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兆剛 呂明慧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2.17.028
摘? 要:文章圍繞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形成的以測評技術為基礎的人力資源專業第一課堂、以學生科研與實踐能力為基礎的第二課堂、基于政產學研協同的第三課堂體系針對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的師生進行認同感調研,利用秩和比方法進行綜合分析,認為應當從轉變觀念、提升技能、政策支持等方面推動課堂教學改革。
關鍵詞: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課堂教學;秩和比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2)17-0112-04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dentity survey about first classroom system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based on evaluation technology, the second classroom system based on students & apo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ability, and the third classroom system based on the cooperation of government, industry, university, which surveyed on the recogni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ZUA. The paper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by Ran Sum Ratio method.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should be improved from the aspects of changing ideas, improving skills and policy support.
Keyword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ajor; classroom teaching; RSR method
一、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特色定位
1984年11月,原國家航空工業部批復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簡稱鄭州航院)增設“勞動經濟管理”專科。1985年“勞動經濟管理”專科在計劃管理系正式招生。到1999年,該專業為航空和地方系統培養了一大批從事勞動經濟、人事管理的骨干人才。1999年5月,在原來勞動經濟管理的基礎上重組了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并于當年招收人力資源管理本科生。在最早開辦人力資源管理本科專業的全國36所高校中,鄭州航院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現了有別于其他高校的航空特色。目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在2008年被評為河南省特色專業、2012年被評為校教學團隊、2014年成為校綜合改革試點、2019年成為國家一流專業建設試點。
經過20年的發展,鄭州航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形成了以測評技術為基礎的人力資源專業第一課堂、以學生科研與實踐能力為基礎的第二課堂、基于政產學研協同的第三課堂體系。在以測評技術為基礎的人力資源專業第一課堂上,對人力資源專業進行了“人力測評”教學科研復合型實驗室建設的探索。以測評為核心的軟件開發提高了本專業及學習人力資源相關課程的學生的實踐能力。并將這一技術貫穿在學生興趣測評、能力測評、素質測評、專業技能測評之中,利用該技術對學生的專業課程學習進度進行中期考評,動態把握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以學生科研與實踐能力為基礎的第二課堂參照國外本科生科研計劃(UROP),構建了大學生“人力資源實踐與創新研究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基于政產學研協同的第三課堂建設方面,以本專業作為發起單位,聯合省內相關高校和企事業單位成立了河南省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會員420多人,通過聯合舉辦公益報告幫助專業教師掌握理論前沿,組織本專業學生跨校聯賽,以賽促學,互通有無,實踐與理論充分結合。
在課程體系方面,優化理論課程體系,開發實踐課程體系,持續改革教學方式。圍繞“航空為本、管工結合”辦學特色,開設機械制造工程等工科類課程、航空概論等特色課程,與企業等聯合開發勞務招聘、高級人才尋訪、社保管理、EAP(員工援助計劃)、HRBP(人力資源業務伙伴)、勞動關系處理、人力資源數據分析等理論與實踐前沿課程,分別由專業帶頭人、課程組負責人、實踐教學負責人等組建團隊實施教學計劃。突出航空與管理的結合,強調鄭州航空港人社局、河南省人社廳、知名企業人力資源部、人力資源服務公司在教學實踐中的協同聯合培養學生,以人才需求的評價為導向,突出政策導向,優化人才培養模式。組建不同培養方向的課程教學團隊,開發體現航空特色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校本資源,結合航空歷史背景和航空發展趨勢建立第二課堂課程體系。聯合省內60多家兄弟院校,加強專業教師交流,并通過省內院校之間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技能聯賽、沙盤聯賽、薪資談判大賽等形式,推動以賽促教和以賽促學。根據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對選擇考研、考公務員、外企、國企、民企等不同意向的學生分流培養,構建實踐能力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建立可供選擇的課程包,組建以專業負責人為指導、以課程負責人為核心、以學業導師為主體的課程團隊,以導學案模式為入口,以在線課程建設為輔助,超導研究式、參與式、討論式教學方式,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以目標實現為導向,讓學生在自己興趣的牽引下研讀和學習。
經過改革模式的實施,通過對108家實習單位和用人單位的調查,用人單位對本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畢業生實踐能力的評價較高,意味著本專業學生的綜合培養質量得到社會好評。2010-2018年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綜合就業率在98%以上。考入重點或到國外高校的研究生、被國家行政機關錄取為公務員、進入航空集團公司的學生人數逐年提高。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在校生積極參加各種相關的學科競賽和全國人力資源管理技能大賽、參加“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和創業計劃大賽、申報大學生科技創新計劃項目等方面均取得優秀成績,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的效果充分顯現出來。
二、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改革
在第一課堂上,依托現代化的人力資源測評技術,根據學生的智商天賦、運動天賦、藝術天賦進行分類分組,結合學生學習軌跡和生活軌跡,學生根據自己的計算機、財會、法律、中文、心理學等興趣和知識基礎進行揚長避短,自主組建不同的學習團隊,利用360績效管理技術為每個學生找出最佳的成才方向。在必修課設計上,制訂最合適的學習路徑,根據學生的天賦設計不同的章節重點和難點,為不同學習團隊的學生提供個性化教育方案,為每個學習團隊制訂個性化的作業任務和預習計劃,全過程關注學生的生命體驗與成長。針對第一課堂的必修課的教師,強調聯合每個學生和家長為學生制訂一份很詳細的“發展報告”,建立不同學習團隊關于專業課程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學習情況等的學習檔案袋,根據學習團隊的興趣和自己理想目標給出針對小組發展的評價,持續性對學生進行判斷預測,結合學習情況給予決策建議。在第一課堂上,嘗試教研室承擔教務管理中心、教師管理中心、教室管理中心、教材管理中心的協同功能,教研室對專業課程效果的評價不是簡單地聽課,也不是單純地查找資料,而是通過師生彼此之間的交流學習或活動記錄,通過適時對話、即時交互的口頭評價等多種形式,查閱學生團隊的學習方案是否有適時調整行為或記錄,是否有用人單位、同行專家的指導或建議等情況來判斷第一課堂的教學效果。通過近幾年的總結和提煉,本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基本形成了以服務學生個性化成長為核心,結合終身化學習、碎片化時間、泛在化技術,突出人力資源管理技術與人文精神的融合,積淀下來了可推廣的專業教學模式。該模式實現書本知識向現實能力的轉化,使用計算機、法律、中文、社會保障、財務管理、心理學等多學科知識解決人力資源管理問題,更好地使課堂教學變得快樂、充滿趣味、富有生機。通過教學模式的固定化,積極吸引咨詢公司、獵頭公司、招聘網站公司、人力資源外包公司、勞務公司、軟件公司等企業,開設與課程密切相關的報告,讓學生分組進入企業參觀,在積極體驗中學習知識。無論學生繼續深造研究生還是畢業后直接就業,本校人力資源教研室強調每個學生都是終身校友,學校永遠是服務學生個性化成長的基地,隨時接受學生的問題咨詢和互動交流。綜上所述,在本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必修課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適應時空、內容、對象、技術的變遷,以多樣化、靈活、開放、精細、個性化、虛實結合等作為課堂變革的重要考量,優化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創新教學理念,使課堂學習變得快樂、充滿趣味、富有生機,讓學生在積極體驗中學習知識。
在第二課堂上,授課主體集合優質資源,邀請企事業單位、行政機構、社會團體等人力資源管理者進行跨學科指導。課堂不僅是獲取知識的空間,也是學生成長的場所,科技館、圖書館、企業現場、教室、操場等都可作為課堂所在地。因此,第二課堂就是挖掘外部有利的教育資源,讓學校與企事業單位、非政府組織、社區、家庭形成良性互動,通過學校與各個組織的互融互通帶來流動,提供更多的探究性學習空間、非正式學習空間、個性化學習空間、主動性學習空間以及交往空間,在人際關系的交住中掌握人力資源管理知識。在第二課堂上,注重提高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培育和引導知識的多樣性和時效性,激發學生內心的學習需要,鼓動跨年級、跨專業、跨院校合作學習,促使主動性學習,鍛煉人際交往、表達交流、團隊合作等多種能力。學生在實踐中學到的是更加鮮活的知識,直面解決現實問題,因真實多維的體驗而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從而能夠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特別是經歷了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我們通過線上教學和體驗學習的虛實結合,線上共享與線下交流的互聯互通,課堂教學與虛擬世界建立聯系,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隨時隨地自由地互聯互通,滿足不同知識體系構建的需求,構建開放多元的育人格局。
在第三課堂上,強調人力資源管理教育的知識升華,強調學習和交往的能力培養,讓學生隨時隨地選擇自己的學習時間、地點和學習進度,注重人格養成和審美能力培養,精準辨識與透徹感知專業領域的深度,生成更貼近生命的敘事和精細的體察,促進學生的課堂知識與社會知識有意義的聯接,并在不同的場景中自由溝通、自由流動、自由轉換,培養每一個學生生命的真善美。我們依托“人力資源實踐與創新研究所”建立了基于項目的深度學習中心、基于模擬勞動糾紛處理的生活體驗中心、基于運動體測的健康體能中心、基于心理沙盤的情緒行為中心、基于職業規劃的社會踐行中心、基于創客STEM的創新創業中心、基于傳統文化的國學啟蒙中心、基于商務禮儀的藝術審美中心,增加個性化、綜合性、實戰性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各個中心的學習內容和學習體驗,有知識學習,有人格養成、審美能力培養,還有社會實踐等感知與體驗。真正落實“教”和“育”的結合,回歸到“人”的原點,回歸教育的本質。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一方面遵照標準、同步、統一的班級授課制,同時嘗試照顧個性差異、滿足不同需求、結合學生興趣和成才目標的小組制;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的安排,打破固定的課時安排,跨越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比如人力資源管理與計算機科學聯合培養SaaS方向的學生,人力資源管理與中文專業聯合打造具有培訓師潛質的學生,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與財務管理專業聯合培養人力成本核算方面的學生,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和營銷管理聯合培養HRBP等,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職業生涯規劃目標來制訂個性化解決方案,設計多樣化的第二和第三課堂作為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支持體系。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形成了不同方向的標準化、個性化、定制化培養方案,專業教師在第二和第三課堂投入了越來越多的精力,充分體現了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人文關懷。
三、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三類課堂教學模式的認同感調查
針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學改革,進行了認同感調查。設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三類課堂的認同感綜合評價問題劃分為3個評價對象(三類課堂)的6個評價指標(培養目標認同、專業課程認同、教學方法認同、教師評價認同、內心情感認同、教研組織認同)構造為3行6列的原始數據矩陣表。上述6個評價指標的培養目標認同(您認同人力專業的培養目標?)、專業課程認同(您認同人力專業課程的設置?)、教學方法認同(您認同人力專業的教學方法倡議嗎?)、教師評價認同(您認同人力專業教師按照培養目標評價嗎?)、內心情感認同(您內心認同人力專業的改革嗎?)、教研組織認同(您認同人力教研室在創新嗎?)的題項根據專家意見確定。原始數據來源于專業課教師、部分行政管理人員、部分其他專業教師共36名按照Likert 5級量表打分取平均值所得。根據評價值編出每個指標各評價對象的秩,編秩的規則是:評價值越高相應指標越好的高優指標從小到大編秩,評價值越低相應指標越好的低優指標從大到小編秩,評價值相同的指標編平均秩。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課堂的認同感的6個評價指標都是高優指標,根據秩和比法的評價步驟,分別對要評價的各項指標進行編秩,結果見表1。
根據專家打分法,各指標權重不同,因此采用如下公式計算加權秩和比。
得到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評價指標RSR的分布,結果見表2。
“RSR是否符合正態分布”可以通過SPSS軟件進行檢驗,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課堂的認同感RSR值正態性檢驗:Kolmogorov-Smirnov Z=0.3745,漸近顯著性雙側檢驗P=0.8766,說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課堂的認同感RSR值近似呈正態分布。通過秩和比(RSR)值的大小,就可對評價對象進行綜合排序。認同感大小排序如下:內心情感認同>教研組織認同>培養目標認同>教學方法認同>專業課程認同>教師評價認同。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調查結果顯示,教師評價方面按照這個改革思路接受程度不大。教育觀念對課堂改革產生直接的影響,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才能推進和深化課堂改革。如果仍以教師講授為課堂教學方式,甚至照本宣科式的“滿堂灌”,加上教學內容陳舊,學生課堂參與度低,上課積極性不高,學習動力不足,必然導致學生自主學習、獨立學習的時空狹小,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不足,與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批判思維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培養目標背道而馳。根據評價結果,專業課堂的改革必須培養愿改革、能改革、能改好的課改教師隊伍,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口號或號召上,要從頂層設計和政策扶持上鼓勵有人帶頭去做。
無論第一課堂還是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教師需要帶領學生探索未知領域,在科研的基礎上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教會學生學會創造,以人格魅力打動學生,以綜合能力評價為核心,以自主、探究、交流、參與為主要特征,以創新為導向培養創新創業人才,以信息技術為先導并致力于培養學生具有數字化學習思考能力。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的主旨應當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使同學們心情舒暢,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濃厚,思維敏銳,注意力集中,積極思考和發言。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勞。”即使是最勤奮的學生,“不動感情”的課堂氛圍可能使得學生喪失理解因果聯系的能力。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經過了20年的發展,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及教育質量評價機制拖累了培養創新型高級專門人才的步伐,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增加“討論式”的第一課堂、“研究式”的第二課堂、“問題式”的第三課堂,加強理論、實踐與生活的融合,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教育的核心需要轉變為學習方法的掌握、發現問題的敏銳、思考問題的深度、解決問題的技能。在這一轉變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感情的“過濾”和“催化”。通過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設置實際的場景,將學生對教師的親近感轉化為自身目標的追求,將學生的仰慕感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覺悟心;通過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完美結合,學生從實際出發,在經驗和活動中獲得知識和增進技能,獨立搜集、獲取和處理信息,獨立制訂、實施、評估學習計劃,通過理性的分析,激活原有經驗,生成新的理解、新的假設;將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仿真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融入到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將應知應會的人力資源管理書本知識和課堂知識轉化為職業技能,并讓學生在進入職業前就能“動手”實踐,以此定能將學生塑造為未來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黃瑞宇.新探索:大學生第二課堂自主學習模式[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8.
[2][美]安德斯·艾利克森.學習2.0:刻意練習[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20.
[3]穆蘭.自主學習與學習策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4]儲朝暉.教會學生自主學習[J].教育與教學研究,2020(5):18-20.
[5]何迪.學生自主學習有效突破中的時間規劃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5):11-13.
[6]張曉利.人才創新培養模式下第二課堂教學改革[J].課程教育研究,2018(12):26-28.
[7]李奕欣.基于“第二課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J].大連干部學刊,2020(7):13-15.
[8]陳思源.大學數學第二課堂教學指導思想與教學手段探析[J].河南教育,2017(8):18-20.
基金項目:2021年度河南省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人力資源管理一流專業建設與實踐”(教高函(2021)110號,序號89)
作者簡介:孫兆剛(1976-),男,漢族,河南南樂人,博士,教授,專業負責人,研究方向為科技創新與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