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東營鴻港醫院 山東 東營 257000)
在年齡增加、強光刺激、高度近視、眼部炎癥、眼部外傷、糖尿病等因素作用下,晶狀體代謝紊亂、渾濁,進而引發視物模糊、眩光、視力下降、色覺改變、視野缺損等癥狀,即白內障。若患者視力嚴重下降,影響日常生活,應及時行手術指標,降低疾病致盲風險。超聲乳化術具有手術時間短、組織損傷小等優勢,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可矯正屈光不正,二者長聯合應用。由于手術方式的改進,白內障患者手術并發癥逐漸減少,但仍可能出現眼內炎、角膜水腫、眼內壓升高等并發癥,不利于患者視力恢復[1]。經長期實踐可知,手術室護理配合將直接影響白內障手術患者臨床預后,本文將對其進行深入研究。
篩選230例白內障患者(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15例。如表1所示,兩組一般資料差異較小(P>0.05)。納入標準:①確診為白內障,行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術治療;②矯正視力<0.3;③能夠配合治療及護理。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眼部疾病者,如青光眼等;②合并高血壓、糖尿病者;③伴有精神、智力障礙者。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n=115)
對照組:了解患者白內障病情,評估其身體狀況,口頭說明手術相關事宜,核對患者基本情況,術前常規使用丙美卡因、復方卡吡卡胺等藥物,準備好手術器械及物品,術中配合醫師完成超聲乳化、電凝止血、晶狀體推注等操作,術后做好眼部沖洗,使用紗布妥善覆蓋,注意觀察患者病情。
觀察組:(1)術前1d,做好術前訪視,了解患者個人信息,詢問患者過敏史、家族史及既往病史,與患者核對手術名稱、病變部位及手術時間,保證態度親切、面帶微笑、語言通俗易懂;幫助患者做好心理建設,解除其心理負擔,通過語言及握手、拍肩等肢體安撫患者,穩定患者情緒狀態,利用白內障預后良好案例激勵患者,滿足患者合理訴求,細致解答患者疑問[2];(2)做好手術前準備,核對患者病歷信息,詢問患者有無便秘、頭暈等情況,常規沖洗淚道,修剪患者患眼睫毛;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再次核對患眼,用慶大霉素生理鹽水進行沖洗,遵醫囑應用復方卡吡卡胺,準備好超聲乳化設備,排空超聲乳化管殘余空氣,固定顯微鏡位置,協助患者取手術體位,建立靜脈通路,連接心電監護裝置,解開患者衣領,妥善放置支架,避免鋪單影響患者呼吸,嚴格進行術區消毒,配合醫師完成局部麻醉;(3)嚴格遵守手術規范,合理調節超聲乳化器參數,認真核對人工晶狀體類型和度數,嚴密觀察患者表現,確認無誤后植入人工晶狀體,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適當調整人工晶狀體位置,護理人員應準確快速傳遞器械,注意安撫患者情緒,預防各類風險事件[3];(4)手術完成后,應用地塞米松、慶大霉素沖洗患者術眼,無菌紗布覆蓋術眼,并使用膠布妥善固定,將患者安全送出手術室;做好術后核查工作,認真核對術中所用物品,如人工晶狀體、黏彈劑等,保證患者病歷信息完整性,錄入以上物品信息及合格證,清點手術相關器械,按照標準流程消毒。
①視力及眼壓水平:分別于術前1d、術后3個月測定患者視力(借助國際標準視力檢查表測定,正常值1.0~2.0)及眼壓(使用非接觸性眼壓計測定,正常參考值為10~21mmHg)水平;②血流動力學指標:分別于術前、術中測定,所選指標為心率(正常參考值60~100次/min)、舒張壓(正常參考值≤85mmHg)、收縮壓(正常參考值90~120mmHg),均測量3次,取平均值;③并發癥發生率:統計兩組眼內炎、虹膜損傷、角膜水腫、切口滲漏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數據分析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26.0,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3個月,觀察組眼壓低于對照組,視力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眼壓及視力水平對比
觀察組術中心率、舒張壓、收縮壓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
觀察組角膜水腫、虹膜損傷等并發癥發生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n=115]
晶狀體呈雙凸透鏡狀,位于玻璃體前面,具有屈光調節能力,是眼球屈光系統的重要組成[4]。在過度日光照射、高度近視、免疫與代謝障礙、局部營養障礙、年齡增長等因素作用下,晶狀體代謝紊亂,出現顏色改變、透明度降低、蛋白質變性等病理改變,即白內障[5]。有研究顯示[6],長期使用縮瞳劑及糖皮質激素、有眼部外傷史、營養不良、酗酒、強光線刺激、鈣代謝障礙、合并青光眼等,均為白內障誘發因素。該病多見于老年人群,多數患者出現視物模糊癥狀后,易誤認為是眼疲勞或老花眼,隨著病情進展,患者視物模糊癥狀加重,可能伴隨眩光、視野缺損、色覺改變、視功能減退,若上述癥狀影響日常生活,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對于無嚴重與眼底疾病、符合手術適應癥的白內障患者,臨床醫師建議首選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術治療,該治療方案具有技術成熟、可顯著提升視力、安全性高等優勢。但在手術過程中,諸多因素均會影響患者身心狀態,具體如下:一是社會性因素,擔憂自我形象紊亂、自尊紊亂、預后不良等[7];二是心理因素,包括擔憂手術療效、麻醉意外、失血過多、功能恢復及切口瘢痕影響美觀等,部分無家屬陪護患者,還會出現明顯的無助感、孤獨感;三是生理性不適,如消毒劑刺激性氣味、儀器設備噪音、電刀引起的灼傷、體位約束等。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發展,手術室護理觀念逐漸轉變,在落實各項護理操作時,均做到了以患者為中心,所提供的護理服務,不再局限于手術室封閉空間內,而是為患者提供整體性、全面性護理,能夠起到減輕手術應激、減輕患者不愉快體驗,加快患者康復等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血流動力學指標方面,術中觀察組心率、舒張壓、收縮壓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在視力及眼壓水平方面,術后3個月,觀察組視力水平高于對照組,眼壓水平低于對照組,在并發癥發生率方面,觀察組(3.48%)低于對照組(10.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兩組視力、眼壓水平及血流動力學指標差異較小(P>0.05)。分析原因如下:做好術前訪視,宣講白內障及眼部保健相關知識,核對患者基本信息,詢問患者既往史,幫助患者做好心理建設,關注患者身心需求,能夠改善護患管理,及時發現手術風險因素,加強患者對手術的認識,提高其健康用眼意識,以積極、正確的態度面對手術,減輕其心理應激。其次,做好手術準備,選擇性能良好的超聲乳化器,合理調節各項參數,排空超聲乳化管殘余空氣,能夠提升手術效率和效果;同時,在手術過程中,注意安撫患者情緒,能夠減輕患者負面情緒,使得身心處于穩定、松弛狀態,避免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以此減少機體不適,減小血流動力學指標波動[8];嚴格核對晶狀體度數,協助醫師調整晶狀體位置,能夠提升手術療效,促進患者視功能恢復。最后,術畢妥善沖洗、包扎術眼,安全轉運患者,能夠提升患者安全感,避免患者跌倒等不良事件,減少各類術后并發癥;認真核對、清點手術器械和用品,能夠避免顯微器械、超聲乳化器等精密設備損壞、丟失,切實提高手術室管理質量。有研究顯示[9],根據手術室護理方法不同,將白內障手術患者分為研究組(手術室舒適護理)和參照組(手術室常規護理),結果顯示,護理后研究組腎上腺素、平均動脈壓、心率水平低于參照組,術后1周,研究組視力高于參照組,眼壓低于參照組,且研究組前房積血、切口滲漏、角膜水腫等并發癥發生率更低,與本研究結果相似。還有學者指出[10],開展強化手術室護理后,超聲乳化+晶狀體植入患者術中生命體征穩定,術后閱讀和精細動作、調節能力、日常生活能力、遠視力和光感維度視功能生存質量評分改善明顯,且術后視力恢復所需時間更短。
綜上所述,對于接受超聲乳化術+人工晶體植入術治療的白內障患者來說,強化手術室護理配合,可加快其術后視力恢復,減輕手術應激,減少角膜水腫、虹膜損傷等并發癥,具有推廣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