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拱冰,房婷婷,馬菲菲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醫院 1.檢驗科 2.藥劑科,福建 三明 365000)
小兒貧血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血液系統疾病,主要是因紅細胞的生成與破壞失去平衡所致。高發年齡為6個月~3歲,經過2~3年平臺期后發病率可逐漸下降[1]。因早期癥狀不明顯,家長發現時多已發展為中度貧血。患兒可出現皮膚黏膜蒼白、精神不振、造血器官及多系統受累,也影響DNA合成造成粘膜功能紊亂,嚴重者影響生長發育[2]。缺鐵對兒童智力及行為的影響已被研究證實,嬰兒期缺鐵性貧血未治療,青春期可能出現其他高風險行為[3]。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積極去除病因,是提高患兒生命質量的關鍵。因此,本研究選取本院的貧血小兒,采用血常規進行鑒別診斷,探討其臨床意義,現報告如下。
將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本院就診的100例貧血患兒以及50例體檢健康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缺鐵性貧血和地中海貧血各50例。缺鐵性貧血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2~10歲,平均(5.50±0.78)歲;病程5個月~3年,平均(1.87±0.29)年。地中海貧血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3~11歲,平均(5.32±0.85)歲;病程6個月~3年,平均(2.13±0.44)年;健康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3~10歲,平均(5.47±0.69)歲。3組資料具有可比性,無統計學差異(P>0.05)。
納入標準:(1)患兒或者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患兒年齡≤14周歲。
排除標準:(1)中途脫離病例;(2)合并心腦血管疾病及嚴重臟器損傷患兒;(3)存在智力障礙、精神疾病或者精神病史患兒。
3組兒童均接受血常規檢查,方法為:取患兒肘部晨起靜脈血2 mL,加入適量抗凝劑,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XN-10)對血液標本進行檢測,在顯微鏡下對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形態進行檢查。
血液指標對比,評價方法為:對比3組患兒的RBC、平均紅細胞體積(Mean red blood cell volume,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及紅細胞分布寬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等指標。各項指標的正常參考值范圍[3]:RBC:(3.5~5.5)×1012,MCV:80~100 fL,MCH:27~34 pg,MCHC:320~360 g/L,RDW:11%~16%。
統計結果顯示,缺鐵性貧血組患兒血液的RBC、MCV、MCH、MCHC、RDW等指標均低于健康組,差異顯著(P<0.05);地中海貧血組的MCV、MCH、MCHC、RDW等指標均低于健康組,差異顯著(P<0.05),而RBC與健康組無顯著差異(P>0.05);地中海貧血組的MCV、MCH、RDW顯著低于缺鐵性貧血組(P<0.05),而地中海貧血組的RBC、MCHC顯著高于缺鐵性貧血組(P<0.05),見表1。

表1 三組血液指標比較
貧血是指血液中單位體積內的RBC、Hb、紅細胞比容(Rod blood cell volume,HCT)的值低于正常,或其中一項明顯低于正常值。小兒貧血好發于出生后6個月~3歲的嬰幼兒,常見營養性貧血。研究表明,近年來小兒貧血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但因癥狀不明顯,易被家長忽視[4]。缺鐵性貧血和地中海貧血是最常見的貧血類型,缺鐵性貧血是由于患兒機體缺乏鐵,血紅蛋白無法正常合成,血液中紅細胞無法正常攜帶氧氣,人體無法獲得足夠氧氣,便會出現乏力、氣短等貧血表現。地中海貧血又稱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是一種由于血紅蛋白的珠蛋白肽鏈基因突變或缺失,導致珠蛋白肽鏈合成減少或完全缺失所引起的遺傳性溶血性貧血[5]。
缺鐵性貧血和地中海貧血均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但因發病機制及流行特征的不同,治療貧血時需要根據不同的類型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方式,缺鐵性貧血治療關鍵在于糾正鐵攝入不足、鐵吸收障礙、鐵過度丟失等高危因素,而地貧基因攜帶者可將基因遺傳給下一代,重度地貧患兒需接受輸血和補鐵治療,因此,必須采取可靠方法明確患病類型。骨髓鐵染色是診斷缺鐵性貧血的金標準,但該方法是侵入性操作,對患者造成創傷甚至患者會產生不良反應,因此未得到廣泛應用[6]。血紅蛋白電泳、地中海貧血基因篩查等也是診斷缺鐵性貧血與地中海貧血的重要方法,但因操作復雜、耗時較久,可能會讓患者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血常規檢查因其操作簡便、時效性強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檢測紅細胞相關參數可以有效鑒別不同的貧血類型。國外已有報道采用血常規紅細胞參數(紅細胞計數RBC、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紅細胞分布寬度RDW)來鑒別診斷成人地貧和缺鐵性貧血,但關于小兒貧血類型的診斷國內報道不多[7]。本研究結果顯示,缺鐵性貧血組患兒血液的RBC、MCV、MCH、MCHC、RDW等指標均低于健康組,差異顯著(P<0.05);地中海貧血組的MCV、MCH、MCHC、RDW等指標均低于健康組,差異顯著(P<0.05),而RBC與健康組無顯著差異(P>0.05);地中海貧血組的MCV、MCH、RDW顯著低于缺鐵性貧血組(P<0.05),而地中海貧血組的RBC、MCHC顯著高于缺鐵性貧血組(P<0.05)。這說明,各項血常規檢查指標在健康兒童與不同類型貧血兒童中表現均有差異,因此血常規檢查可以用來作為小兒貧血的鑒別診斷方法。其中,本研究結果顯示地中海貧血組的RBC與健康兒童無顯著差異,這與以往研究一致,可能是因為輕型地貧在貧血時骨髓反應性代償,刺激大量紅細胞產生,而重型地貧則因骨髓原位溶血和脾臟對異常紅細胞的的清除使紅細胞計數下降,本研究將地貧患兒合并研究,故其RBC數目和健康組無顯著差異[8]。
綜上所述,血常規檢查可以有效對小兒貧血做出診斷和鑒別,準確率較高,可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