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 要:本文對于棗莊市柳琴劇目的發展做了簡要梳理,并通過對近幾年所創創編有影響的柳琴劇目做了研究,希望能夠對棗莊市柳琴劇目的研究有淺薄作用。
關鍵詞:棗莊市;新創編;柳琴劇目
柳琴戲流行于蘇魯豫皖的交界之處,棗莊市地處魯南地區,柳琴戲在棗莊市的發展由來已久。它是棗莊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戲曲形式,由于尾音的翻高七度的拖腔,有 “拉魂”之功效讓人沉醉而得名,這種戲曲形式仍在棗莊地區有很廣泛的受眾群體。
上世紀六十年代山東省組建棗莊市嶧縣柳琴劇團,后改稱棗莊市柳琴劇團。那時主要柳琴戲劇目多是傳統劇目如《東回龍》、《西回龍》、《喝面葉》、《休丁香》等。七十年代,滕縣柳琴劇團不斷上演新的劇目并且獲得群眾的喜愛,其中最為突出的劇目是《十五貫》和《梁山伯與祝英臺》,上演劇目時場場爆滿,出現村村敲鑼鼓,戶戶把戲唱的繁榮景象。時至八十年代,《山鄉鑼鼓》參加了全國第二屆戲劇節,并獲得同行和專家的一致好評,在新華社和人民日報都有報道。這使得柳琴戲在棗莊市又掀起一股熱潮,致使棗莊市流行一段順口溜“棗莊有四香,辣子雞、羊肉湯、綠豆米飯、拉魂腔“。能和美食并列的藝術形式足見其藝術魅力和人們喜愛程度,也側面反映出柳琴戲撲面而來的鄉土氣息。九十年代,棗莊市創編了一些列新的作品而且部部堪稱新創柳琴戲中的精品。如《娘家人》《石榴峪》《風雨情懷》《兵頭將尾》《驢王嫂》《城里妹子鄉下漢》《母親的呼喚》,這些劇目均被評為山東省精品劇目。
時代在發展,對于傳統地方劇種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改變,并不斷提高。這是時代發展的需求,也是人們審美提高的表現。進入新時代,柳琴戲不僅適應了時代發展,還不斷被融入現代元素并與新興傳播媒介相結合,進一步提升了柳琴戲的演藝水平。2006年,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柳琴戲赫然在列。為推動柳琴戲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2012年7月棗莊市成立棗莊市柳琴戲保護傳承中心,在保護特色劇目的同時,促使優秀新劇目不斷創新。大型柳琴戲《墨子》在2005年被評為省第八屆精品劇目。另外大型柳琴戲《大山深處》《姑蘇恩義》《中興風云》《山路彎彎》《,奚仲造車》《清廉石》等一大批反映時代要求和民眾心聲,弘揚地域特色和優勢的劇目也出現在大眾視野中。這些劇目的出現,獲得主流媒體的肯定,而且起到了新時代弘揚地方優勢的目的,而且作曲和唱腔也被老百姓所傳唱和喜愛。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一江清水向北流》在全省巡回演出, “洋莊園落地山溝溝”都獲得省第十屆精品工程。 2012年柳琴戲《六字碑》參加全省優秀舞臺劇目展演。
近些年,一些列優秀的柳琴劇目被不斷創編出來。2016年第六屆墨子文化節的柳琴戲《墨子與魯班》公演。墨子與魯班是滕州最具代表性的兩位歷史名人,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有著廣泛的影響力。柳琴戲作為滕州土生土長的傳統藝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承載著無數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輝煌。此劇展現了墨子、魯班兩位圣人大智大悲,旨在進一步弘揚墨子魯班文化中所蘊含的“兼愛、非攻、智慧、創新”等文化主題,展示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劇情演繹了2500年前滕國染山腳下,墨家宗師墨翟與師哥魯班攜手筑壇,布道育人。仰慕墨家的滕國公主滕陽,扮裝抗婚,心向染山。此時,楚國假借造楚王宮之名,聘請魯班制造云梯,墨翟聞訊后,勸楚止戰,楚王不從,預謀暗殺墨翟。隨師護駕的滕陽,為救老師,捐軀就義。魯班大徹大悟,自毀云梯,充分展示了這“千古一對好兄弟”的愛恨情緣,演繹了一場“兼愛、非攻”春秋大義。
另有大型現代柳琴戲《芳林嫂》2018年6月首演,柳琴戲《芳林嫂》以主人公芳林嫂的戰斗歷程為中心,以鐵道游擊隊戰斗史實為輔線,再現了魯南地區及津浦鐵路臨棗支線上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戰壯舉,展現了中國人民的堅韌不拔和凜然氣節,謳歌了國家危亡之際,任何邪惡勢力都無法戰勝的英雄的力量、人民的力量、中華民族的力量。
新創編的劇目也不一定都是大型的歷史戲,也有一些新創編的小戲如2016年,棗莊市藝術劇院新編傳統戲曲劇目《墻頭記》。是蒲松齡創作的15種俚曲作品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故事不復雜但也不簡單,講述的是勤勞善良的張木匠,將兩個兒子拉扯成人,娶妻生子。這兩個兒子雖然各自成家立業,卻各有算盤、各有心計,尤其在贍養老人的問題上各懷鬼胎,互相推諉。好在張老漢的好友及時挺身而出,為張老漢出謀劃策,哄騙兩個兒子好生奉養、養老送終,兩個兒子雖發現受騙但好在最終醒悟。棗莊市藝術劇院新創編柳琴傳統警世歷史戲《墻頭記》,是將原有題材加入現代人的思想元素,以輕松詼諧的筆觸,揭示弘揚正氣、孝道的道理。
縱觀棗莊市新創編柳琴劇目,筆者總結出以下幾個特點:
1、感人至深的柳琴劇目需要真實反映時代和大眾的要求。
我們不難發現,觀眾喜歡家長里短,這樣的小戲固然要保持,如《墻頭記》褒揚了溫良恭儉,貶斥了篡逆奸娼,張揚了忠孝節義。但需要時刻謹記新劇創編人的創作原則。那就是要表現當代大眾的愿望。大眾的愿望當然是很多的,政治的、經濟的、道德的等,一部劇不可能反映大眾所有的愿望,一般來說,只需集中的反映一個愿望即可。但它必須是大眾的,而不是少數人的,因為只有是大眾的,才能撥動廣大觀眾的心弦,引發大家的共鳴。在《墨子和魯班》的主人公身上就反映出了當代大眾弘揚正氣的強烈愿望。墨子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他有理想、有信仰、有民族責任感可以借以表達新時代的文化立場。觀眾為何喜愛墨子的人物形象,其實質是因為在集體潛意識中,大家希望社會正氣浩然,有更多的人能像墨子一樣,以國家、民族為己任,不圖名、不為利,民族復興的征途中,承擔責任,作出犧牲與貢獻。只有這樣才能反映時代特征觀眾心生的作品才能做到感人至深,獲得大眾的肯定。
2、審美的多元化要求題材內容的多樣性。
商業消費時代使得歷史感在生活中退場,自我意識的情感相對應的是“日常”的崛起。人浸淫于實在的、常態化的、物質性的現實狀態中。這就要求作品在反映時代的大背景下,能夠有新的作品或直抒胸臆,表現生活中的甜美與憂傷;或因境因事起意,表達個人對生活現象的見解等。新的柳琴劇目可以嘗試更多的題材如偶像劇、凄美愛情故事,由于人對生活的體驗有共通之處,但在堪稱海量的龐大基數中真正能寫出新意并不容易。這只是筆者的個人觀點,歷史劇固然能帶給人正能量和視覺聽覺的震撼,但是我們的劇作者可以嘗試更多的表現內容,進一步擴大受眾群體的內需,回味從前與品鑒日常對于普通觀眾來說都很重要,這樣更有利于劇種的繁榮和發展。
3、柳琴劇目要創新須古今結合,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以上提到的尤其是近幾年的《墻頭記》《芳林嫂》和《墨子與魯班》都不難發現他們都做到了古今的結合。所提劇目的每一個主角都體現出了“推陳出新”的藝術觀。劇本創作有原型,也有今人的藝術價值觀。唱腔亦然,整體的風格韻味還是柳琴戲的,但不是老腔老調,而是融合了現代音樂的的樂素。劇種人物形象切合故事的情節、人物的心境、觀眾的音樂審美需要,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其邏輯關系都是極其嚴密。戰斗英雄芳林嫂,機智有血有肉,墨子魯班的高尚情懷,本身他們都是人們時代的楷模,有結合現代的表現手法,所以才促使了劇目的成功。還是那句話,柳琴戲就是要“拉家常理短,溫良恭儉,貶斥了篡逆奸娼,張揚了忠孝節義”。
棗莊學院科研基金項目結題:“棗莊市近五年新創編柳琴劇目研究2017YB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