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芳
(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重慶 404120)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就要求所有課程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師承擔好教書育人的職責。在這種背景下,課程思政應運而生,以課程為載體,將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統一,實現課堂育人[1]。
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確立和以人的整體健康為中心護理觀的提出,心理護理開始在現代護理中體現出極為重要的作用,護理心理學也因此成為護理學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和必修課程。護理心理學作為心理學與護理學相結合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將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應用于護理領域,是研究患者及護士心理活動的規律與特點,以實施最佳護理的一門應用課程[2]。課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樹立以人為本、心身同護的護理理念,掌握護理心理學課程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對護理對象的心理特點加以分析并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護理[3]。因此,該課程承擔著傳播人文精神,培養學生護理人文素養,促進以人為本、心身同護護理理念的踐行等責任,為學生良好職業素養和高尚職業道德的培養及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奠定基礎。這就需要結合高職院校護理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護理心理學課程教學目標,整合教學內容,積極挖掘和提煉課程內容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通過豐富的思政素材和多樣的教學形式,提升課程教學效果的同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選用的教材是孫萍、崔秀娟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的《護理心理學基礎》,該教材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十三五”規劃教材。選取教材第九章第四節“不同類型患者的心理特征與心理護理”,進行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設計,具體設計如下。
學生已學習了心理學基礎知識,認識了心理、社會因素與健康和疾病的關系,學習了心理評估、心理咨詢等基本技能,也了解了患者的一般心理需要和心理反應,而不同類型患者的心理特征與心理護理則是所學知識的應用。所以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掌握不同類型患者的心理特征及相應的心理護理措施,強化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綜合技能的應用。
圖1 護理心理學課程教學目標
2.3.1 學生認知特點與學習風格 護理學專業女生比例偏高且依從性較強。學生易于接受網絡化、數字化的教學手段,且思維活躍,善于表達與實踐,但質疑及創新意識欠缺。
2.3.2 學生的知識基礎 學生已經深入學習了心理學基礎理論、心理應激與身心疾病、心理評估、心理干預等內容,已經掌握了相關基本理論知識,并經歷過臨床見習,對臨床日常護理工作有一定了解,并且了解患者的一般心理需求和心理反應以及不同年齡階段患者的心理特征與心理護理,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認知。而繼續深入學習不同類型患者的心理特征與心理護理,有助于提高臨床護理質量。
2.3.3 學生的能力基礎 學生經過課程學習和技能訓練,其問題解決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增強,能在學習過程中嘗試運用所學知識對遇到的問題做出解釋,并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2.4.1 教學思想 結合學生和教學內容的特點,采用任務驅動法和角色扮演法,以學生為主體,以任務為驅動,以體驗式活動為依托,創設情景,通過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是知識的學習,也是情感的體驗,更是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從而達到認知建構的目的。
2.4.2 教學設計思路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臨床見習經歷,提前預習教學內容,并在查閱資料的基礎上,針對臨床某一類型的患者創設案例,進行角色扮演,要求扮演患者的學生表現出這類患者患病后的心理特征,扮演護士的學生針對這類患者的心理特征進行心理護理。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患者,也更好地掌握知識,提升自身實踐能力。而在臨終患者護理部分,由于很多學生對臨終患者沒有直觀的印象,無法體會臨終患者的心理感受,可播放相關視頻,喚起學生的同情心。
2.5.1 教與學過程中的點設計(1)重點:不同類型患者(慢性病患者、手術患者、急危重癥患者、臨終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其心理護理措施。
(2)難點:針對不同類型患者采取相應的心理護理措施,實施人文關懷和心身同護。
2.5.2 教與學過程中的線設計(1)課程相關知識點的邏輯關系:通過學習心理過程(認知過程、情緒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個性心理(個性心理特征和個性傾向性)等基礎知識,了解患者的一般心理需要和心理反應,從而進一步了解不同類型患者的心理特征;通過心理評估、心理咨詢等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進一步掌握心理護理技能,從而可以針對不同類型患者實施相應的心理護理措施。這樣有助于學生建立系統的、脈絡清晰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將護理心理學課程中心理學基礎知識與患者心理護理相關知識串聯起來。
(2)章節內容為不同類型患者的心理特征與心理護理,教學過程中涉及護理學導論、基礎護理等相關內容,對于這些具有相互關系的內容進行教學設計,有助于學生構建基于專業的知識體系。
2.5.3 教與學過程中的面設計(1)學科面:患者心理與心理護理屬于護理心理學知識在護理實踐中的應用,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生運用心理學知識分析、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收集心理學、護理學最新發展動態及研究成果,將其融入教學過程,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其積極思考、不斷進取、勇于創新的探索精神。
(2)態度面:在講授知識點的同時,向學生說明這些知識的價值,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隨著現代護理的發展,護理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三者為一體的整體護理,這對護理人員的能力和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要求護理人員具備心理護理能力,并能將護理心理學貫穿臨床護理全過程。學生知曉了該課程的重要性,明確其在臨床工作中的重要意義,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
(3)育人面:在講授不同類型患者,尤其是臨終患者相關內容時,有機融入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精神、職業精神(對生命的理解、尊重和敬畏,對患者的關愛、友善和幫助)等,引導學生理解患者的感受,滿足患者的需求,用溫情幫助患者,像親人般安慰患者,增強學生尊重患者、關愛患者意識,培養其人文關懷能力,提升其職業素養,從而更好地踐行以人為本,心身同護的護理理念。
2.6.1 課前導學(雨課堂+學堂云在線課程平臺)(1)教師活動:教師通過雨課堂向學生推送預習課件和相關資料;在學堂云在線課程平臺上發布課前任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臨床見習經歷,查閱資料,分組根據不同類型的患者創設案例,編寫劇本,并分配角色(如護士、患者、家屬、編劇、導演、旁白等)進行扮演,要求扮演患者的學生表現出這類患者患病后的心理特征,扮演護士的學生針對這類患者的心理特征進行心理護理。
(2)學生活動:預習教學內容,學生圍繞課程任務編寫病例劇本,并進行角色扮演練習。
(3)設計意圖:通過任務驅動法,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參與度,強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感悟。
2.6.2 課中研學(線下+線上雨課堂)(1)新課導入:(名人名言導入)“了解什么樣的人患病,比了解一個人患了什么病更為重要。———希波克拉底”,引導學生認識到服務對象是一個完整的人,需要全面看待,不僅要看到疾病的軀體癥狀,更要關注疾病狀態下患者的心理特征和行為表現,由此引出授課主題。
設計意圖:通過名人名言導入課程,啟發學生思考,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2)慢性病患者、手術患者和急危重癥患者的心理特征與心理護理教學。教師活動:①教師組織各組有序上臺展示;②小組角色扮演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分析;③教師做補充講解,總結慢性病患者、手術患者和急危重癥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護理實施要點。
學生活動:各小組按順序上臺展示。小組角色扮演結束后,由組內的“護患”雙方進行相互反饋,其余各組判斷該組展現的這類患者心理特征是否正確、心理護理措施是否合理,分析表演中哪些地方展現了良好的職業素質,哪些地方做得不到位等。
設計意圖:通過任務驅動法和角色扮演法,讓學生更加直觀、深刻地感受患者心理變化,增強學生理解患者、關愛患者的意識,提高其護患溝通能力,展現相互協作、共同提高的團隊精神[4]。學生通過角色互換,體驗不同角色的感受和想法,增強了學生換位思考能力和共情能力[5]。
(3)臨終患者的心理特征與心理護理教學。教師活動:①播放臨終患者相關視頻;②教師再依次講授臨終患者的概念、患者從獲知病情到整個臨終階段的心理反應,即否認期、憤怒期、抑郁期、協商期和接受期5個階段的心理特征及應采取的心理護理措施。
學生活動:學生觀看視頻,并體會感悟;認真聆聽教師講解,做好課堂筆記;通過雨課堂彈幕、投稿等方式進行課堂教學互動。
設計意圖:由于很多學生對臨終患者沒有直觀的印象,更無法體會臨終患者的心理感受,這部分內容的講解采用播放臨終患者相關視頻的方式,喚起學生的同情心,使其理解和尊重生命。
(4)隨堂測試,強化知識點掌握。通過雨課堂反饋的學生完成情況,及時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發現教與學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并進行教學研討。
(5)名人事跡分享。教師活動:①教師通過分享特魯多醫生的故事和他的墓志銘“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讓學生了解和分析此墓志銘的意義。②教師正確引導學生的認知,盡管醫學發展到今天仍有許多的難題沒有解決,但對患者而言,來到醫院總是希望得到幫助,希望在得到良好的治療外,還能得到心靈治療、人文關懷和尊重,這就要求醫護人員在診治和護理患者的同時,重視和體察患者的情感和精神狀態,理解患者感受,滿足患者的需求。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并積極分享自己收集的感人事跡。
設計意圖:用名人故事感染和激勵學生,并結合教學內容,有機融入思政元素,培養學生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精神。
(6)師生朗讀。教師活動:教師分享一段話與學生共勉,并帶領學生一起大聲朗誦這段話。
學生活動:在教師的帶領下大聲朗誦并體會。
設計意圖:運用朗誦法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其情感體驗,強化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7)知識小結。教師活動:①總結本次課的主要內容,梳理重難點,并強調學以致用。②教師以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為指導,引導學生既要準確、全面地了解每位患者的心理特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滿足患者的個性化心理需要;同時也要善于把握同類患者的共性心理規律,解決共性化心理問題。
學生活動:跟隨教師一起對本節內容進行回顧。
設計意圖:讓學生全面掌握所學知識,強化重難點知識,體會思政育人內涵。
2.6.3 課后練學(線上:學堂云在線課程平臺)(1)教師活動:①在學堂云在線課程平臺上發布課后作業:談一談作為一名護理人員,面對臨終患者應該怎么去踐行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②觀看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電影,如《遺愿清單》,并撰寫觀后感。③推薦課后學習資源,如耶魯大學的死亡哲學課程。
(2)學生活動:學生按時在學堂云在線課程平臺上認真完成課后作業。
(3)設計意圖:①通過設計開放式問題,檢驗課程思政的效果。②由于學生對生命的意義缺乏理解和感悟,為此教師推薦相關學習資源,并通過觀看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電影,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死亡,尊重生命,從而能夠更好地給予臨終患者死亡教育,幫助其接納死亡,可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和實踐操作融會貫通,突出思政教育的連貫性和持久性。
2.7.1 成功之處(1)教學方式多樣:利用名人名言、名人事跡分享、學生討論分享、師生朗讀、視頻播放等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以愉快的心情參與學習,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2)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采用任務驅動法和角色扮演法,以學生為主體,以任務為驅動,以體驗式活動為依托,創設情景,這個過程不僅是學習的過程,也是情感體驗的過程,更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過程,從而促使學生達到認知建構的目的。
(3)突出課程思政的趣味性。課程思政若一味采取灌輸的講授方式,只會讓學生產生厭煩和抵觸心理,通過名人故事、學生討論分享、師生朗誦等形式,采用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混合式教學模式,增加課程思政的靈活性和趣味性。
2.7.2 不足之處(1)角色扮演時個別學生參與度不高,討論不積極。這可能與其性格內向或缺乏自信有關,今后對這部分學生需加強關注,積極引導,給予其更多鍛煉機會。
(2)學生對不同類型患者心理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不全面。學生雖經歷過臨床見習,但尚未獨立接觸患者,一方面需要教師在學生情景模擬時加強指導,另一方面也需要學生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結合理論知識多體會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