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志芳
(武漢華夏理工學院體育學院 湖北武漢 430223)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指出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作為建設健康中國的戰略主題,要求立足全人群[1]。《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 年)》為推進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全民健身是實現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徑和手段[2]。作為全民健康惠及的一個特殊群體,普通高校特殊群體學生健身計劃如何實施,要充分發揮體育的功能。因而,探索適合普通高校特殊群體學生的體育運動模式,方能使其享受有質量、可負擔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健康服務。
該文從國家健康戰略在普通高校學生體育中的研究和普通高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育健康促進模式等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美國是全球最早實施健康戰略的國家之一,也是運動健康促進的先行者,從1980 年開始,每10 年發布一次《健康公民》計劃,這些計劃注重通過體育健身、身體活動促進健康,構建了具有運動健康指導服務平臺、健康公民計劃、國民體力活動計劃相結合的運動健康促進服務體系。英國是世界上較早開展健康戰略研究的國家之一,其突出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基于居民衛生服務需要,適時調整健康戰略。加拿大的健康戰略也注重體現了公平性原則,關注弱勢人群,努力縮小弱勢人群與普通居民的健康差距。新西蘭政府要求在堅持“改善弱勢人群的健康狀況,促進所有部門在健康促進、疾病和傷害預防方面的合作”原則下制定新的戰略或發展規劃。我國于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突出解決好殘疾人等重點人群的健康問題。在國內,健康中國戰略的提出時間較短,雖然有一些體育工作者或研究者開始涉足該領域的體育改革研究,從理論層面提出改革體育教學大綱、內容、形式、方法,但系統性的實踐研究較少。綜上所述,國內外都注重身體運動對促進國民健康重要意義,立足全人群,更突出關注弱勢群體,英國、加拿大和新西蘭更注重與衛生系統改革聯合研究,美國和我國更注重體育健身研究。我國國家健康戰略在普通高校學生體育健康促進中的研究尚不多。
一些發達國家針對普通高校特殊群體學生設置了專業課程,出版了《特殊學生體育教學的理論與方法》等教材,并培養了一些面向特殊群體學生的專業體育教師。美國高校設有特殊群體學生輔助技術方面的專業或課程。日本高校有自己的特殊體育教材和研究室,針對特殊群體學生開設有一對一教學。在國內,一些研究者提出充分尊重個體差異,尊重個性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構建個別式、處方式以及合作式體育教育模式,但存在以下問題。第一,開設特殊群體學生輔助技術課程的高校僅有數所,課程品種少,特殊教育輔助技術還比較落后,針對特殊群體學生的體育教材、場館及器材設施匱乏,專業的體育師資隊伍人數較少,符合特殊群體學生運動項目設置的針對性還不強,特殊群體學生體育運動環境還需要進一步營造。第二,各普通高等學校開展體育康復、保健課的情況參差不齊[3]。綜上所述,普通高校特殊群體學生的體育健康促進研究有待加強,但因特殊群體學生體質類型不同,而且在一所高校內比較分散,在針對特殊群體學生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制定上還相對單一,僅區別于普通學生,無法滿足不同類型特殊群體學生的體育健身運動需求。
基于現狀分析,結合體育學、醫學及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理論,對普通高校特殊群體學生特點進行系統分析,該文基于健康中國戰略,提出構建“三聯”體育健康促進模式。
如圖1 所示,基于健康中國的“三聯”體育健身運動模式,即著眼普通高校特殊群體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建構“個體康復運動—跟班拓展運動—體育競賽運動”等三位一體的閉環的體育健身運動模式[4]。
其一,個性康復運動。讓單一性的運動變得多元化,因材施教,因人而異,設計適合每類特殊群體學生個體的體育保健、康復運動。另外,結合特殊群體學生的特點,完善適合其健身的體育器械。全面探索與個體相適應的體育運動,促進身體健康發展。
其二,跟班拓展運動。根據體育學及相關學科理論,科學制訂出適合每類特殊群體學生的跟班體育教育的運動項目,讓特殊群體學生與班級普通同學協作完成,讓其在集體體育運動中鞏固自信,提高體育鍛煉的意識,為“個性康復運動”構建相適宜的環境,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其三,體育競賽運動。除體育運動會加重病情的特殊群體學生外,設計趣味類體育競賽項目或鼓勵參加學校的大型運動會比賽,讓特殊群體學生與普通學生同臺競技,增強其參與體育鍛煉的自信,進一步為“個性康復運動”構建相適宜的環境,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基于健康中國的“三聯”體育健身運動模式,可從共享共建和全民健康等兩個維度應用。
其一,共享共建。基于健康中國戰略的共享共建主題,著眼普通高校特殊群體學生健康發展普及性,搭建“課課通”“校校通”等平臺。(1)“課課通”。針對普通高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質類型不同且在一所學校中相對比較分散,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搭建網絡課堂、視頻課堂,一方面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平臺,另一方面保證每類特殊群體學生能夠接受個性化的、針對性的體育健身運動教育。(2)“校校通”。針對普通高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質類型各異且在一所學校中相對比較分散,利用教育部2017年教育工作會議提出的學分制改革契機,實行鄰近高校之間課堂互通,學分互認,確保各類特殊群體學生能夠獲得有針對性的體育運動指導,促進身心健康發展[5]。
其二,全民健康。基于健康中國戰略的全民健康主題,著眼普通高校特殊群體學生健康發展特殊性,著眼自主個性和健康環境,促進身心健康發展[6]。(1)促進身體健康,不得千篇一律地開展實踐課程,要針對特殊群體學生的患病系統不同、患病種類不同,開展個性化的體育康復教學,如練習太極拳、氣功來改善心血管系統功能;矯正體操、平衡練習、步行練習來加強傷殘肢體保健;通過有氧能力訓練,改善呼吸系統功能。(2)促進心理健康,開設體育心理課,有針對性地解答特殊群體大學生比較關注的心理問題,解除心理障礙,指導他們做好心理調控,保持心理健康。
結合國家政策法規,為“三聯”體育健康促進模式的實施,建立保障機制和評價體系具有必要性。
制度建設是基本保障,完善相關的規章制度。如課課通、校校通學分互認制度體系建設,建立健全“三聯”體育健康促進模式標準規范和指南體系;健全監督機制,做好適時自我監督和教學監督機制,根據體質狀況適時進行必要調整[7]。
要建立健全特殊群體學生“三聯”體育健康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客觀合理的考核及評價形式,并指導學生自我評價、健康促進指標體系制定;通過聯動反饋,推進監督保障機制的完善。
健康中國戰略下,全民健康是根本目的,而對于普通高校特殊群體學生來講,如何實現這一目的,構建與其相適應的體育健康促進模式,是健康中國戰略在部分群體中的具體實踐,但普通高校特殊群體學生個體情況差異較大,深入研究其體育健康促進任重而道遠,同時,伴隨著新的特殊情況出現,針對普通高校特殊群體學生的體育健康促進也將是一個永恒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