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至
摘要:當前,勞動教育存在勞動內容多而教育內容少、教育形勢有待創新、勞動教育與專業結合不緊密及勞動評價方式單一等問題。農業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要具有自身特色,與農時農事、專業特點相結合,與創新創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打造具有農職院特色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
關鍵詞:勞動教育;農業職業院校;特色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對教育系統開展勞動教育工作作了全面安排;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要強化馬克思主義勞動教育觀;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明確勞動教育目標,探索勞動清單制度,加強過程性評價。勞動教育是農業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是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中的新發展。
中華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農耕文明烙印,而農耕文明也離不開勞動實踐。“耕讀傳家久”“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閑”“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等詩句栩栩如生呈現了農業勞動的情境。今天,脫貧攻堅已經取得全面勝利,鄉村振興正在全面推進,偉大事業需要偉大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勞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勞動是一切成功的必經之路。有一大批扎根農村、踏實肯干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作為支撐,鄉村全面振興才能跑出“加速度”。職業教育肇始于勞動實踐,與勞動教育一脈相承明因此,農業高職院校必須全面加強和改進勞動教育,把勞動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讓“勞動光榮”成為農業高職學生的價值追求和時尚引領。
一、農業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存在的誤區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五育”并舉,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弘揚勞動精神。全國很多農業高職院校都將勞動教育內容納入到學校的人才培養體系中,有針對性地對在校生進行勞動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勞動任務多而教育內容少
農業高職院校勞動教育不僅僅要通過多種渠道向學生傳授勞動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傳授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觀念和良好習慣。雖然我校按照上級文件要求,積極推進,將勞動教育作為必修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并出臺了管理制度,但三年的實施,目前勞動課程的主要內容是以同學們從事農事勞動和打掃衛生為主,讓學生參與其中進行自我勞動教育。如此以來,雖然勞動活動成了學校勞動教育的重點,但忽視了高校在勞動教育過程中所承擔的對學生進行勞動觀念教育的責任和義務。
(二)勞動教育內容不夠全面,形式有待創新
勞動教育內容單一、形式固化是目前高職農業院校勞動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以我校為例,目前安排學生打掃校園衛生、寢室衛生等是勞動教育的主要形式,雖然學校深度挖掘,利用各種契機為學生提供勞動教育的機會與平臺,但仍無法避免勞動教育圍繞簡單的體力勞動展開,形式固化,內容單一。長此以往,學生對這種簡單、重復、乏味的勞動課程就會失去興趣、毫無熱情,勞動素養的提升也將無從談起。
(三)勞動教育考核評價體制有待進一步健全
目前我校勞動教育課程的考核主要是對學生的勞動實踐進行評價。考核評價工作實行校院兩級管理,明確了考核形式及量化辦法,在積極探索考核評價方法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但是缺乏對學生勞動觀念、勞動技能、勞動規范、勞動安全、勞動紀律等的全面評價,需要進一步完善勞動教育考核評價體制,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考核評價。
(四)勞動教育與專業結合不夠緊密
我校有農業、食品、機電、信息、財貿、旅游等多個專業大類五十多個專業,勞動教育沒有緊密結合專業需要進行科學地安排和設置,致使勞動教育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二、農業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課程教育模式的實踐探索
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建校70年來,立足河南農業大省實際,堅持“舉農字旗,走強農路,育新農人”辦學理念,牢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和良好基礎條件,我校開展勞動教育具有先天優勢。應大力厚植學生學農、愛農、興農情懷,探索農業職業教育特色勞動教育模式。
(一)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
1、把勞動教育同思政教育相結合。有效勞動的實現需將外在行動和內在智慧相結合,優秀的品質加上強健的體魄才能使結果更加優質[2]。學校應高度注重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個主力軍、主渠道、主陣地,把勞動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以勞動教育撬動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注重把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的重要論述引入課堂,激發學生熱愛勞動、參與勞動的共鳴和熱情。同時,在全校展開脫貧攻堅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的大學習、大討論,堅定學生參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偉大實踐的決心和信心。
2、把勞動教育同創新創業實踐相結合。在勞動教育中,勞動實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勞動教育需要建立以實踐為導向的教育體系[3]。農村是青年人的廣闊天地,鄉村振興,農業高職院校學生大有可為。為鼓勵更多大學生到基層、到農村去就業創業,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學校把勞動教育同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在職業生涯規劃、創新創業教育、大學生就業指導等課程及創新創業大賽中,引導學生關注鄉村振興帶來的創新創業機會。同時,通過組織學生參觀中國農民豐收節、觀看河南省高素質農民創業創新大賽、在大學生創業基礎課程設置創造性勞動實踐環節等活動和形式,深化學生對農業農村的認識,提升學生的勞動本領和創新創業素養。
(二)勞動教育與農時農事、專業特點相結合
1、結合農時開設勞動實踐課。“霜降起芥子,立冬下白菜”“秋分收花生,晚了落果也落空”“適時種麥年年收,種得晚了碰年頭”,農業生產具有周期性和季節性,教學活動有一定的規律性。因此,學校在教學安排中注重把勞動實踐課與農時相結合,既體現農業生產的規律性、季節性,也與氣象變化相統一,搶收搶種、因時而作。在教學實踐中,學校應注重統籌設計勞動教學、專業教學與農業生產的協調一致性,如適時組織學生參加果樹冬剪、小麥有性雜交、玉米授粉制種、大田作物測產等實驗實訓,讓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能的過程中感受勞動。336DCAED-2B68-4515-AF58-6499ED040508
2、結合專業特點開設勞動實踐課。對于與農業生產結合緊密的專業,結合課堂教學,以組織參與農業勞動實踐為主要手段,提升學生專業技術技能,為學生服務農業技術創新、服務產業提質增效打下專業技能基石;對于與農業生產結合不緊密的專業,以組織學生觀摩、體驗農業生產為主,提升學生對農業、農村的認知,為學生投身鄉村振興偉大實踐打下堅實理論基礎。
(三)勞動教育與教師科研、社會服務、公益活動相結合
1、學生勞動教育與教師科研相結合。學校鼓勵教師“將論文寫在大地上”,將自己的科研項目與農業生產實踐緊密結合,與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相結合。同時,出臺《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管理辦法》,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對取得良好效益的師生共研、師生共創項目給予嘉獎,從而提升學生科研素養和技術技能水平。
2、學生勞動教育與教師社會服務相結合。學校充分發揮辦學優勢,結合河南糧食生產核心區、鄉村振興等重大國家戰略,大力開展社會培訓和技術技能服務。同時,結合學生課程實習、定崗實習及暑期社會實踐,組織學生走進田間地頭,輔助教師開展社會培訓和技術技能服務,從而提升學生專業技術本領,增強學生愛農興農意識和決心。
3、學生勞動教育與社會公益勞動相結合。社會是勞動教育的主戰場,可以充分利用企業、公司、種養殖農場等社會各方面資源,組織專業教師分類對各類社團進行技能培訓,提升學生參加公益勞動的技術和本領,在公益勞動、志愿服務中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提供機會,讓學生深入企業體驗勞動實踐的形式與形態變化;學校團委和各二級學院積極主動聯系地方政府和其他相關部門,為學生深入社區、福利院、科技館、文化館等場所參加志愿者服務搭建平臺,組織學生開展慰問老人、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假期實踐、旅游講解等一系列公益勞動,鼓勵學生在各類公益崗位上貢獻自己的力量,實現自我價值。
4、進一步完善勞動教育考核評價體系。考核評價要體現多元化的理念,多元化主要體現為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內容多維化和評價手段多樣化。評價主體多元化,根據課程內容及教學方式的不同,評價主體可以是老師、同學、企業、家長、學生自己、第三方評價機構等;評價內容多維化,圍繞高校勞動教育目標,對學生的生產勞動、生活勞動、服務性勞動、創新創業等進行評價,評價細則更多地關注勞動價值觀、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勞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精神面貌、團隊協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終身學習能力等;評價手段多樣化,采取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當前評價與長遠評價、定期評價與非定期評價等相結合,以實現由量到質,從勞動知識、勞動技能等到勞動情感、勞動價值觀、勞動習慣等的全方位、立體化評價。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芻議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時空構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06):43-50+57.
[2]彭謙.職業院校勞動教育實施路徑的創新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34):87-91.
[3]劉洪銀.勞動教育推動高職學生核心素養形成路徑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40(01):134-138.336DCAED-2B68-4515-AF58-6499ED0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