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
(中南大學 數學與統計學院,湖南 長沙)
根據國家教育部網站提供的最新數據,全國在校研究生包括博士生、碩士生已超過300萬人。研究生屬大學生中的高知識群體,而與之相關的研究生教育則肩負著培養我國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重要使命。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改革,并提出了一系列開創性措施和理念,如提出“課程思政”的新理論,強調立德樹人,實現并堅持“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等[1-2]。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將主流意識形態、核心價值觀念等潛移默化地傳遞給研究生,加強其思想政治素養的教育是順應新時代的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3]。研究生科研和學習任務較重,對專題思政學習甚至思政理論課都可能產生一定消極態度和懈怠情緒。而目前,基于“課程思政”的教改實踐大部分聚焦在大學本科生[4],在此背景下,研究并推進基于專業特點的課程思政路徑和策略顯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我們早已進入大數據時代,不夸張的說,不同學科領域都對統計學的基礎理論有一定要求,統計學正在逐漸成長為和外語、計算機一樣就業必備工具箱中的新技能。因此,在高校最新研究生培養方案中,統計類研究生課程的開設數量明顯增多,《統計學》《應用統計》《統計計算》《回歸分析》《生物統計》等課程占據了很多一部分比例。但不難發現,大多數高校的研究生統計類課程教學主要注重專業知識學習,并沒有加入思政教育元素[5]。和本科生不同,研究生自學能力強,思維活躍,獨立意識高,喜歡突出自我感受,期待對等的教育模式,因此,研究生課堂教學中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對分課堂、項目式教學(PBL)等以學生為主的模式占據主導地位[6]。本文擬從《統計學》《生物統計》《回歸分析》《應用統計》《數據挖掘理論》等統計類研究生專業課的教學實踐出發,結合“課程思政”教改的實際,探討與研究生主流教學模式相契合的課程思政的基本理念和主要策略。
1.課程思政的概念。課程思政,顧名思義就是在研究生專業課程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7]。和思政課程不同,課程思政包含的內涵非常廣泛,除了可以涉及思政課程中的知識點外,還可以包括家國情懷、文化自信、民族自信、道路自信、道德倫理、職業素養、創新意識等方面的內容。研究生課程思政改革目標是將專業知識傳授與正確的價值引領相結合,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豐富的教育形式、生動的教育方法、全方位、全過程地立德樹人[8],從而對研究生的思想、行為產生正確的影響,培養新時代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9]。
2.課程思政融入研究生統計類課程體系的意義。2020年7月,全國首次研究生教育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堅持‘四為’方針,……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培養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的明確要求,之后不久,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出臺了《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對包括研究生課程思政在內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作出了系統部署[10]。作為部屬雙一流高校和湖南省雙一流學科專業,我校統計學科有關研究生課程如何響應國家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做法具有一定的示范效應和引領作用。
統計學是對數據的收集、分析、解釋、呈現和組織的研究。換句話說,它是一門收集、匯總數據的學科。作為國務院學位辦2011年才批準成立的一級學科,“統計學”作為一級學科歷史只有十多年,但統計學的應用范圍則涉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如化學、計算機、生物醫學等),并衍生了諸多二級學科,如生物統計、衛生統計、環境統計、空間統計、地理統計、經濟統計、化學計量等等。可以說,只要有數據存在的地方,統計學就能發揮重要的作用,而隨著數據作為各個國家戰略資源的地位日益凸顯,統計類課程也日益發展為數據科學的重要支柱,成為統計學專業外很多學科的必修或選修課程。如何將思政元素和現有的研究生統計類課程體系有機融合,把統計學科中蘊含的職業素養、家國情懷、民族自信、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等思政知識點輻射到所有和統計學相關的學科專業,值得統計類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深思[11]。
2018年以來,部分高校在推進統計類“課程思政”的研究生教學改革中做了一些嘗試,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不可否認,這些統計類課程思政教改實踐也暴露出目前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
1.部分專任教師對“課程思政”的內涵認識嚴重不足。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不少老師混淆了“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兩者的概念,誤以為“課程思政”就是“思政課程”,以為就是要在統計專業課程教學增加諸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自然辯證法》等方面的專門章節,“越殂代皰”。在現有研究生培養方案中,無論是統計專業的核心課程還是全校層面的公共研究生課程,大部分課程的教學時長只有24學時~32學時,最長的不超過48學時,部分老師擔心加入思政知識點會嚴重影響教學進度,不愿進行教改實踐,導致“課程思政”改革動力不足,進展緩慢。
2.部分教師進行了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思政元素和統計知識點之間融合的火候掌控有待提升。有的老師顧此失彼,思政性有了,但專業知識點的教學任務落下了。有的老師過猶不及,統計課程上成了思政課程,弄巧成拙,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效果。
3.偏重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統計專業的實踐性特點,要求本專業培養的研究生必須掌握現代化的統計理論,也要有從事實踐的動手能力。然而,長期以來,受傳統的以傳授課本理論知識為“唯一”的或主要方式的教學理念影響,不少高校教師對實踐育人的功能與作用往往認識不到位,導致實踐教學流于形式,思政元素的融入也無法體現,人才培養質量難以保證。
從國家層面來說,青年一代的思政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務,屬于教學的一環,也引起了各高校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結合統計專業特點探索“課程思政”的新模式,將“思政元素”融入統計專業課程教學,積極探索推進研究生“課程思政”改革的新途徑和新策略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我們從挖掘思政資源、改進教學手段及推進實踐教學等三個方面對統計類研究生專業課的“課程思政”進行介紹:
1.充分搜集和整理各類文獻,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擴展思政資源的多樣性。課堂理論課教學是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教學方式之一,在統計類課程教學中,我們將統計行業的“中國現狀”與統計教學知識點進行有機融合,引導學生認識“中國故事”、讓學生發現“中國故事”、鼓勵學生通過新媒體分享“中國故事”,并通過與“國外同行”的對比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發展與中國地位。例如,針對統計學四大頂級期刊即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JASA)、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Series B(JRSSB)、Annals of Statistics、Biometrica主編或副主編的中國學者和華人華裔學者的比例逐步提升,引導學生構建民族自信。同時,我們針對研究生的求知欲望和人格發展特點,選取與課程內容相輔相成的愛國主義、職業精神、個人與社會責任等思政教育元素融入理論課教學中,讓學生們在“潤物細無聲”中產生思想上的共鳴,進而達到“立德樹人”的育人目的。例如,在《生物統計》及《統計計算》課程中,我們結合新冠肺炎疫情抗疫中統計案例和思政元素,并將之融入統計類各專業課程教學中,適時加入“疫情大數據分析”內容,對疫情數據進行建模,合理預測人員流動,準確分析疫情發展,將國內外最新疫情的時事政治和統計學知識的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驗證了統計工具和方法是解決實際數據分析問題的利器。
2.改進課堂教學方式,多種教學模式融入思政元素。統計專業課程內容繁雜、實踐操作多樣,而信息化時代,獲取知識的渠道多種多樣。科技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信息技術也逐漸滲入到教學活動之中,為教學模式發展與變革帶來新形式、新思路。如何在MOOC、“參與型”“辯論型”、案例式等多種教學方式的教學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是我們的主要研究內容。通過融入“課程思政”,加深學生們對專業價值觀的認同,同時對未來統計工作的專業化與職業化充滿信心。如在《生物統計》課程,“流行病學”部分,我們結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學統計數據進行案例教學,對比中美、中英、中歐等應對新冠疫情的方式,介紹知名公關公司Edelman公司全球政府信任度統計調查結果:疫情中,中國民眾對于政府的信任度一直高達90%左右,穩居榜首,增強了研究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他們對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制度的自信。
3.在實踐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參與是最好的學習。統計類專業的應用性特點,使得它十分注重人才培養的實操性。將“課程思政”育人理念融入專業課實踐教學,不是為了“弱化”或“取代”該專業的實踐教學。相反,融入“課程思政”理念后,可以起到一種與本專業價值觀相輔相成的“價值引領”作用。研究生們統計實踐活動中,常常會遇到各種困惑與挑戰,包括薪酬待遇問題、職業發展與個人價值實現問題等。而此時“課程思政”育人理念的融入,可以及時發現新問題,對學生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行正確引導,幫助學生們敢于面對現實生活中的挑戰。如在《數據挖掘理論》實踐教學中,增加統計和機器學習模型的復雜度通常會顯著增加模型的方差,但可減少偏差。反過來,降低模型的復雜度則會導致相反的效果:偏差上升,方差降低。要想兩者都好,必須提升樣本量,進而教育學生外力雖然有用,但主要的是從本質上提升自己,讓自己有選擇的權利,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大部分研究生對于統計學基礎知識有所了解,但對于工科和醫科學生,這部分內容或許并不熟悉,在課堂上深入講授由于課時等限制不太可能或沒有必要,為此可采用慕課、微課方式等方式進行教學,如通過網絡推送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自我隔離14天”的統計依據,提高研究生對自己專業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研究生學習的熱情和學習興趣。

圖1 統計類研究生思政教育
1.培養專業認同感和責任感。介紹國內外的統計學的發展史,同時介紹為統計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我校知名學者,用身邊實際的例子來培養研究生對統計專業的認同感和責任感。例如,在介紹正態分布又名高斯分布時,強調在科學領域,冠名權一個很高的榮譽,繼而引出我校華羅庚獎獲得者侯振挺教授的突出事跡,侯振挺教授是國際知名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學者,在隨機過程等理論概率及應用概率領域都作出了杰出的工作,他在1974年發表在中國科學上的“Q過程唯一性準則”被國際同行譽為“侯氏定理”。侯振挺教授長期擔任過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科協主席、湖南省數學會理事長,為推動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學在我國的發展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難能可貴的是,這一第一流的成果還是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做出的,鼓勵研究生同學即使生處逆境也要努力拼搏。又如介紹統計常用R軟件時,介紹我校統計專業杰出校友2020級畢業生博士肖楠的個人事跡,肖楠同學因R軟件的liftr包榮獲John M.Chambers(錢伯斯)統計軟件獎,這是該獎項2000設立以來,我國學者第二次獲獎,希望全體研究生樹立“他能我也能”信心。再如,統計數據分析結果的可重復性是再在統計科研中占據重要地位。在“回歸分析”“統計計算”和“數據挖掘理論”等課程的教學中,我們把學生進行重復性研究作為他們的課程作業的一部分來強調統計分析中實驗可重復性的重要性,培養他們的專業責任感。
2.以“人”為本,激發研究生課程學習的主動性。我們尊重研究生在課程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積極發揮研究生的主管能動性,鼓勵他們全程、全方位參與統計類課程的思政教學改革。如在《數據挖掘理論》課程教學中,我們讓研究生參與課程體系的規劃和課程內容的安排,通過新媒體和問卷等方法傾聽研究生的需求和聲音,有針對性地融入交叉學科知識,如信用評分、語音識別等。以信用評分為例,隨著信息獲取技術、互聯網、物聯網和高性能計算等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住房按揭、汽車貸款、信用卡、互聯網平臺借款等各信貸業務呈爆炸式增長,建立信用評分模型可幫助金融機構高效系統地處理信貸業務并做好風險把控。通過背景介紹,引出將生存分析方法應用于信用評分的實際意義,進而鼓勵研究生積極探索所學課程的應用前景。在后續課程教學中還將進一步介紹當前信貸數據存在的超大數據容量、大維稀疏性、不平衡等復雜數據特點,通過實例分析總結傳統信用評分方法面臨的諸多挑戰,并帶領研究生探索將新的生存分析方法應用于信用評分的途徑。最后分組研究并匯報研究成果。
這一系列的交叉拓展教學平臺豐富了研究生的教學內容,通過實際應用培養了學生進行交流、表達、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并加深了研究生對于數據挖掘基礎理論、半參數回歸以及信用評分的認識,并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或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研究生“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要求教師能夠將思政元素和專業知識中有機融合,并結合多模式的教學方法傳輸給學生,從而引發學生的知識認知、情感認同和價值共鳴。本文根據統計類不同課程內容的特點,結合不同的教學知識點和教學方法,適當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互聯網+”和大數據背景的當下,我們將繼續研究如何以更加多樣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更有效地利用專業課堂主渠道,完成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和德育的提升,實現“教”和“育”同頻共振、全面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