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勤芳
(費縣人民醫院 山東 臨沂 273400)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盆腔手術后的常見并發癥之一[1],如果得不到及時護理或處理不當,會引發肢體功能性缺失,誘發肺血栓塞,對患者生命造成威脅[2]。研究表明:通過預見性護理可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3],為研究預見性護理模式在盆腔手術圍術期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效果和價值,隨機選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期間在我院行盆腔手術中患者120例為本次研究對象進行分析,具體研究報告見下文。
選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期間在我院行盆腔手術中患者12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數字隨機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納入60例。納入標準:經診斷所有患者均符合盆腔手術相關適應癥,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均知情并自愿參與此研究。排除標準:(1)合并肝腎等其他器管器質性病變者;(2)精神障礙者;(3)妊娠期、哺乳期患者;(3)重度高血壓、冠心病患者。實驗組患者年范圍在32-78歲,平均(55.51±7.61)歲,疾病類型:卵巢囊腫、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開腹取環患者分別為11例、19例、15例、15例。對照組中患者年范圍在31-76歲,平均(54.25±7.84)歲,疾病類型:卵巢囊腫、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開腹取環患者分別為9例、17例、16例、1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顯著差異(P>0.05),可進行組間對比。
對照組在圍術期給予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常規術前宣教,告知手術前準備和相關注意事項,叮囑患者在手術前8 h禁食、4 h禁水,術后對患者各項身體體征進行監測,按醫囑用藥,對術后并發癥進行護理。
實驗組在圍術期給予預見性護理。(1)術前。術前了解患者身體狀況,評估患者術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程度,向患者和家屬進行術前健康宣教,包括疾病原因、危害,手術治療的準備、預防及其他注意事項。指導患者下肢運動,深呼吸等肺部訓練。對于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患者,通過藥物進行預防。(2)術中。手術時長與血栓形成息息相關,準確高效配合手術醫師,盡量減少手術時間。手術時長如超過2h,需墊高足部,以促進靜脈血液回流。(3)術后。調節適宜室內溫濕度,注意保暖,避免低溫刺激導致血液淤積。指導協助患者做下肢保健操,定時更換體位和適當按摩,預防血栓形成,做好心理輔導,加強與患者交流,形成良好護患關系,提高患者依從性。飲食從流質到半流質食物過渡,以低脂、易消化為主,多食新鮮瓜果蔬菜,如黑木耳、洋蔥、芹菜等富含吡嗪的食物,以稀釋血液,預防便秘,避免影響下肢靜脈血液回流。
統計對比兩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盆腔手術凝血功能、術后生活質量評分。盆腔手術凝血功能指標包括PT(凝血酶原時間)、TT(凝血酶時間)、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Fbg(纖維蛋白原)。生活質量評分標準:采用國內通用的SF-36生活質量調查簡表評估,主要包括生理功能、社會功能、軀體疼痛、精神健康等8個維度進行評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

干預后實驗組的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率(3.33%)明顯低于對照組(18.33%),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率對比(%,n)
護理后兩組的PT、TT水平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的APTT低于對照組,Fbg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盆腔手術凝血功能對比
實驗組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表3 續表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指血液凝固于下肢深靜脈形成血栓,導致血液流通受阻[4],進而引起患者出現下肢疼痛、腫脹、功能障礙等癥狀[5],對患者生理、心理造成一定傷害,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6],盆腔手術會刺激和影響患者的血管內膜[7],加之術前禁食、術中、術后臥床容易導致血小板凝聚、感染等[8],因此在盆腔手術圍手術期中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干預十分必要[9]。預見性護理以預防為主,通過術前宣教、科學的藥物、適宜的環境溫濕度、運動鍛煉、飲食、心理等舉措,在術前、術中、術后嚴格按標準護理防治,一整套科學合理的護理方案,有效降低了血栓的形成。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率3.33%比對照組18.33%低,P<0.05;實驗組的凝血功能指標APTT要低于對照組、Fbg水平高于對照組,說明預見性護理干預對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有良好的的效果,術后患者生活質量評分也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模式應用于盆腔手術圍術期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效果理想,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