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藝,國大亮,王婧夷,陳宇洲
(天津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天津 301617)
中藥藥劑學作為中醫藥體系中的一個分支,是中醫藥理論實踐化的特色體現,凝聚著古人的經驗和智慧,也需要現代科技和創新思維的融入。中藥藥劑學是中藥學及制藥工程相關專業學生本科期間必修的核心課程之一,也是一門專業性、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課程。中藥藥劑學實驗教學作為理論教學的補充和輔助,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及團隊意識,為學生今后走上藥物制劑、質量檢測、藥物研發等專業相關崗位打下堅實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這一課題受到極大重視,我們要緊緊把握這一良好契機,把先輩千百年延續下來的珍貴技藝加以繼承與發展。傳統中藥制劑在現代化浪潮中已備受冷落,但部分品種仍在外科、婦科以及心腦血管等疾病治療領域廣泛應用,其劑型表現形式多以膏方和蜜丸為主,如烏雞白鳳丸、安宮牛黃丸等蜜丸制劑和益母草膏、稚兒靈膏滋等膏方。2006年,中醫傳統制劑方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對傳統中藥制劑特色的肯定,也充分體現了國家對中醫藥文化的高度重視。作為中藥藥劑學課程教師,我們應提高對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從教學形式、教學內容、培養目標等方面不斷推進改革,逐步培養學生中藥藥劑制備技術傳承理念,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深刻感悟古人制藥的智慧及精髓所在,增強學好該課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傳統中藥劑型制備多是手工作坊式經驗化操作,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制備過程更加自動化、數據化、智能化。學生在感受古法魅力的基礎上,還應多體驗現代制造的智慧所在。古今方法對比可以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創新理念,對傳統制劑方法進行合理的改進和完善,使其永世留存。
本文在總結近幾年中藥藥劑學實驗教學方法的前提下,基于中藥傳承與創新思路,以蜜丸劑的制備為例,提出進一步改革的措施,以提高教學質量,使古老的中藥制劑技術煥發出新的活力。
從夏禹時代即出現的曲劑到明代李時珍集成記載的40余種藥物劑型,中藥藥劑學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從未失去過光彩,在先人的探索與鉆研中不斷地進步和發展,其制藥理論及制備法則是歷代經驗和智慧的結晶,值得我們中醫藥人深入探索并繼承。在教學過程中,應全方位融入中藥藥劑傳承理念,適時組織學生進行實地學習考察,挖掘和感悟中藥制劑的特色技術,弘揚和繼承中醫藥文化。
在歷代醫家的醫療實踐中,中醫藥傳統制劑逐步形成了獨特的理念和關鍵的技術,現代科技的進步豐富了中藥制劑的劑型,但也使傳統制劑技術受到了較大沖擊和挑戰。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中醫傳統制劑方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于中藥學、中藥制藥專業學生而言,學習并掌握傳統制劑工藝是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教師每學期可組織學生進行一次中醫藥文化游學實踐,以學習老藥工的傳統技藝,體會傳承理念。例如,安宮牛黃丸雖已可以機械化生產,但作為傳承350年的制丸技藝,同仁堂依然保留著手工生產線,讓手工搓丸這門技術代代相傳,永不消逝。充分利用中醫藥文化資源,組織學生參觀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安宮牛黃丸的傳統制備工藝,體會非遺傳承人的匠心和對傳統制丸技藝的鉆研,激發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感悟與思考,培養中藥制劑思維模式,體會把傳統手工制丸技藝傳承下去的重任。實地參觀能使學生領會中藥文化的源遠流長,進一步培養中醫藥專業綜合素養,領略中醫藥的無窮魅力。
在中藥藥劑學實驗教學中,要將中藥制劑特色技術作為重要資源融入課堂教學,在有限的課時內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現代科技的發展使中藥制劑制備趨向于自動化、產業化,但傳統制備工藝應成為我們感悟中藥藥劑學課程內涵的重要載體。例如,蜜丸劑制作工藝流程包含選配優質中藥材、切制、炮制、烘烤、干燥、粉碎、煉蜜、和藥、制丸、包裝等。由于古法制備工藝復雜,且受現代“重醫輕藥”思想的影響,中藥發展受限、專業人員少,加之成本高、利潤低,使用該項技藝的人極少,面臨失傳的危險。在中藥學、中藥制藥專業學生培養中,各種劑型制備要以古法為主、現代制法為輔,以繼承老藥工的傳統技藝為教學目標之一。如煉蜜的操作,要沿用古人的豐富經驗以達到較好的煉制程度。《雷公炮制論》[1]載:“凡煉蜜一個,只得十二兩半是數,若炒,火過,并用不得。”《本草經集注》[2]曰:“凡煉沙蜜,每個入水四兩,銀石器內,以桑柴火慢煉,掠去浮沫,至滴水成珠不散,再取亦佳,且不傷火也。”《備急千金要方》[3]云:“蜜,先火煎掠去浮沫,令色微黃,則丸經久不壞,掠之多少,隨蜜粗糙,逐至大稠,于丸稱佳。”《握靈本草》[4]記:“凡煉制每個入水四兩,慢火煉,掠去沫,至滴水成珠乃用。”學生應在蜜丸劑制備過程中與古人對話,認真觀察“滴水成珠”“魚眼泡”“夏天掛旗,冬天拉絲”等現象,深刻領悟煉蜜的關鍵操作點,以制備出質量穩定可控的蜜丸劑[5-6]。
教師在不斷提升業務水平的基礎上,積極培養后繼人才,善于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中醫傳統制劑技術的應用和發展,結合相關資料組織開展案例教學,以此強化學生對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提升教學質量。
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創新型人才,而高校在培養創新型人才中起著關鍵作用。中藥藥劑學是一門綜合型應用學科,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采用問題式、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等多種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中藥藥劑創新的方向。增加設計性實驗學時,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良性習慣,提升培養質量。進一步結合藥物制劑工考核要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著力培養就業型創新型人才[7]。
以當前我國中藥制藥企業面臨的具體困境為例,如大蜜丸成品微生物限度超標、水丸溶散時限超標、液體制劑澄明度不合格、片劑壓片過程中易產生裂片、膠囊劑制備過程中易粘沖且裝量不穩定等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結合授課內容思考為什么要進行中藥藥劑創新。在講授蜜丸劑的制備時,結合生產實例,說明受蜂蜜質量、蜂蜜煉制、煉蜜用量和藥粉性質等因素的影響,蜜丸質量還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性[8]。引導學生對影響蜜丸質量的相關因素進行探討,從而提出針對性的質量控制措施。如蜜丸染菌是影響蜜丸質量的主要因素,首先應分析蜜丸染菌的途徑,如原料藥和蜂蜜本身存在細菌、制備過程中沒有對容器進行消毒、儲存條件不當而滋生細菌等。進而采用適當的方法針對性地解決蜜丸染菌問題,如改進滅菌技術以降低染菌的幾率、對蜜丸制備的各個流程進行嚴格操作及優化等[9]。
中藥藥劑學是一門操作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必須自己動手操作、思考以加深印象。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應先進行驗證性實驗,了解操作方法及操作要點,進而進行探究性實驗,以鞏固知識、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在實驗課上,必須由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對學生制劑創新的思路予以引導。如在講授塑制法制備蜜丸劑時,可結合具體實驗條件,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思考“不同藥材適合以什么規格的蜂蜜進行煉制”。教師只向學生提供模型藥物,引導學生根據處方中藥材性質、粉末粗細、含水量高低等自行確定所需蜂蜜的黏性強度進而煉制蜂蜜,并確定蜂蜜用量。教師以蜜丸劑的外觀、色澤、成型性等為指標考查學生創新思維與實驗操作能力。驗證性實驗設計一般直接由教師給出,實驗操作是在設計好的框架上進行的,而探究性實驗設計則是在教師的引導提示下由學生自己完成。驗證性實驗與設計性實驗相結合,可在鞏固實驗操作的基礎上開發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探究興趣和思維潛能,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問題和情景中,以培養獨立設計實驗的能力。
藥物制劑工是指從事藥物制劑設備操作、藥物制劑加工、藥物制劑企業基層和中層管理工作的人員,必須持證上崗,分為初級、中級、高級、技師、高級技師5個職稱等級。藥物制劑工應掌握藥劑學和藥物制劑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與實驗技能,能在藥物制劑及相關領域從事研究、開發、工藝設計、生產技術改進和質量控制等方面工作[10]。藥物制劑工是中藥學、中藥制藥等專業本科生就業的主流方向之一,應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加強中藥制劑制備與開發相關內容的訓練。在中藥藥劑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可以藥物制劑工考核大綱為參考,滲透職業守則、中藥制劑技術操作實踐等與就業相關的內容,使學生不僅能夠掌握中藥制劑技術,還能深刻認識到中藥制劑知識的實用性,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目標。
守正是中醫藥的命脈所在,創新是中醫藥的活力源泉。科學家屠呦呦利用現代技術從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極大地提高了治瘧效果,然其基本理念依然屬于傳統中醫藥范疇。中醫藥的發展需要遵循守正與創新有機結合、辯證統一理念,中醫藥擁有獨特優勢,是中華民族的珍貴寶庫,我們應大力傳播中醫藥文化、品德、思維和理念,使其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中藥藥劑學是培養中藥研究、生產、經營和應用人才的必修主干課程,內容涵蓋傳統劑型與現代劑型,具有將生產與臨床緊密聯系的實踐性、多學科知識與技能運用的綜合性,是中醫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1],最能夠反映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設計研究課題、實際操作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高低。中藥藥劑學的快速發展對藥劑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科階段的實驗教學成效直接關系到中藥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和發展[12]。因此,在現代傳承創新發展背景下積極推進中藥藥劑學實驗教學改革,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