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恒彪
摘 要:在高中數學中結合信息技術教育手段,激發學生面對高中知識的探究性與主動學習意識,促使學生在與同學、與教師進行信息互通、想法交流過程中,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積極學習態度,將抽象知識內容更加直觀具體的呈現在學生眼前,促進教學有效性提升與課堂教育質量的保證。本文對如何展開課程教學提出相應教育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教學策略運用分析
引言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過程中的幾率與角度越來越多,有效利用信息技術這一新奇教育手段中,教育素材的廣泛性以及教學方式的智能化的特點,將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在原有教學結構基礎上,結合現今時代對學生個人能力的要求以及新課改教育目標中提出的主要教學方向,從而對整體教育進行調整與完善。促進學生在高中階段的數學學科教育過程中,面對的教學內容能夠更加豐富,教學結構與方式能夠相對來說更加多層次、高質量。
一、設計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高中階段數學知識是一門較注重學生個人邏輯思維性以及實踐應用能力的學科,不僅僅需要在教材中講解的重點內容學生能夠熟練掌握,還需要在此基礎上進行生活化教育延伸。教師在傳統教育模式中,只是為學生講解課本中的例題以及應用解題時的固定步驟,缺少為學生理解課本內容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進行興趣激發與課前導入教育工作。所以,在結合信息技術提高高中階段數學學科的課堂教育效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運用自身的生活經歷以及已掌握的數學知識,對其相關問題和情境進行正確分析與思考,激發學生對相關內容的探究興趣與學習欲望,從而開展教師與學生在同一節奏、同一狀態下進入新課程的學習。
在學習三角函數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促使學生共同回顧初中所學的基礎三角形相關知識內容,并能適當結合生活實例,為學生創設具體情境,將三角函數不僅僅局限于課本中,而是應該帶著該定義以及計算思路走入到生活實際中,結合具象的“大三角形”,從而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系的魅力。引導學生在學習本節三角函數內容時,通過任意角與弧度制、誘導公式、三角函數等之間的層層遞進,由淺入深,從而不斷走入重點知識與本章核心。
二、抽象內容具象,便于學生理解
高中階段數學學科是在初中知識基礎上的進一步延伸,每位同學在初中階段接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情況都存在差異,教師不能以某位同學的具體情況,作為整個班級的教學標準,導致出現在講解數學內容過程中,部分同學沒有理解的情況,對數學內容產生學習不自信,影響學生的個人學習狀態和積極性,在講解知識時將其進行適當轉化,降低理解難度,促進課堂教學進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結合信息技術,將抽象的數學用語轉化為更加具象的動態圖形,或是應用輔助作圖用具,將其立體三維數據更加生動形象的直觀呈現與學生眼前,便于學生理解,有效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性,保證每位同學都能對數學內容進入深層次的學習與探究,從而提高整體課堂教育有效性。在學習圓錐曲線的方程數學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智能畫圖用具,依據題目中所提供的已知條件和函數式,構建出具體的圖形影像,從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等不同角度,都能應用“將抽象數學定義轉化為具象數學圖形”的教學理念,降低學生理解知識難度,促使學生著手掌握相關函數內容以及性質,幫助學生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和攻克這一教學難點。
三、引發學生思考,合作交流探究
在數學學科學習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理解與定義,不是要求學生對課本中的固定概念進行死記硬背,而是需要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后,結合相應想法以及生活實例,進行透徹理解與完成掌握,才能在生活實例或是數學題目中進行綜合應用與解題。所以,教師在高中階段的數學學科教學過程中,通過應用信息技術引發學生對相關知識內容問題的思考,促使學生在課堂中與其他同學進行協同合作,想法交流,積極主動的探究,勇敢活躍的發言。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上對同一數學知識進行理解與分析,能夠更進一步的促進學生全方位完整的掌握該數學重點內容。
在學習概率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概率事件的隨機性,以及不同事件之間的相互獨立性進行相關討論,引發學生對重點內容概念的清晰界定以及想法之間的有效碰撞,從而提升學生在課堂中思考的頻率與深度,促使學生在合作交流過程中感受到協同學習的重要性。
結束語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有效增加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頻率與效果,方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學習動態的同時,對自我應用教學方案加以整改與完善,以便于更貼近學生學習能力和對新知識的自主探究意識,從而開展更高效率的高中數學教學,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綜合應用的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龍地金. 信息技術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效果分析[J]. 中國新通信,2021,23(20):241-242.
[2]李永翔. 信息技術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