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彥萍,蘇 蕾,王永治,李靜婭,郭玉婷
(新疆醫科大學厚博學院,新疆 克拉瑪依 834000)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不僅威脅著人類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同時也對人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了極大影響[1-2]。醫學生作為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后備力量。由于疫情防控與醫學生今后從事的工作息息相關,無疑會給他們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既往研究發現,SARS(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期間醫學生存有較高程度的情緒障礙[3-4]。而醫學生的心理障礙會對其職業認同感、學業成績、自身健康以及未來的醫療服務質量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5-6]。本研究旨在調查新冠肺炎流行期間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為今后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針對醫學生開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預提供科學依據。
以新疆醫科大學厚博學院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護理學、藥學、中西醫臨床醫學、醫學影像技術、麻醉學、醫學檢驗技術、衛生檢驗與檢疫、公共事業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11個專業學生作為調查對象。
采用橫斷面研究法,使用問卷星平臺進行線上調查,經專家咨詢及預調查后確定最終調查內容,由4個問卷組成。本研究將有缺漏項或存在異常值選項的問卷判定為無效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3 304份,有效回收率為96.91%。
1.2.1 一般情況調查表 包括性別、年齡、專業及疫情防控基本信息,共22個條目。
1.2.2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由肖水源于1994年編制[7],在國內被廣泛應用,包括客觀支持(3個條目)、主觀支持(4個條目)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3個條目)3個維度10個條目。采用1(無支持)~4(全力支持)級評分制,得分越高,社會支持情況越好。
1.2.3 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 由解亞寧編制[8],分為積極應對(前12個條目)和消極應對(后8個條目)兩個維度20個條目。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從“不采取”到“經常采取”依次計0~3分。積極應對維度評分越高表明受測者越傾向于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消極應對維度評分越高表明受測者越傾向于采用消極的應對方式。
1.2.4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cale,CCSMHS) 由教育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課題組編制[9],包括軀體化、焦慮、抑郁、自卑、社交退縮、社交攻擊、性心理、偏執、強迫、依賴、沖動、精神病傾向12個維度。量表共有104個條目,每個條目設置5個等級進行作答:1=沒有,2=偶爾,3=有時,4=經常,5=總是。得分越高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得分越低則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方差分析及Spearman相關分析,通過SPSS宏程序PROCESS采用Bootstrap法(Bootstrap=5 000)進行中介效應檢驗,并構建95%可信區間,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本次調查遵循知情同意、匿名及限時填寫、提交原則,問卷不涉及姓名等隱私信息和敏感問題,相同IP地址只能作答1次,網絡問卷后臺自動監測每份問卷的答題時長,答題時長<120 s的視作廢卷。
與2004年全國大學生常模CCSMHS得分相比,醫學生除自卑、社交退縮、偏執維度外,其余維度得分均顯著低于全國大學生常模,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醫學生CCSMHS得分與全國大學生的常模比較(±s,分)

表1 醫學生CCSMHS得分與全國大學生的常模比較(±s,分)
t醫學生(n=3 304)P維度 全國常模(n=54 708)13.27±4.24 16.60±5.36 16.00±5.37 15.12±5.15 15.59±5.57 14.27±4.38 11.37±4.01 15.13±4.95 18.23±5.32 16.78±5.45 14.72±4.49 12.00±3.65軀體化焦慮抑郁自卑社交退縮社交攻擊性心理偏執強迫依賴沖動精神病傾向12.08±4.51 9.13±3.95 10.39±4.42 17.02±6.74 16.12±6.52 13.06±4.65 9.82±3.40 18.84±6.72 11.71±4.42 11.05±4.48 11.93±4.66 7.48±2.73-14.777-103.121-69.907 15.925 4.573-14.572-25.168 31.226-81.308-70.438-33.488-90.414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3 304 名醫學生中,男生占37.65%,女生占62.35%;主要居住地為城市的占54.15%;13.95%的學生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健康服務以減少疫情帶來的影響。年級及是否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健康服務來減少疫情帶來的影響兩個變量,對醫學生CCSMHS得分有顯著影響(P<0.05,見表2)。

表2 不同人口學特征的醫學生CCSMHS得分比較
各年級醫學生CCSMHS各維度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進一步進行多重比較發現,大三學生12個維度得分均顯著高于其他年級(P<0.05,見表3)。
表3 不同年級醫學生CCSMHS各維度得分比較(±s,分)

表3 不同年級醫學生CCSMHS各維度得分比較(±s,分)
注:*P<0.05
維度 大一(n=1 023)大二(n=1 081)大三(n=690)F軀體化焦慮抑郁自卑社交退縮社交攻擊性心理偏執強迫依賴沖動精神病傾向11.86±4.45 8.83±3.83 9.90±4.12 16.67±6.59 15.82±6.41 12.76±4.39 9.74±3.32 18.53±6.59 11.49±4.38 10.94±4.66 11.69±4.64 7.39±2.62 11.99±4.39 9.06±3.91 10.34±4.44 16.84±6.63 15.97±6.52 13.06±4.61 9.84±3.42 18.65±6.73 11.58±4.35 10.89±4.34 11.85±4.59 7.41±2.62 13.02±4.98 10.11±4.40 11.54±4.94 18.60±7.41 17.40±6.92 14.02±5.27 10.32±3.74 20.45±7.29 12.71±4.71 11.90±4.68 13.01±5.03 8.06±3.09大四(n=240)11.43±3.59 8.57±3.09 9.68±3.46 15.98±5.23 15.24±5.64 12.24±3.63 9.14±2.53 17.88±5.26 11.26±3.86 10.45±3.46 11.30±3.88 7.01±2.33大五(n=270)11.54±4.35 8.49±3.61 10.11±4.30 15.99±6.46 15.32±6.25 12.44±4.45 9.39±3.17 17.46±6.11 10.86±4.22 10.53±4.42 10.99±4.16 7.08±2.72 10.548*15.407*16.850*13.543*9.568*11.684*7.468*14.976*12.970*8.817*14.138*11.692*
Spearman相關分析提示,SSRS的主觀支持、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維度與CCSMHS的所有維度得分均呈負相關關系(P<0.05),SCSQ的消極應對維度與CCSMHS的所有維度得分呈正相關關系(P<0.05);SSRS的客觀支持及SCSQ的積極應對維度與CCSMHS的部分維度得分呈負相關關系(P<0.05,見表4)。

表4 醫學生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及應對方式的相關分析
本研究采用PROCESS程序中的模型4,將社會支持設為自變量X,積極應對方式作為中介變量M,CCSMHS總分設為Y,進行中介效應分析。結果顯示,社會支持能正向預測積極應對方式(β=0.491,t=28.632),社會支持能負向預測心理健康(β=-1.176,t=-8.275),積極應對方式能負向預測心理健康(β=-0.320,t=-2.477),模型 3 條路徑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積極應對方式在社會支持和心理健康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見圖1)。

圖1 積極應對方式的中介效應模型
為進一步檢驗積極應對方式的中介效應,利用Bootstrap方式進行抽樣5 000次來構建模型。結果顯示,積極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的中介效應在95%可信區間為(-0.171,-0.081),不包含0。說明積極應對方式在社會支持和心理健康之間的中介效應具有統計學意義,間接效應為-0.157,占總效應的11.78%(見表5)。

表5 積極應對方式的中介效應Bootstrap分析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醫學生在CCSMHS的軀體化、焦慮、抑郁、社交攻擊、性心理、強迫、依賴、沖動及精神病傾向維度得分低于全國大學生常模,表明新冠肺炎流行期間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優于全國大學生,與張麗麗等關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學生與非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結果類似[10]。分析原因可能與醫學生培養模式有關,醫學教育過程中注重人際溝通,有助于強化醫學生的自我認知。同時,醫學課程體系中包含健康教育和心理學相關課程,可以促使大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能更全面地認識疫情,減少不必要的恐慌、擔憂[11-12]。所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學生可以根據醫學知識儲備及專業特性較早、較全面地了解相關知識,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疫情帶來的負面情緒。
研究發現,大三學生CCSMHS 12個維度得分均顯著高于其他年級,分析原因可能與四年制專業(8個專業)即將進入臨床實習階段有關。大三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醫學知識儲備,即將真正進入臨床,面對未知的環境,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上述研究結果提示在制訂心理健康干預措施時,需分層、分類、有針對性地考慮。
程建偉等[13]的研究表明,社會支持通過影響個體的認知,緩解了挫折及壓力帶來的消極情緒,從而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時應對方式作為應激事件與健康的中介機制,對心理健康同樣起著重要的保護作用[14-15],這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干預時,應注意引導其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增加社會支持,有助于緩解心理壓力。
本研究發現,積極應對方式在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間的中介效應顯著,表明社會支持通過積極的應對方式影響醫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和青森等的研究結果相同[16]。個體如果擁有較高的社會支持,在遇到問題和困難時,在獲得更多來自外界的支持與幫助的前提下,傾向于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反之,社會支持水平低的個體,缺乏外界的支持與幫助,多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17]。個體采用不同的應對方式會對心理健康產生不同的影響,積極應對方式如努力探索或向外界求助等,有利于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相反,消極應對方式如回避、幻想等則不利于個體的身心健康[18]。由此可見,積極應對方式在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間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日常醫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應關注醫學生的社會支持狀況,幫助學生提高社會支持,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解決生活問題,及時緩解心理壓力。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也強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與全國常模相比,我院醫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水平尚屬理想,但存在年級差異。醫學院校作為培養未來醫務工作者的基地,對醫學生各方面要求非常高,醫學生是否具有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僅關系到能否應對目前的學習生活,同時也是其以后能否做好臨床工作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我們應進一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咨詢,引導醫學生多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增加社會支持,定期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減輕或解除醫學生的心理困擾,培養更多優秀的醫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