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學潔,黃 燕,劉閣玉,孟登弘
(安徽省黃山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安徽 黃山 245000)
隨著人們工作節奏加快、生活壓力不斷加大,我國精神疾病發病率不斷攀升,有報道顯示發病率達20.90%[1]。育齡婦女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僅關系到個人,還影響胎兒生長發育[2]。目前安徽省內研究顯示,育齡婦女心理健康知識知曉情況并不樂觀[3,4]。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解本市育齡期婦女(15~49歲)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評估我市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中婦女精神疾病預防知識的達標情況,探討本市育齡婦女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的影響因素及信息知識來源途徑,現報告如下。
調查研究對象為黃山市年齡在15~49周歲之間的女性,且溝通無障礙,積極配合,遵循自愿的原則,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納入本研究。
1.2.1 抽樣方法
均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在全市7個區縣婦幼保健機構中,調查婚檢婦女、孕優對象及孕婦共200人;每個區縣中各隨機抽取4個社區/鄉鎮,各調查孕婦25人;在抽樣的社區/鄉鎮各抽取一個街道/自然村,從街頭開始沿街逐戶調查25人(一般婦女)。
1.2.2 調查方法
使用《衛生部辦公廳印發精神衛生工作指標調查評估方案》中的精神衛生與心理保健知識問卷,并自制增加人口學特征變量及信息來源變量。由統一培訓的調查人員對符合調查條件的調查對象進行無紙化問卷調查。
1.2.3 評分方法
問卷20個條目中,第2、4、6、7、9、10、12、15、16題為精神疾病病因和防治知識題,第1、3、5、8、11、13、14題是心理健康知識題,第17-20題為精神衛生紀念日知識題。第1-16題答對一題計1分,第17-20題答“知道”計1分。最后計算得分,得分越高,對精神衛生與心理保健知識了解程度越高。正確率=得分/總的題目數×100%,設定≥60%為知曉合格。知曉率=知曉合格人數/調查人數×100%。

本次調查共3087人,有效問卷3081份,有效應答率99.8%。其中婚檢孕優對象584人、孕婦1657人、一般婦女840人;居住地農村占54.8%;文化水平高中以上占59.9%。
育齡婦女精神疾病防治知識、心理健康知識和精神紀念日知識的總知曉率為91.8%,其中精神疾病預防知識、心理健康知識、精神紀念日的分類知曉率見表1。精神疾病防治知識和精神紀念日知識知曉率方面,婚檢孕優婦女最高;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中孕婦最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婚檢孕優婦女、一般婦女和孕婦均對精神紀念日知曉率最低,見表2。

表1 育齡婦女關于不同心理健康知識以及總體知曉情況分析(n=3081)

表2 不同分類育齡婦女關于不同心理健康知識的知曉情況
控制混雜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居住地、文化程度、家庭去年收入是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3 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影響因素分析(n=3081)
不同文化程度的育齡婦女從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獲取信息不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學歷越高的婦女信息來源于新媒體和傳統媒體越高,而不同文化程度的育齡婦女從醫生和家人朋友其他途徑獲取信息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4。

表4 不同文化水平的育齡婦女知識來源途徑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已經成為人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研究表明:文化程度、年齡、居住地、在職是影響育齡婦女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因素[3-9]。本研究探討了黃山市育齡婦女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并在控制混雜因素后,探討了心理健康知識知曉情況的影響因素及來源。
本次調查黃山市育齡婦女精神疾病防治知識、心理健康知識和精神紀念日知識的總知曉率為91.8%,精神疾病防治知識知曉率71.5%,對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達93.8%,對精神紀念日知曉率最低(60.6%),總知曉率已達到《中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15-2020年)》中城市70%、農村50%的指標要求[10],高于安徽省內其他地區前幾年調查結果[3,4],略低于蕪湖市2020年調查的95%[5],這可能與國家要求基層接受專業培訓的人員開展健康管理工作,以及近些年知識傳播途徑更廣,傳播速度更快有關。在分類知曉率統計和不同分類育齡婦女對不同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分析中,總育齡婦女和各類育齡婦女(婚檢孕優對象、孕婦和一般婦女)均對精神紀念日知曉率最低,提示我們在工作中應加強對精神紀念日方面的宣傳力度,一般婦女對精神疾病和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最低,也應著重加強對該類人群的精準施教。
文化程度越高,知曉率越高,結果與其他學者研究結果一致[3,5-9],可能與更關注身心健康方面知識,善于利用微信、網絡等多種媒體有關。居住在城市的知曉率高于農村,與馬鞍山[3]、衢州市[6]、山東省[9]調查結果相似,可能與城市衛生資源和健康教育資源及活動較農村豐富,居住在城市因工作壓力較大而主動學習以及政府更注重精神衛生宣傳有關。家庭收入較高者知曉率高于家庭收入較低者,與蕪湖市經濟開發區[5]結果一致,家庭收入高的婦女享受資源多,信息來源較廣。因此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教育對象應偏重于居住農村、學歷較低、家庭收入較低的婦女。
通過微信、網絡等新媒體途徑獲取知識已經占據首要位置,有研究發現[11]:新媒體取代傳統媒體成為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與近些年手機的普及和功能的升級有關,攜帶手機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可以關注心理健康知識有關,而傳統媒體如電視、廣播、報刊雜志等也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
本次研究發現婚檢孕優對象、孕婦和一般婦女均對精神紀念日知曉率最低,文化程度、居住地區和家庭去年收入是育齡婦女心理健康總知曉率的影響因素,知識來源以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為主。提示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應加大對文化程度偏低、居住農村和家庭年收入較低人群的科普和宣傳教育,在精神紀念日方面也應有傾向地著重宣傳,并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快、傳播范圍廣的特點,在傳統媒體宣傳的基礎上,推廣使用婦幼健康公眾號,制作推出系列淺顯易懂心理健康科普知識短視頻,多維度宣傳和精準施教左右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