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防護林更新技術包括人工更新和人工促進天然林更新,制定了人工更新效果的評價標準。這些技術在林業生產實踐中將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朝陽地區;防護林;更新;技術
人工更新,是天然林或人工林經過采伐或破壞之后,在各類跡地上(采伐跡地、火燒跡地、林間空地等)用人工的方法更新還林。人工更新與人工造林的區別是,人工更新是在大都未起顯著變化的跡地上更新還林,新一代林分的生長變化規律,也大體上以原有林分的立地條件和林型為基礎而發展。至于人工造林,一般是在撂荒年限較久的荒山荒地上進行,原來林分的立地條件和林型,已經起了顯著變化。
1.1 人工更新的技術環節
實踐表明,為使人工更新取得成效,須注意抓好以下技術環節。
樹種選擇與使用良種:適地適樹是人工更新樹種選擇的基礎,過去有的地方注意不夠,在不同的立地條件上以單一樹種集中連片種植,形成大面積的純林,不僅保存率低,林木生長不良,而且帶來了病蟲害蔓延等后果。使用良種,一般可使林木產量增加15%~20%。目前在人工更新中,雖然也采用一定數量的良種,但仍存在著種源不清、良莠混雜的現象,有待改進。為了保證人工更新的成功,以獲得優質高效的林分,在樹種選擇時,除要注意良種本身的生物生態學特性外,還要充分利用生長快、材質好、抗性強、防護效能好、經濟價值高的鄉土樹種,因為鄉土樹種的生長特性,是在當地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最能適應當地的環境條件,使人工更新的成功率大,林分生長效果好。
更新整地:從整地的要求來說,也要因地制宜,實行全面整地或局部整地,其更新效果是不一樣的。實行集約化經營以及實行機械化作業的土地,可采用全面整地。局部整地,可分為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整地的株行距一般為2米×3米。帶狀整地適于地形平緩、土壤濕度較大的跡地,帶狀整地寬度一般0.5~1米,采用多體犁一次耕翻或用單體犁多次耕翻,在坡地上要進行橫山帶狀施工。塊狀整地多適于坡度大、伐根很多的跡地,整地規格為40厘米×40厘米或60厘米×60厘米,用鋤(鎬)或鐵鏟去草皮,鋤松土壤,清除雜物。在水分過多的積水地,可采用高臺整地。在坡度大、干旱和容易引起土壤沖刷的跡地,實行魚鱗坑和水平階整地,以防止土壤流失和侵蝕。無論采取哪種整地方法,整地深度均應達30厘米。
更新密度:人工更新密度,通常是以單位面積上人工栽植的苗木株數表示。人工更新密度,須決定于樹種特性、土壤肥力、植被條件、跡地水分狀況以及培育森林的目的,在確定人工更新初植密度時,應遵守以下原則:在交通條件較差,人煙稀少,經營粗放的深山遠山林區,密度宜小一些;相反,在交通方便,勞動力充足,小徑材的利用價值高的淺山、近山林區,栽植密度宜大一些。對于培育以生態防護功能為主的森林,密度可大一些。對某些速生用材樹種,經營強度很高,在開始人工更新時便按成材時的密度進行栽植,然后按經營果樹一樣保證成林不考慮中間利用,而栽植株數就要少,對以培育小徑材為目的短周期工業用材林,則單位面積上的栽植株數需增加。同一更新條件下的更新密度,因樹種生物學特性不同而有差異,對樹冠大生長迅速的樹種及需光強的喜光樹種,栽植密度要小,對樹冠小或要求郁閉早及生長慢、耐蔭的樹種,栽植密度則大一些。因林地生產力不同,單位面積上更新株數也不能干篇一律,在土層深厚的濕潤跡地,栽植可稍密。
幼林撫育:幼林撫育是為了改善幼樹的生長環境,幫助幼樹對雜草灌木的競爭,提高幼樹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促進幼樹的加速生長。加快幼樹郁閉成林,及早形成幼樹對雜草灌木競爭的優勢,因此,幼林撫育對人工更新成活率、保存率及幼樹的生長發育有著重大關系。在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三分造,七分管”的經驗,是反映了更新工作的客觀要求。幾十年的生產實踐證明,凡屬人工更新成活率與保存率不高的林地,是與忽視了幼樹及時撫育分不開的,重栽植輕撫育,會使大量的幼樹生長纖弱而死亡。目前在生產上廣泛應用的是手工方法,實行對幼樹除草、松土、培土、防寒。根據更新跡地的立地條件、整地方法不同,采取不同程度的撫育。一般在地形平緩、水土流失輕、全面整地的幼林地,實行全面松土除草,在坡度大的幼林地,為防止水土流失,宜采用帶狀塊狀除草松土。對栽植過淺、苗根裸露或苗木倒斜的要扶正培土。在氣候寒冷,土壤水分過多,日溫差變化大,易受凍拔害的跡地,栽后1~2年內于秋未用雜草或草袋子覆蓋防寒,翌年春撤除。在進行幼林撫育時,也可以結合松土除草,埋青培肥,或將撫育下的雜草灌木,鋪蓋在幼樹的周圍,既可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又可抑制新的雜草叢生,防止土壤板結。而雜草灌木經過腐爛之后,還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1.2 人工更新效果評價 ???
在當前的生產實踐中,朝陽地區中德財政合作造林項目用人工更新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作為評定人工更新的效果,規定保存率大于90%為一等,70%~89%為二等,50%~69%為三等,25%~49%為四等,小于24%為更新失敗。在現行的人工更新規程中,也規定了人工更新三年后的保存率85%以上為合格,40%~85%要求補植,小于40%時為更新失敗。對人工更新效果作合理的評價時,既要有幼樹的數量指標,也要有立木個體的質量標準。在一片林地上,每一株合格的幼樹,必須是健壯的,具有對抗各種競爭的能力。因此,對人工更新效果的評價,必須是數量和質量并重的綜合指標。對于立木個體生長的質量評定,可以劃分為三級。I級:植株健壯,生長正常,枝葉茂盛,葉色鮮艷,無病蟲害;Ⅱ級:植株衰弱,生長明顯矮小,枝葉不茂密,葉色不正常;Ⅲ級:瀕死木。把幼林地的立木分級引入評定人工更新的效果,是評價人工更新質量的一項新措施。因為在一片林地上,往往幼林的成活率或保存率都很高,而幼樹的個體生長衰弱,還是存在著受雜草競爭的威脅,幼林的穩定性仍然是無法保證的,如果在評定人工更新效果時,引入立木的樹高尺度和質量等級,規定達到一定高度和立木質量數的立木比重,以及單位面積上成活的株數,作為評定的等級,則能更好地預測幼林的穩定性和幼林的郁閉期。
人工促進天然更新,亦稱促進天然更新,是林木本身具有一定的天然下種更新能力,但是在跡地上不具備或者不完全具備天然更新的條件時,須采取改善這種條件的人力輔助措施,以達到天然更新效果的一種更新方法。
2.1 促進天然更新的條件
跡地選擇條件:促進天然更新的種源是主要的,因而在跡地選擇時要看有沒有母樹和種子來源,以及跡地環境條件。如經過強度采伐的擇伐跡地;周圍有母樹而種子又能傳播到的皆伐跡地;各種形式的漸伐跡地和有下種母樹的各類疏林地,都是可以實行促進天然更新的。在草本植被過于密集,草根盤結度大,枯枝落葉過厚,但具備種源條件而依靠天然更新又有困難的跡地,也能促進天然更新。但是大面積的老皆伐跡地,往往由于生態環境變化大,不利于種子發芽和幼苗幼樹的生活與生存,即使有種子來源,促進天然更新的效果也是不會好的。在沒有足夠種源的老采伐跡地、火燒跡地和荒山荒地,基本上是不能用來促進天然更新,以免消耗不必要的勞力和資金。
母樹選擇條件:母樹是保證種子來源的基礎,這就是林木自身的更新能力。為實施促進天然更新,在采伐作業中,無論采用何種采伐方式,都必須保證母樹的數量和質量及其合理分布,為保證種子來源,并能達到理想的天然更新幼苗數量,在皆伐跡地上,通常是保留團狀或塊狀的母樹群,有利于母樹的穩定性。母樹林每塊面積0.2~0.3公頃,總面積占伐區面積5%~10%。在擇伐跡地或漸伐跡地上,種子來源比皆伐跡地上要充足得多,但是在擇伐時,往往也是因不合理的選木,而采伐了最好的林木,所以更新起來的林分將是一些品質較差的后代。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宜在森林擇伐前,在林內先實行促進天然更新措施,以期能得到優良的后代。
2.2 促進天然更新的方法
促進天然更新的方法,主要是進行跡地整地,目的是使種子容易與土壤接觸,為種子發芽、幼苗幼樹的生長生存創造良好的環境,通過整地,還可以減少土壤病蟲害。
機械整地:有的用拖拉機牽掛三角形破土器,在跡地上往復耕翻,破壞地被物,劃破表層土壤。采用機械整地,在土層厚的跡地,更新效果會好些;在土層薄的跡地,因整地后土壤礦質土過多地露出地表,往往會出現土壤干旱,不利于種子發芽和幼苗幼樹生長。
手工整地:是促進天然更新整地常用的方法,由于跡地的地形變化或跡地伐根等采伐剩余物的影響,常常是采用塊狀整地,即在跡地上呈規則或不規則地對l米×1米或1米×2米的地塊上,破壞土壤表層,清除枯落物,整地深度5~10厘米,每公頃整地300~400塊。
2.3 促進更新整地的時間
促進更新整地時間,要預測母樹的結實年,在母樹下種前完成,但也不宜過早,如在更新前一年將林地整好,其更新效果也并不好,這是因為土壤表層被雨水和融化的雪水侵蝕,對種子發芽不利。
作者簡介:于鳳軍(1970-),男,大專,工程師。從事造林、營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