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浩 伊超
(曲阜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山東曲阜 273100)
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下,我國始終堅持相互尊重,堅持“大小國一律平等”的原則,推進多邊合作,在“17+1合作”平臺下,體育產業的合作對深化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人文交流和友誼關系發揮著積極作用,也對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有著深刻影響。隨著“17+1 合作”的不斷推進和深入,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我國更要分析把握當前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積極探索并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新的體育產業合作機制:一是為了把握機遇,迎接挑戰;二是為了深化合作內涵,促進民心相通;三是以期在“17+1合作”平臺的助推下實現我國和中東歐國家體育產業的共同繁榮。
近幾年,在體育產業發展的浪潮中,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規劃,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同時,由于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人民群眾對體育產品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尤其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后[1],我國國際地位顯著提升,多方面經濟迅速發展,體育產業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圖1、圖2給出了我國近十年的體育產業規模數據統計及未來走勢。可以很明顯看出,體育產業規模逐年擴大,成為國民經濟中的一大亮點,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

圖1 我國2012—2017年體育產業發展規模統計

圖2 我國2018—2022年體育產業發展規模走勢
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16+1 合作”)自2012 年正式啟動以來,不斷推進我國對外建立友好發展的合作關系。隨后,希臘的加入,使得“16+1合作”又升級為“17+1 合作”,這標志著我國與中東歐國家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合作機制也越來越完善,“17+1合作”不僅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穩定增長,更為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放眼未來,要用辯證發展的眼光看待體育產業的發展,雖然目前我國體育產業在各方面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仍然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需要把握“17+1 合作”帶來的發展機遇加快發展。與此同時,挑戰也是無法避免的,要想實現體育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來應對。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和普及,體育旅游成為一大熱點[2],其中以健身娛樂為目的的旅游活動開展得最為活躍。對體育旅游開展較早的部分中東歐國家來說,體育旅游已在當地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并且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雖然我國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但是體育旅游占比不大。據統計,我國目前的體育旅游產業產品僅占我國旅游市場的5%左右,體育旅游產業市場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因此,通過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我國體育旅游產業市場可以引進國外優質的體育旅游項目,如冰球、滑雪,借此打造國內體育旅游產業的明星產品,帶動我國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另外,中東歐國家的冰雪項目在世界處于領先地位,與我國的體育產業有很強的互補性[3],有望為中國—中東歐體旅合作帶來新的機遇。此外,部分中東歐國家,如塞爾維亞、黑山、波黑、阿爾巴尼亞等,已經對中國采取了免簽和季節性免簽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體育旅游的產業融合發展。另外,2021 年也是中希文化與旅游年,兩國正致力于簽訂與完善有關旅游、體育等領域的合作諒解備忘錄,也在積極籌備中希高級別奧運合作等項目,這對于推動中希兩國的戰略合作關系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體育旅游方面的產業合作勢必會促進國際文化的交流,既可以讓我國優秀的傳統體育文化和思想“走出去”;又優質的體育文化內容“引進來”,文化的交流與思想的碰撞能夠為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內生動力[4]。由此可見,體育、文化、旅游三大產業的融合發展是我國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適應經濟新常態的必然選擇。文化作為發展靈魂,體育作為發展支撐,旅游作為發展載體,三者深度融合、優勢互補、協同并進,共同打造文旅聯動的體育產業發展新模式[5]。
現如今,體育產業的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成為推動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中東歐合作更為我國體育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其中體育用品及其相關產品的發展最為迅速,很多國內體育品牌,比如李寧、361°等,已經“走”出國門,在部分中東歐國家成立了自己的生產線,并開設線下實體銷售店,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隨著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的不斷深入,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內體育品牌進入國外市場,企業之間互相學習生產、銷售經驗,有助于提升產品質量,提高品牌知名度,讓“中國制造”在異國大放光彩。我國體育產業應充分利用“17+1合作”平臺開拓、壯大國外市場,與中東歐國家共同創造、共同發展。
體育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體育人才的支持與保證,但是我國目前的體育人才了解體育產業但是不具備其他領域的專業知識素養,而其他領域的高水平人才又缺少對體育產業的深刻認識,因此傳統意義上的體育人才已經難以滿足當前體育產業發展的要求[6],這就迫切需要重點培養一批政治素養高、外語能力強、業務水平高的高層次高水平的復合型體育人才。為此,我國必須創新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完善體育人才治理體系。“17+1合作”打開了體育人才的大門,通過與中東歐國家的體育交流與合作,可以加速培養一批優秀的體育產業精英[7]。因此,從長遠來看,“17+1合作”對于我國體育產業人才的梯隊建設有著深遠的影響。
“17+1 合作”背景下,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面臨著多種文化的沖擊,雖然合作的共同目標是達成體育產業上的共贏,但是我國與中東歐國家都有各自的文化習俗與文化禁忌,這就避免不了在產業交流與合作過程中產生障礙、發生沖突和造成誤解。此外,我國傳統體育的產業文化內涵是根深蒂固的,要讓大眾接受外來的體育產業文化勢必需要通過一些媒介,而這是短時間內難以促成的,這將會是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所面臨的一大挑戰。
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不相當,這也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8]。中東歐各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人民群眾的消費能力也有所差距,這就無法保證國家之間的體育產業同步發展,也無法保證對產業合作持有一致的態度,進而導致產業合作的局限性。表1 給出了部分中東歐國家2012—2017 年的經濟增長率,從表中可以明顯地看出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不同步、不均衡,我國不能一刀切式地與各個國家進行體育產業合作。因此,經濟水平上的差異對體育產業的發展也將會是一大挑戰。

表1 2012—2017年部分中東歐國家經濟增長率(%)
各國所施行的不同的政策制度也是產業合作難以跨越的障礙。我國和中東歐17國的國情不同,相應的政策和規章制度不同。要想制定行之有效的且適合所有國家的合作與發展策略,存在一定困難。此外,國際局勢也處于變化之中,存在著潛在合作風險,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給各個國家帶來不同程度的沖擊,這種沖擊滲透到體育領域,影響國家之間的體育產業合作效果。
體育賽事的發展是提升體育產業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方式[9],也是強化“17+1”體育交流與合作的重要途徑。我國應以體育為本,以創新為導向,結合現有的武術、太極拳等傳統項目[10],通過學習研究中東歐國家已有的優質賽事,推陳出新,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國家特色和優勢的高能級品牌賽事,以此增強與中東歐國家體育產業合作的廣度與深度。這期間,政府一方面要加大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制定相應的政,策和制度對體育賽事進行規范與調控;另一方面,要動員社會各界力量積極組織和參與賽事的舉辦,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此外,還可以利用當下熱門的直播、短視頻等新媒體方式對體育賽事進行轉播,讓我國的優勢體育項目通過新媒體平臺“走出去”,一方面,可以拓寬體育賽事的融資渠道,刺激體育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以對內激發群眾參與的熱情,對外展現我國的體育風采,擴大體育賽事的影響力,從而提高中東歐國家與我國體育合作的意愿。
隨著與中東歐國家高層次、多樣式體育產業合作的不斷深入,我國的體育產業要面向國際,除了需要提升“硬件”方面的實力以外,還應該加大對高水平復合型體育人才的培養力度[11]。首先,我國可以與中東歐國家共同制訂體育人才留學、訪學計劃,或者通過聯合培養的方式拓寬體育人才的產業視角。其次,要充分利用好孔子學院這個平臺,積極開展體育學術研討會,定期邀請國內外優秀學者進行學術交流,推動各國優秀的體育文化共建共享,加快培養體育產業精英。最后,設立專門的體育產業外事人才,一方面,可以提升國際體育產業合作的專業性和廣泛性,增強我國在國際產業合作中的影響力與話語權;另一方面,可以突破我國與中東歐國家在語言、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促進雙方體育產業合作順利開展。
在“17+1 合作”機制下,我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友誼關系得到進一步加強,建立了覆蓋科技、文化、藝術、體育等多個領域的專業交流平臺,這意味著合作是全方位、多元化的,也意味著體育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其他產業的帶動和促進作用,體育產業不再是獨立、單一的傳統事業,而與旅游、文化、互聯網等多個行業息息相關。我國應緊跟當下發展態勢,利用國內外優質資源,開拓如圖3 所示的體育旅游、體育傳媒等多元融合發展渠道,以此推出復合型體育新業態[12],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圖3 體育產業多元融合發展渠道
面對復雜的國際局勢,在威脅與挑戰并存的發展環境下,體育產業的發展也會涉及政治安全問題。為此,要建立長期穩定的多邊合作關系,我國就要做好應對風險的防范措施,理智合作,理性解決問題,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13]。首先,要牢牢樹立風險防范意識。在雙向和多邊的體育產業交流中保持警惕,避免涉及國家意識形態、種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沖突發生。其次,做好風險預判。對每一個產業合作項目都要及時進行風險評估,隨時跟進項目進度。最后,制訂成熟完善的風險解決方案。一旦發生矛盾,要能夠在第一時間主動采取應急措施,避免矛盾升級。
在“17+1 合作”這個大背景下,體育產業方面的合作對于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深遠影響,雖然17 個中東歐國家的國情有很大差異,不能搞一刀切式的合作,但是我國始終秉持互利共贏的態度積極尋找體育產業合作的新亮點,力求共同發展繁榮。展望未來,在開放、包容的世界格局下,體育產業定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要順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積極探索創新適合國情的體育產業發展路徑,充分利用“17+1合作”平臺,打造極具中國特色的體育品牌,實現我國體育產業的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