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雯潔

主題教研,是一個深入學習、堅持研究、不斷反思、逐步提高的過程,有助于推動教學質量的提高。上海市徐匯區烏魯木齊南路幼兒園通過科研引領教研,不斷調適與創生已有課程,使課程更具時代性和獨特性。
幼兒園大班教研主題、教研方向的選擇,與時代發展、教育動態是息息相關的。大班處于幼小銜接重要階段,我們圍繞“幼小銜接背景下大班幼兒歸屬感培養的實踐研究”主題實施教研;圍繞主題、主線、主體,分別闡述大班教研組在踐行主題教研過程中的收獲與反思。
主題確立要有據。第一,注重自上而下的園所發展需求。幼兒園所實施的課程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兒自主性發展課程”。圍繞課程理念,幼兒園確立了課題“國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兒歸屬感的發展與教育的實踐研究”,聚焦課程實施各階段的主要問題,探索可操作的策略。幼兒園課程發展與課題研究需要為大班教研組確定教研主題把準方向。
第二,關注自下而上的“真問題”。教師要從幼兒的行為、語言、情緒中獲得信息,通過分析、梳理、提煉,形成具有研究價值且對應教師教育教學實際需求的教研主題,凸顯“真問題”。
第三,聚焦教師實踐。教研伊始,教師多方收集證據,尋找理論依據,為教研主題的確立提供理論支撐。《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大班幼兒應“具有初步的歸屬感”。由此,教師結合幼小銜接課程,設計歸屬感培養系列活動,在提升幼小銜接相關能力的過程中更好地增強幼兒的歸屬感。
主線規劃需清晰。教研是圍繞某一主題展開的綜合性探究,我們可以適當分解教研主題,以若干有關聯的小教研落實教研目標。主題教研就是從幼兒發展出發,將一系列問題有序地串聯在線索中。小主題之間互為關聯,層層遞進,通過將每一次的教研逐一研究并尋找對策,推進主題教研有條理、有序地開展,使教師在遵循幼兒發展需要的基礎上為幼兒提供適宜的支持。
主體地位應突顯。作為教研的主體,主題教研使教師的視角正在悄悄發生著改變。以“北京周”活動為例,作為新創生的歸屬感活動,同步生成了“小小志愿者”角色。研討時,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由幼兒擔任志愿者?擔任志愿者的幼兒當天無法體驗活動室內容,如何滿足這一類孩子的體驗需要?……經過多次思辨、碰撞,最終教研組達成共識:一切以幼兒的發展為主,依據幼兒的實際能力,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為志愿者提供服務他人的機會。從“教師視角”轉向“兒童視角”,體現了教師兒童觀的轉變。
主題教研力求以團隊的共研帶動每一位教師積極參與、深度思考。
第一,信息化手段支持。一方面,教研組采用視頻教研的方式,與區教研員遠程互動,在合作研修中獲得具體指導;另一方面,組員借助微信不定期在大班組群內發布歸屬感研究相關信息,便于組內同伴自由地選擇需要的內容。
第二,數據實證,聚焦核心。我們引領教師運用“證據”支持自己的觀點,證據包括真實案例、調查數據、客觀的分析或結論、實物材料等。主題教研關注主題內多次教研的前后邏輯關系的梳理,前一次教研梳理的經驗是下一次教研的依據,后一次教研是前一次教研的延續,真正體現了主題教研是一個具有邏輯關聯、不斷深入、持續發展的過程。
第三,主動反思與分享。每到教研的尾聲,每位組員都需以“一句話感悟”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收獲,這一過程有助于重溫教研重點、共享信息,捕捉細節,推動組員共同提高。
主題教研改變了傳統教研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激發了教師的創造力和主觀能動性,推動了課程發展。我們將繼續深入探索主題教研,讓幼兒以更加舒展的姿態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