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婷 ,陳佳穎 ,毛 全 ,董恩宏 ,朱愛勇 *
(1.上海健康醫學院護理與健康管理學院,上海 201318;2.遵義醫科大學研究生院,貴州 遵義 563006;3.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北 武漢 430015)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使我國國民生命和健康遭受重大威脅,全國范圍內啟動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1]。2020年2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冠肺炎疫情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針對本次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2]。應急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賴于應急教育水平的提高[3]。
護理應急教育是指針對突發性災難事件,對護理人員進行的應對教育,包括應急護理知識與技能、應急處理能力和緊急情況下的應急處理程序等[4]。研究表明,醫護人員的應急處理能力在疫情防控初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5],護理應急教育能夠有效提高護理人員在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的救援意愿和應急處理能力[6]。世界衛生組織曾明確指出,為預防重大傳染性疾病的擴散,世界各國都有義務積極做好防疫準備,并把護理應急教育放在重要位置[7]。美國護理學院協會要求各醫學院校將重大傳染性疾病的護理應急教育納入護理本科必修課中[8],護理應急教育涉及基礎醫學、流行病學、公共衛生學及診斷學等課程內容[9]。而我國的護理應急教育起步較晚,2003年SARS暴發推動了我國護理應急教育的發展,但目前教育內容還不完善,尚未形成標準化的護理應急教育體系[10-11]。因此,本研究小組以應急護理教育為背景,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護理專業學生應急教育現狀與需求調查研究,為系統建立科學有效的護理應急教育體系提供借鑒與參考。
采用隨機抽樣法,于2021年2月18—3月30日,對上海、貴州、湖北各1所高校的1 550名在讀護理專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納入標準:知曉并自愿參與本次調研的在讀全日制護理專業學生。共發放問卷1 550份,回收有效問卷1 55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
參考國內外相關研究,研究小組借鑒封亞萍等[12]、達珍等[13]編制的調查問卷,自行設計結構性問卷。問卷由3部分構成:(1)調研對象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齡、性別、年級、學校所在地、是否有過應急事件經歷等。(2)護理應急知識掌握情況,包括3方面內容,共37道題。①常規搶救知識(6道題)、災難護理知識(院內救治、安全轉運、檢傷分類、現場救援等15道題)。②傳染病(含重大傳染病)護理知識(12道題)。③心理干預知識(4道題),包括判斷題和選擇題。(3)護理應急教育需求,包括兩方面內容:①學生的個人需求,包括對護理應急教育的認可度、個人學習護理應急知識的意愿。②學生對護理應急教育學習過程的需求,包括學生對護理應急教育教師工作需求、常見傳染病和新發傳染病學習需求、教學方法需求3方面。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完全不需要到非常需要分別計1~5分,得分越高,則表示學生對該項需求越高。問卷經過小樣本預檢驗,總體Cronbach’s α系數為0.936,效度系數為0.801,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運用數據處理軟件EpiData 3.1錄入并建立數據庫,使用統計軟件SPSS 22.0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調研對象年齡17~22歲,平均年齡(19.6±0.3)歲;其中女生1 277人(82.4%),男生273人(17.6%);大學一年級535人(34.5%),二年級 424人(27.4%),三年級 371人(23.9%),四年級220人(14.2%);學校所在地,上海486人(31.4%),湖北571人(36.8%),貴州493人(31.8%);應急事件經歷方面,有1 046人(67.5%)有應急事件經歷。樣本在年齡、性別、年級、所在地、應急事件經歷等變量上的分布基本符合被選高校上述特征的整體分布狀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護理應急相關知識整體掌握方面,80%~100%正確的有800人(51.6%),60%~79%正確的有 554人(35.7%),<60%正確的有196人(12.7%),見表1。
表1 護理應急相關知識回答正確率狀況(n=1 550)
具體包括4方面內容:常規搶救知識、傳染?。ê卮髠魅静。┳o理知識、心理干預知識、災難護理知識。
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護理應急相關知識回答總得分與年齡、年級、地區不相關,與該學生是否有應急事件經歷密切相關(見表2)。
表2 護理應急相關知識的多因素回歸分析
護生對護理應急教育需求的總分為(4.0±0.5)分,即護生認為護理應急教育是“比較需要”的,但是沒有達到“非常需要”的程度。在“學生的個人需求”方面,91.6%的學生認為“在學校需要學習護理應急知識”(≥4分)。84.0%的學生對“護理應急教育”的態度是“需要的”(≥4分),具體見表3。
表3 護理應急教育需求狀況(n=1 550)[n(%)]
在護生對護理應急教育學習過程的需求方面,53.3%的學生對“需要教師能夠及時反饋和溝通”持“無所謂”態度(=3分)。60.0%的學生認為“對常見傳染病和新發傳染病學需要建立自我學習能力”(≥4分),有34.9%的學生認為這一項目“無所謂”(=3分)。高達85.7%的學生認為“對護理應急知識的學習,需要喜歡的學習形式”(≥4分),見表3。
從本次調研的總體情況來看,護生應急相關知識掌握、知識儲備情況不容樂觀,整體正確率達80%~100%的學生僅占51.6%,需要有規劃地進行系統性學習。調查顯示:(1)常規搶救知識,78.1%的學生能達到80%~100%的正確率,說明學生對基礎的應急搶救知識掌握有很大的提升空間。(2)傳染?。ê卮髠魅静。┳o理知識,僅有60.0%的學生能達到80%~100%的正確率;在共同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護生對這一重大傳染病相關護理知識仍然沒有充分重視,相關教學單位應引起重視。(3)心理干預知識,僅有66.6%的學生能達到80%~100%的正確率。(4)災難護理知識,僅有58.9%的學生能達到80%~100%的正確率,這說明學校對災難護理和傳染病(含重大傳染病)護理知識教育不足,學生缺乏系統完整的課程學習。
此外,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學生有沒有應急事件經歷與其對應急護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密切相關,這也在客觀上體現了實習涉及實際的護理應急場景的必要性。
從護理應急教育需求來看,首先,學生從個人角度對“護理應急知識的學習”和“護理應急教育的態度”均表現出“迫切需求”的狀況,這可能與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發有較大的相關性。學生對于全面完整地學習護理應急課程表現出主觀上的需求。其次,在護理應急教育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教師及時反饋與溝通”“對常見傳染病和新發傳染病學需要建立自我學習能力”表現出需求不明顯的狀況。這主要是因為目前各醫學院校尚未建立完整的護理應急教育體系,學生對具體的學習過程沒有明確的概念,因此表現出來的需求為“中立”。最后,在學習形式上,學生表現出對教學形式多樣化和立體化有較為迫切的需求。
因此,本研究建議結合我國護理教育實際,借鑒西方護理應急教育的經驗,創新性地采用桌面練習、模擬應急訓練、增強現實技術、分層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3],讓護生掌握疫情、災難應急知識,將相對抽象的護理應急知識以生動直觀、立體完整的形式呈現,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提升護理應急教育教學質量[13]。
本次調研充分說明構建護理應急知識體系的必要性,因為在實際應急事件中,涉及急危重癥醫療、臨床護理、院感控制,患者病種覆蓋多個學科,如呼吸科、感染科、皮膚科、骨科、內科、外科等[14]。除此之外,還包括公共衛生學、流行病學、預防醫學、應急管理學、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學科。因此,護理應急教育應貫穿整個護理教育,使護生掌握各專科護理學知識和技能。
本研究建議對護理應急教育課程設置進行應急管理學科標準化建設,結合護生學習的主動性、心理承受能力、學習能力、護理知識積累等因素,將護理應急教育可能涉及的學科和專業知識進行合理安排,應涵蓋基礎醫學、災難醫學、流行病學、公共衛生學、心理學、倫理學等課程內容[15]。通過不斷的專家論證、醫療機構及社區教學實踐,學校有計劃有步驟地完善應急教育課程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