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三義三向”文本分析法的內涵,論述在高中英語語篇研讀中運用“三義三向”文本分析法的途徑,以期讓學生獲得更佳的閱讀體驗,推動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不斷發展。
【關鍵詞】高中英語 語篇研讀 三義三向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11-0110-04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普通高中英語課程的具體目標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在接受高中英語教育后應具備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向學生傳授英語語言知識,發展他們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固然重要,但如何圍繞教材,設計行之有效的教學活動,從而推動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四個維度的素養的綜合發展,是一線教師應該深思的問題。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劉玉紅教授提出的“三義三向”文本分析法使筆者在高中英語語篇研讀方面獲得較大啟發。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將“三義三向”文本分析與高中英語語篇研讀結合起來大膽探究,以期在閱讀教學中摸索并總結出更有效的教學模式,讓閱讀教學更好地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
一、“三義三向”文本分析法的內涵
劉玉紅教授提出的“三義三向”文本分析法是指,在英語教學中,視課文為獨立的文學性篇章,通過內文本分析和外文本分析,將文本精細閱讀和思維訓練有機結合,通過文本細讀感悟文本藝術魅力,提高語言的理解力;通過思維訓練開闊眼界,發展思維品質?!叭x”指內文本分析,包括語境義、修辭義和謀篇義;“三向”為外文本分析,包括多向思維、逆向思維和橫向思維。
二、語篇研讀的意義
語篇研讀是讀者對語篇的意義與形式進行深層次加工和構建語篇主題意義的過程,具體包括對語篇的主旨大意、寫作意圖、寫作手法、語言修辭等進行深入分析與解讀的過程。
(一)語篇研讀是實現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基本要求
一線教師需要明確高中的語篇類型,研究語篇研讀的方法,才能引領學生在語篇研讀的過程中更真實地接觸、熟悉生活中常見的語篇形式,了解不同語篇的結構特點和文體特征,從而實現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使用不同的語篇進行有效表達和順暢交流的目的。相對于以句子和詞匯結構為主的教學而言,語篇研讀更注重培養學生利用英語獲取信息和有效進行思想交流的能力,這對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具有實際的教學意義。
(二)語篇研讀順應高考命題考查方向
《中國教育報》對2021年高考英語試題進行了總結性評析:夯實全面發展基礎,持續強化關鍵能力考查。與往年相比,2021年高考英語試題選材范圍有所擴大,材料類型有所增加,考查高階思維能力試題的比例也有所增加。對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查均在語篇層次上進行,重視對語篇的精細閱讀,尤其強調對文章整體結構和關鍵信息的理解。要求學生不僅能從文本中直接提取具體細節信息,還能通過歸納概括理解概念性信息、推斷作者的觀點和態度等考查批判性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無論從應試能力方面還是從綜合能力方面進行考量,語篇研讀的教學理念都順應高考命題考查的方向。
(三)語篇研讀可以促進教師的成長
教師專業基礎知識和水平應具有引領性、示范性和帶動性,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發揮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教師的語篇解讀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體驗、思維發散程度和學習有效性。試問,一位對語篇結構都了解得不透徹的教師怎么能清晰有效地設計出提升學生能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閱讀課呢?通過語篇研讀,教師能更好地激發自我的行動力,增強語篇分析能力,扎實基本功,從而促進個人的成長。
三、基于“三義三向”文本分析的高中英語語篇研讀實踐
劉玉紅教授提出的“三義三向”文本分析法原本是針對大學英語教學的,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高中英語教材的不斷完善,筆者認為,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也可以采用“三義三向”文本分析法。
(一)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采用“三義三向”文本分析法的可行性
1.高中英語教材內容多樣,覆蓋面廣
不管是2003版人教版教材,還是最新的2019版人教版教材或是2019版外研版教材,又或者是從國外引進的原版經典教材《新概念英語》、緊跟時代潮流的《英語新思維EIM》等,這些教材涵蓋的內容,從國內到國外,從歷史、文化、體育、科技、文學、人物傳記、新聞報道和廣告宣傳,各個領域都有涉及,是學生開闊眼界、了解和積淀文化的重要資源。
2.高中英語教材中的語篇體裁多樣,特點鮮明突出
記敘文故事生動,以時間或空間為主線娓娓道來;說明文簡潔明了,用各種具體數據“說話”,以據實描述為特點,對客觀事物進行介紹、解釋或闡述;應用文則語言精練,生活氣息濃厚,透過文字傳遞語言的實用性與交際性;文學小說和戲劇片段選自文學經典名著,盡量保留了原文的“味道”,用優美的語言、生動的描寫,向學生展現人生百態。面對如此多樣的語篇材料,一線教師可以自由選材進行教學,詳細分析語篇特點,巧妙設計基于理解的以信息獲取為目的的主線梳理閱讀,幫助學生形成結構化知識,厘清知識之間的邏輯,搭建知識與語言之間的關聯,依托語篇教學,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三義”指導教師通過以語篇為載體的詞匯學習完成閱讀教學,體味語言美
在傳統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會帶讀單詞或詞組,讓學生首先熟讀單詞或詞組、了解它們的中文意思,然后講解一些單詞或詞組的用法。檢查和鞏固常常以教師給出英文單詞或詞組、學生講出它們的中文意思的直白形式進行。在缺少語境和語篇載體的環境下,學生往往只對單詞含義形成機械性記憶,既不能培養學生的猜詞能力,又不能幫助學生形成一詞多義的概念,導致學生在日后的詞義辨析、近義詞或近義句的學習中出現許多困惑,甚至錯誤理解一些重點詞匯。而“三義”通過將內文本分析和文本細讀有機結合,讓學生在語篇研讀中體味單詞或詞組在語境中所體現的語境義、修辭義和謀篇義,幫助學生更準確地掌握單詞或詞組在語篇中的運用特點,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力。
1.體味語境義,把握語言的準確性
語境義作為文本閱讀應獲取的基本信息,它要求學生根據語境和上下文,對語言特別是主要動詞的意義進行準確判斷。說明文語篇具有據實描述的特點,在說明文閱讀中通過獲得語境義來開展語篇研讀,會有非常顯著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新概念英語》第三冊第17課“The Longest Suspension Bridge”。
研讀任務1:Read the text then try to find out some phrases used to describe the bridge(length,width,depth,capacity,etc.).
Possible answers:
1.It has a span of 4 260 feet.
2.The platforms extend to a depth of over 100 feet under the sea.
3.The towers rise to a height of nearly 700 feet.
4.If the bridge were packed with cars,it would still only be carrying a third of its total capacity.
研讀任務1是細讀。這項研讀任務不是單純聚焦在某個單詞或詞組上,而是通過提問關于橋的各項基本信息,包括跨度、寬度、縱深和承載量等細節,讓學生在語篇的整體閱讀中獲取信息。學生從語篇中找到的這四句信息支持句中所包含的span、extend to a depth、rise to a height、packed with cars、total capacity等詞語就很好地體現了單詞或詞組語境義的特點。
研讀任務2:Draw a picture of the suspension bridge according to the description in the text.
研讀任務2要求學生在找出描述橋梁的相關句子后再次研讀文章,根據描述及數據,用繪畫的形式把橋梁的特點直觀地展現出來。在研讀的過程中,學生首先需要內化span、extend to a depth、rise to a height、packed with cars、total capacity的語境義,再把自己的理解通過繪畫呈現出來,從而提高學生對詞語語境義表達的準確性。
2.體味修辭義,把握語言的生動性
語言修辭法的應用可以讓語言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把握單詞和詞組的修辭義進行語篇研讀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幫助學生理解英語語言修辭的特點,感知語篇傳遞的感情色彩和觀點,更為今后一詞多義和熟詞生義的學習奠定基礎。在記敘文、文學名著節選這樣的體裁中,修辭義運用得比較廣泛。
例如教學《新概念英語》第三冊第18課“Electric current in modern art”。
研讀任務:Why were people surprised by a recent exhibition of modern sculpture?What could people see in the exhibition?
這一研讀任務是細讀,通過閱讀語篇,特別是閱讀語篇的第二段,學生能總結歸納出特殊的科學展品的種類和特點。其中like traffic lights、which have gone mad、flashed on and off angrily、prehistoric electronic equipment、shock people emotionally等詞組表達采用了比喻、擬人和夸張等修辭手法,作者把一個原本可能枯燥無味的科技展覽描寫得極具趣味性和視覺沖擊。當學生帶著問題去尋找答案時,不僅能體會到文本語言的幽默感,還會在研讀的過程中情不自禁地產生畫面感,從視覺上獲得閱讀的全新體驗。
3.體味謀篇義,把握語言的功效性
語篇研讀不僅要幫助學生了解文字表層的信息,還要引導學生了解文章深層的信息,如作者的寫作目的、思想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從謀篇義的角度切入設計語篇研讀教學,能幫助學生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領會詞語應用的深意和奧妙之處。
例如教學《新概念英語》第三冊第19課“A very dear cat”。
研讀任務:How do you comprehend the title “A very dear cat”?
Possible answers:
Loved or liked very much.
Costing too much.
學生完成整個語篇研讀后思考課文標題中dear的含義,能明晰作者要傳遞出來的觀點和感情色彩。小貓咪對拉姆齊夫人來說是重要且珍貴的寶貝,為了換取小貓的平安歸來,夫人也付出了價格不菲的贖金,這只貓咪實在是“A very dear cat”,作者一語雙關。解析標題、分析重點詞語的雙重含義能讓學生體會作者的風趣幽默,也讓學生體會到詞語一詞多義表達的妙處,給他們今后進行語篇深層次研讀理解帶來更多啟示。
(三)“三向”指導教師通過語篇研讀設計思維拓展活動,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與以句子和詞匯為主的教學相比,語篇研讀教學更注重培養學生利用英語獲取信息和有效進行思想交流的能力?!叭颉敝械亩嘞蛩季S、逆向思維和橫向思維能為教師進行研讀設計提供多種思路。
1.培養學生多向思維的語篇研讀活動設計
多向思維就是從不同的方向和不同角度對一個事物進行思考,從而形成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或方案。給學生設計這樣的活動,能激發學生探究的好奇心,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又以教學《新概念英語》第三冊第19課“A very dear cat”為例。教師設計的讀后任務為“Suppose you were Mrs Ramzay,the cat Rastus,the kidnapper and one of the policemen. Please tell the story from each person’s perspective.”。這一任務要求學生分別從拉姆齊夫人、貓咪、綁架犯和警察的角度來復述故事。學生可以發揮想象,創造性地補充語篇內沒有呈現的內容和細節,只要滿足故事大意、發展脈絡和結局是一致的這一條件,任何故事設想都是可接受的。這樣的讀后輸出活動,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邏輯分析和交流合作等能力。學生輪流進行故事復述,還可以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通過傾聽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培養學生逆向思維的語篇研讀活動設計
逆向思維是從相反的方向來思考問題。相對正向思維,逆向思維往往更具有開拓性和批判性,在英語教學中更能體現思維的活力和創新精神。
以教學人教版選修7第五單元“Travelling abroad”為例。
研讀任務:Studying abroad sounds appealing,but there are accompanied challenges/disadvantages.What are they?
Possible answers:
A language barrier may frustrate you.
You may be concerned about your personal se-curity.
The food and climate may not be agreeable.
Programs can be expensive.
It may cause brain drain.
在學生了解主人公在國外求學的經歷并總結優勢與好處之后,教師拋出這樣的問題,幫助學生開啟逆向思維,討論總結出國留學帶來的挑戰和不利因素。這樣的教學設計能刺激學生逆向思維發展,讓學生客觀地看待問題。
3.培養學生橫向思維的語篇研讀活動設計
橫向思維是把并存的事物和現象,在類型和形態等方面進行比較的思維活動。在英語教學中,一線教師要有打破教材編排的勇氣,對教材進行深度開發。
高中教材通常結合話題展開,由于篇幅有限,教材編者對相似內容或相似體裁的語篇必定有所取舍。一線教師在進行語篇研讀的同時,應當整合教材,對同話題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補充,幫助學生進行橫向對比,總結語篇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洞察力。例如在進行偉大人物傳記類的記敘文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或者結合時事要聞,選取有共性的人物故事與學生分享,增加他們的文化知識儲備。
“三義三向”文本分析法在各種體裁的語篇閱讀中都可以使用,但不是每一篇語篇都能使用“三義三向”的六個切入點。因此,教師要做好文本分析,立足語篇的結構特點,切不能生搬硬套。作為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先行者和開拓者,一線英語教師需要積極思考并改進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了解學生情況和成長需求的基礎上研讀教材,設計出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教學活動,以提升學生在學段內的多維度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劉玉紅.“三義三向”文本分析法:英語教學再思考[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8.
[2]王薔,錢小芳,周敏.英語教學中語篇研讀的意義與方法[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19(2).
[3]吳昊,諸虹,段新巖.基于思維品質培養的高中英語閱讀課堂活動設計案例研究[J].基礎外語教育,2020(4).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廣西教育研究專項課題“廣西普通高中英語學科教學關鍵問題實踐研究-5”(2018ZJY23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梁寰(1977— ),廣西桂林人,碩士研究生學歷,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中英語教學。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