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寧寧,劉 冰
(新鄉工程學院 食品工程學院,河南新鄉 453000)
根據團體標準《 兒童零食通用要求》(T/CFCA0015—2020)中的定義,兒童零食是指適合3 ~12 歲兒童食用的,除正餐以外,用于補充能量、平衡營養或增加水分,能夠放松悠閑、愉悅心情的食品[1]。《兒童零食市場調查白皮書》顯示,近些年兒童零食的消費總量占食物總消費量的21%左右,3 ~5 歲、6 ~12 歲兒童每天吃零食的占比分別為71.8%和64.7%[2]。由此可見,兒童零食已經成為兒童日常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兒童零食消費量的日益增加,兒童零食的安全問題也隨之不斷被報道。兒童零食的安全隱患主要表現為兩點:①內因,零食本身高糖、高脂、高鹽,可能引發兒童肥胖、糖尿病、齲齒等問題;②外因,如微生物超標、食品添加劑過量、重金屬污染、包裝及內置玩具污染等[3]。高頻率食用含有安全隱患的各種兒童零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兒童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國務院近年來也連續發布了多份與兒童健康相關的文件,專門列出兒童健康問題。其中,《健康中國行動(2019 ~2030 年)》就將“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納入十五項重大行動之一,提出實施健康兒童計劃,加強兒童早期發展[4]。
本文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不合格食品清單,沒有引用第三方檢測機構數據,雖有一定局限,但政府抽檢覆蓋面廣、檢測指標系統,而且是國內目前發現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途徑,參考候美玲[5]的研究,本文綜合考慮后選擇了上述數據作為分析和比較依據。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這3 年間食品抽檢合格率在97%以上,總體安全性較高。從公布的不合格食品中篩選,發現不合格食品中共有不合格零食340 批次,其中線下實體店抽檢不合格113 批次,主流電商平臺抽檢不合格227 批次。從零食類別看,不合格零食主要集中在肉制品、糕點、水果制品、炒貨及堅果食品、方便食品、水產制品、薯類及膨化食品、餅干和飲料等17 類,其中肉制品比例最高,占16.8%,達到57 批次,其次為糕點(54 批次)占比15.9%。從抽檢項目看,不合格項目中微生物污染問題共178 批次,占比52.4%,其次為食品添加劑問題、質量指標不達標、有機物污染以及重金屬超標等,詳見表1。

表1 2019—2021 年我國兒童零食抽檢主要不合格項目匯總及批次
2019—2021 年間抽檢的兒童零食中存在微生物污染問題的有178 批次,占不合格零食總批次的52.4%,問題較為突出。具體零食類別見圖1。肉制品的微生物污染問題最嚴重,3 年內共出現40 批次不合格,其次分別為方便食品30 批次不合格和糕點28 批次不合格。微生物污染問題主要集中在常規指示菌超標,如菌落總數、大腸桿菌數、酵母數和霉菌數等,暫未出現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微生物具有很強的適應性,能對零食的原料獲取、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和銷售保存等各環節進行侵害。兒童食用被微生物污染的零食后,可能引起食物中毒,重則危害生命安全。

圖1 2019—2021 年間抽檢兒童零食各類別中微生物污染情況匯總
食品添加劑在限量范圍內使用,可以賦予食品一定的色香味形,因此備受生產企業喜愛。但當食品添加劑超限量、超范圍使用時,輕則影響正常飲食中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導致腹瀉、嘔吐等現象發生,重則對肝、腎等代謝器官帶來危害,影響人體生命健康,特別是對于肝腎功能尚未發育成熟、解毒能力較弱的兒童而言。2019—2021 年兒童零食中因食品添加劑超限量、超范圍使用而抽檢不合格的共71 批次,具體情況見表2。不合格產品所涉及的主要食品添加劑為防腐劑、著色劑、甜味劑、乳化劑和膨松劑。涉及防腐劑問題41 批次,其中脫氫乙酸及其鈉鹽以及二氧化硫超標問題較為嚴重;涉及著色劑問題20批次,其中以混合著色劑超標為主。值得注意的是,添加劑超限量使用中涉及2 批次鋁鹽超標的膨松劑,兒童長期攝入鋁鹽后會使鋁在人體內蓄積,一定程度上引起兒童記憶力減退、神經傳導受阻、貧血和骨質疏松,甚至損傷大腦,不利于兒童生長發育。同時,根據統計發現水果制品、糕點、肉制品是食品添加劑超限量、超范圍使用的重災區,其中水果制品(主要是蜜餞)超標32 批次,主要為著色劑和防腐劑超標;糕點主要為防腐劑、膨松劑和乳化劑超標;肉制品主要為防腐劑超標。

表2 2019—2021 年我國兒童零食中超限量超范圍使用添加劑情況及批次
2019—2021 年間抽檢的兒童零食中存在質量指標不達標問題的有65 批次,占不合格零食總批次的19.1%。質量指標中酸價、過氧化值不達標問題較為突出,占不達標總數的95.4%。酸價和過氧化值都是油脂化學性質評價指標,其中酸價可以衡量油脂水解程度,酸價高說明油脂酸敗嚴重;過氧化值可以評價油脂氧化初期的氧化程度,過氧化值高意味著油脂氧化開始。食用含腐敗油脂的零食會引起食源性疾病,其中某些酸敗產物也可引起急性中毒,造成兒童某些器官損傷,危害極大。餅干、炒貨及堅果制品、糕點、薯類及膨化食品等油脂含量高的兒童零食中,出現質量指標不達標的情況較嚴重,占問題批次的83.1%,詳見圖2。

圖2 2019-2021 年間抽檢兒童零食各類別中質量指標不達標情況匯總
近3 年抽檢的兒童零食中出現有機物污染問題的共11 批次,主要在水產制品中檢出,主要為N-二甲基亞硝胺污染。N-二甲基亞硝胺毒性較大,人體吸收可致死,接觸會引起肝腎損傷甚至增加患癌風險,已被美國政府工業衛生學家協會列為人類可疑化學致癌物[6]。近年來大眾也對重金屬污染問題較為敏感,特別是鉛、鎘等易蓄積的金屬,均會對兒童身體健康產生不可逆影響。對重金屬超標問題進行統計發現,共有不合格零食5 批次,涉及水果制品、蔬菜制品、水產制品及肉制品。
近3 年涉及兒童零食的非法添加問題僅出現1批次不合格,為水果制品中檢出匹可硫酸鈉。匹克硫酸鈉屬于處方藥,能夠潤腸通便,故不少商家會在食品中添加,但其存在不良反應和副作用,因此屬于非法添加物。因非食用物質檢出不合格兒童零食2 批次,為肉制品中檢出了氯霉素。氯霉素屬于抗生素藥物,可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再生障礙性貧血及抑制抗體的形成,我國規定所有食品動物中均禁止使用氯霉素。非法添加及非食用物質問題雖然從量上看不突出,但性質較為惡劣、后果嚴重。
食品行業從業門檻較低,特別是在農村及某些城鄉交界處,存在許多無證經營單位。針對行業的特殊性,結合《食品生產許可管理辦法》《食品經營許可管理辦法》以及各省食品“三小”相關管理條例,監管部門需要嚴把源頭,提高市場準入,對申請辦證的單位要認真審核材料、需要現場核查的嚴格實地核查,對不符合管理規定的單位要堅決拒之門外,需要整改的必須整改通過后,才可發證。此外,要充分利用好年檢、換證等節點,把好“二次登記”關口,對于生產經營條件達不到規定的單位要堅決取締。經營者在監管部門的嚴格審核過程中,強化了食品生產經營相關法規要求,也從心理上提高了對食品生產經營的認識。同時,要加大培訓力度,因為食品安全問題很大程度上與生產經營單位責任意識薄弱、法律意識淡泊有關,通過對單位安全負責人定期的專項培訓,可以提高生產經營單位的法律意識。
各級市場監管局每年都會開展多項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短期內的專項整治一定程度上能集中處理某一類食品安全問題,但難以達到常態化治理效果。因此,《食品生產經營風險分級管理辦法》根據不同企業風險特點進行靜態、動態因素綜合考量,確定了食品生產經營者風險等級,根據風險程度進行每年1 ~4 次日常監管。此外,也可以對兒童零食危害組合進行風險預測,根據零食危害因子高低以及兒童對各種零食的消費情況進行組合,對于兒童消費密集并且容易出現安全問題的零食,列為優先監管對象,每個月監管1 次;對于兒童經常消費并且容易出現安全問題的零食,列為第二監管對象,每兩個月監管1 次;對于兒童偶爾消費并且容易出現安全問題的零食,列為第三監管對象,每3 個月監管1 次;對于其他情況可列為第四監管對象,每半年到1 年監管1 次。經過風險預測進行監管分級和監管優先次序設置,可以增強生產經營單位的責任意識,也為監管部門的優先管理奠定良好基礎。
兒童零食安全出現問題有以下原因:①兒童零食類型琳瑯滿目,但是質量參差不齊,特別是在農村地區等監管力量薄弱的角落常能見到“三無產品”;②兒童對于零食的鑒別能力有限,食品安全方面的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容易被動畫IP、內附玩具等吸引選購;③兒童所能支配的零花錢有限,自制力也有限,容易在“三小店鋪”購買“三無產品”,特別是“辣條”等極易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的方便食品。因此,家長和學校需要聯合起來開展針對兒童的零食安全知識教育,既教會兒童食品營養相關知識,幫助其了解零食有害健康,又要教會兒童分辨假冒偽劣食品,以此進一步提升兒童食品安全意識。此外,政府、公眾也應該建立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制度。食品安全風險交流不是簡單的宣傳教育、拉條幅、發傳單而已,更多的是將正確有用的食品安全信息傳遞給需要的人,特別是各級抽檢不合格的產品信息,如果只是公布在監管部門網站,很多家長和學校并不知曉,如果以文件形式下發到學校,通過家長群等家校聯合的方式傳遞給家長,效果會更好。
兒童零食安全不僅直接影響兒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有一定影響。本文聚焦了兒童零食安全現狀,發現目前我國兒童零食市場狀況整體安全,但仍存在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劑超限量、超范圍使用、食品質量指標不達標、有機物及重金屬污染、非法添加及非食用物質添加等問題,進一步提出了源頭把控,提高市場準入;風險分級,加大市場監管;信息公開,提升消費者認知等建議管理對策。以此希望能提升公眾對兒童零食安全的重視,營造良好的兒童零食安全家校社會共治氛圍,切實提高兒童零食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