,可能對堤防造成隱患。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記者經過實地調查,通過暗訪、查閱檔案和采訪監管部門等多種方式取證核實,獲得權威證據后,推出專題報道《水漫河堤、防汛一級應急響應,秦淮河大堤卻被挖空建高檔餐廳!》,深入揭露了當地長期存在的破壞水利設施的嚴重問題。報道引起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和水利部等部委重視,當地政府迅速啟動調查,最終9名相關責任人被問責,安全隱患被徹底解決。這篇在關鍵時刻的輿論監督報道,導向正確、極具影響力,榮獲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媒體開展輿論監督的同時,也要給被監督者申辯的機會與權利,對被監督者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判。面對熱點事件,要通過充分調查了解事件全貌,引導公眾進行理性辨別與思考,避免被錯誤輿論引導。
(六)加強培訓,提高從業人員道德與法治素養
當前,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得到了越來越大的發揮,社會公眾對其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這對于新聞媒體來說是一種好現象。新聞媒體應把握機遇,做好輿論監督報道,使公眾更加信任和支持新聞媒體,促進新聞媒體更好發展。新聞媒體從業者要堅守職業道德與社會公德,增強責任意識,如此才可充分履行新聞媒體輿論監督職責。
新聞媒體從業者還應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抵御誘惑的能力,堅守新聞倫理,確保新聞報道客觀真實,弘揚良好社會風尚。新聞媒體輿論監督涉及面廣,影響大,對于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較高。總體來說,絕大多數新聞工作者不忘初心,恪守職責,但也有極少數從業人員在利益誘惑下出現一些有違職業道德的行為,甚至鋌而走險違法犯紀,采取威脅要挾被監督對象的方式獲取利益,產生了極為不良的社會影響。[7]面對這些不良行為和現象,新聞媒體應加強制度建設和管理,著力提高從業人員的思想認識以及綜合素養,規范其從業行為。一方面,要加強法治和職業道德教育,提高新聞工作者的法律意識和職業道德素養,使其嚴于律己,盡職盡責做好本職工作。新聞媒體可通過典型案例分析、法律法規學習等方式加強新聞從業人員培訓,切實提升從業人員的道德和法治素養。另一方面,要加強從業人員的綜合知識教育培訓,輿論監督涉及的領域非常寬廣,涉及的內容極為豐富,這就需要新聞從業人員具備全面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思辨能力,從而提高輿論監督質量。
結語
總之,新聞媒體輿論監督對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起著巨大的作用與影響,相關工作人員應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知識水平、綜合素質,提升工作能力,做好輿論監督工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注釋:
[1]蘇建美.地方電視媒體輿論監督現狀及發展對策[J].中國報業,2021(23).
[2]徐維.新聞媒體輿論監督存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J].傳播力研究,2020(07).
[3]方舟.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輿論監督問題與優化對策[J].西部廣播電視,2021(14).
[4]沈潔.做好建設性輿論監督 提升主流媒體引導力——湖州市新聞傳媒中心《聯播調查》的實踐探索與思考[J].傳媒評論,2021(07).
[5]林裕翔.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輿論監督與輿論引導[J].記者搖籃,2020(04).
[6]郭毅.建設性新聞的認識誤區與學理再反思[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03).
[7]于潛馳.主流媒體輿論監督報道的“時度效”把握策略[J].青年記者,2020(27).
(作者單位:合肥日報社)
責編:項賢勇98D5092C-0BAB-42D0-9800-5985F7B063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