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論述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將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融入中職課堂教學的策略:打造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學環境,營造人人參與課堂的全員育人氛圍;依據課程標準制訂符合學情的教學計劃,實現課前、課中、課后全程育人;挖掘和整合課堂教學中與人文素養相關的內容,為全方位育人提供多樣化的人文資源,由此實現課堂教學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關鍵詞】“三全育人” 人文素養 中職學校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11-0028-03
良好的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新時代優質的職教人才不僅需要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能,更應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通過深厚的人文知識滋養自身人文精神、外顯人文行為。新時代背景下,中職學校承擔著培育高質量職教人才的責任和使命。將人文素養的培養融入課堂教學,是中職學校培育優質人才的重要方式。為此,中職學校應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目標,堅持“三全育人”理念,將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融入課堂教學各個環節,通過創新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提升中職學生的精神品質。
一、概念解讀
(一)“三全育人”的內涵
“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一種新型的育人理念。“三全育人”中全員育人的范圍較廣,包含師生、家長、先進典型人物等;全程育人是從時間維度提出的育人要求;全方位育人則是從空間維度提出的育人要求,這個空間維度包含多方面的內容,如教育教學內容的全面性、教育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等。全員育人是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基礎和前提,全程育人是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載體和依托,全方位育人則是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的拓展和延伸,三者相輔相成。
(二)人文素養的內涵
當前,學術界對人文素養的釋義尚無定論。有學者認為,人文素養應包含三個方面的內涵:人文知識、人文精神、人文行為。人文知識包括文史哲學、道德、藝術等不同領域的知識;人文精神則包括人的理想、信念、人格和道德等方面的內容;人文行為體現的是一個人的具體行動和實踐。由此可知,人文素養彰顯了人的主體性,其核心是人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思考,是人全面發展、自由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基礎。
二、中職課堂教學融入人文素養培養的意義
(一)提升中職學生的人文素養
中職學生除了要掌握專業技術技能,還要培養職業倫理、協作溝通、創新思維等綜合能力,而加強人文素養的培養是提升學生發展競爭力的必要環節。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中職學生接觸了大量的網絡信息,由于缺乏甄別能力,部分學生從中接收到諸多負面信息,而這些負面信息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消極影響;還有部分學生逃課、上課睡覺、玩手機等不良行為時有發生,導致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創新能力不足、缺乏人文知識等。從精神層面上看,中職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心理發展不夠成熟,對自身發展缺乏正確的認識,加上人文素養缺失,較難表現出恰當的人文行為。由此,在學習專業技能外,如何有效提升中職學生的人文素養,是中職學校急需解決的問題。
課堂是學生獲取人文知識的主要陣地。中職學生雖然人文素養相對薄弱,但實際操作能力較強,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觀念,中職學校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應當將人文素養培養貫穿課堂教學始終,以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為載體,融入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內容,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堅強的意志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提升中職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培養新時代優質職教人才
新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面臨著全新的要求。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提出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可見,新時代新型的職教人才不僅需要有“技”,更需要有“德”。中職學生良好的品德是在積累人文知識、培養人文精神的基礎上慢慢形成的,人文素養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不斷積累和學習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循循善誘,引導學生主動汲取知識力量,培養人文素養,努力成長為新時代優質的職教人才。
(三)促進中職課堂教學改革
以往的中職課堂教學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授課方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參與度不高;二是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但忽略了學生品行的培養;三是課堂評價注重結果、忽略過程,教師關注教學目標的達成多于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四是課堂教學評價形式單一,教師無法客觀公正地評價每一名學生?;谝陨蠁栴},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導下,將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融入中職課堂教學,能夠轉變中職課堂教學方式,讓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把控課堂教學節奏時有新的思考。在此過程中,課堂教學真正關注了學生的行為表現,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真正實現學生個體人文素養的提升和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中職課堂教學融入人文素養培養的策略
從課堂教學和人文素養的關系來看,學科專業教材中有許多可以挖掘的具有人文素養內涵的教學內容。因此,在學科教學中實施人文教育,關注人的理性修養、道德品質的形成與完善,有助于中職學生樹立職業理想,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提高專業技能,成為優秀的職教人才?;凇叭恕崩砟?,筆者認為,將人文素養的培養融入中職課堂教學有如下三點策略。
(一)打造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學環境,營造人人參與的全員育人氛圍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Urie Bronfenbrenner)指出:“人的發展是動態的,時刻重構著環境,人與環境具有雙向交互作用,影響個人發展的不僅是單一情景,而且有更多情景之間的關聯以及更大的背景影響?!庇纱丝梢姡颂幱谝粋€相互影響的環境中,即環境對個人的心理和行為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從中職課堂教學的角度看,環境指的是學習環境,即學生學習的實體條件及學習氛圍、人與人之間的影響等。教室環境的設置,如張貼、懸掛具有激勵作用的名人名言、標語,學習園地的布置,室內課桌椅的擺放等,都會對學生學習產生直接影響。B8A9856D-B93B-4EF1-AC0C-28667EE54251
教師是育人的第一責任人,中職學校應充分調動教師育人的積極性,凝聚全體教師的育人力量,完善“三全育人”人員體系建設,確定主體責任,確保責任明確、溝通及時,促使學生獲得人文知識、養成人文行為。在中職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具有人文精神的學習環境,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活動,比如充分利用本地紅色文化資源,組織開展班級文化特色活動,通過視頻呈現紅色文化遺跡、珍貴文物,邀請專家講述老一輩革命家的英雄事跡等,促使學生樹立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通過營造班級輕松愉悅、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師生形成平等、相互尊重的關系,有利于學生在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中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從中習得人文知識,有效發展綜合能力和培養核心素養,進一步提升育人質量(如圖1所示)。
(二)依據課程標準制訂符合學情的教學計劃,實現課前、課中、課后全程育人
課堂教學包含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課程標準和教學計劃二者緊密關聯,是學生完成學習內容及檢驗學習成果的重要參考。教師應根據學科特點及實際學情,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養內容,科學合理地將人文知識、人文精神融入課前教學準備、課中教學過程、課后教學評價等階段,真正貫徹課堂教學全程育人。如教師在課前研讀教材、整合教學資源、充分挖掘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學內容,并制訂出教學標準、授課計劃、教案等;課中將人文知識、人文精神融入課堂,培養學生的人文行為,可以利用考勤表、小組平時成績記錄表、活動記錄表等記錄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后要對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進行反思,制訂課堂教學評價方案,完善多元立體的教學評價方式等,為培養學生良好的綜合素養打下基礎(如圖2所示)。
(三)挖掘和整合課堂教學中與人文素養相關的教學內容,為全方位育人提供多樣化的人文資源
一般而言,課堂教學中包含的人文素養內容豐富且多樣。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點,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挖掘和提煉人文素養內容。
1.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知識及人文精神內容。教材是課程教學的主要載體,教師要挖掘教材中蘊含的人文知識及人文精神內容,培養中職學生的人文素養。如基礎課程中的語文學科課程,其中的詩詞歌賦包含大量人文知識內容;在教學聲樂、琴法課等專業技能課程中,教師在教會學生樂理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向學生講述我國不同民族的樂器、每種樂器的經典曲目及其蘊含的動人故事等;在教學學前教育原理課時,教師可以講授不同教育家及其主流思想,重點講解我國教育家陶行知、陳鶴琴、張雪門等人的主要思想及事跡,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感受教育家的人文精神、人文情懷,從中獲得思想熏陶。
2.挖掘與學科專業特點及職業相關的人文素養內容。構建適合中職學生全面發展且蘊含人文素養培養的課堂,中職學校需要挖掘不同專業類型多樣化的特點,以及各個專業對應未來的職業崗位,并將對應崗位的職業要求、職業道德與教學內容融會貫通。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補充勞動教育的相關內容、與學科專業有關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跡,讓學生利用榜樣的力量強化自身的職業信仰,提前做好職業規劃、構建未來人生藍圖,從而增強其未來就業的綜合實力。
3.挖掘與教學相關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人文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在許多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中都有所體現。在中職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為基石,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讓學生學習專業技能,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豐富的人文知識庫、培養人文品質、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使課堂教學既彰顯職教特色,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提出:“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教育的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的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過程的一部分?!敝新殞W生正處于汲取知識養分的重要階段,即積累知識和技能、形成健全人格的關鍵時期,只有培養良好的人文素養,才能對未來的職業和人生發展做出清晰的規劃,從而真正成為文化底蘊深厚、專業技能扎實的優質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林毅.試論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內涵及落實機制[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8(4).
[2]梁偉,馬俊,梅旭成.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內涵與實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4).
注:本文系2020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中職學校人文素養培養的研究與實踐——以學前教育專業為例”(GXZZJG2020B00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彭小靈(1987— ),廣西欽州人,碩士研究生學歷,教育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理論、幼兒文學研究。
(責編 楊 春)B8A9856D-B93B-4EF1-AC0C-28667EE5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