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新 呂薇 高燕 楊立平

摘要:鄉村文化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和精神定力,是鄉村振興的一項鑄魂工程。鄉村文化振興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產業文化、人才文化、生態文化、組織文化密不可分,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統籌規劃、科學推進。從優化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打造鄉村文化產業品牌、培育鄉村文化振興多元主體、建設宜居宜業生態文化、激發鄉村“組織動能”五個方面精準發力,構建“五位一體”鄉村文化振興對策。
關鍵詞:“五位一體”;激活;鄉村文化振興;對策
具有幾千年悠久歷史的農耕文明所滋養出的鄉土文化,是新時代實現鄉村振興的“精氣神”,它滲透鄉村振興的全過程、各領域,是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的內在動力和精神定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要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文明新氣象?!盵1]基于此,本文所定義的鄉村文化振興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挖掘、傳承和弘揚具有時代價值和生命力的優秀傳統鄉村文化;二是將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流先進文化融入鄉土,通過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融合的方式,引領和深化鄉村文化振興。
一、優化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重構振興精神引擎
(一)構建一主多元的文化服務主體
“文化供給主體是提供文化產品(服務)的人或者機構?!盵2]目前,政府部門是鄉村文化供給的主要負責機構,隨著村民生活領域的擴張,精神文化需求也逐漸超越了狹隘的私人性和地域性,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倒逼文化供給主體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所以政府部門要改變“大包大攬”一肩挑的文化供給方式,要積極構建政府主導,社會、企業、民眾等多元主體參與的鄉村文化有效供給格局,實現從“送文化”到“種文化”、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二)輸送多層次的文化服務內容
鄉村文化服務的目的是為了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文化本無高低貴賤和優劣之分,但受鄉村民眾知識儲備和文化素養良莠不齊的影響,文化服務內容也必然要呈現出多層次、多樣化的特點。所以,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既需要能夠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政治性主流高層次文化,也需要具有地域性、民間性、草根性特點的大眾文化、通俗文化和鄉土文化。
(三)運用豐富多樣的文化服務方式
第一,精準式。要以群眾的文化需求為導向,推廣“點單式”文化服務,可以通過深入鄉村調研獲取群眾的文化訴求或積極探索群眾“自主申報式”的文化服務供給方式。
第二,幫扶式。幫扶式文化供給主要是通過立足于困難群眾的實際需求,開展“送溫暖”“送孝心”“送文化”“送政策”等活動,并以趣味性、互動性、體驗性方式和“講+演+問”“宣講+實踐”等模式呈現,從而贏得群眾的信任和喜歡。
第三,“互聯網+”模式。在鄉村文化振興中要積極探索“互聯網+”文化服務的方式,可以嘗試開發鄉村公共文化大數據平臺,實現對文化民意的實時測報,也可以通過創辦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體現先進文化的村民身邊典型的人和事,并利用推送人的名人效應,擴大受眾面。
第四,可接受式。為了保證高層次文化在鄉村能夠“入耳入腦入心”,宣講者的選擇、宣講語言的風格、宣講方式的運用至關重要,除了聘請專家講解大政方針以外,還可以邀請鄉鎮(村)范圍內的政策理論能手、“五老人員”(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勞模)、村民身邊的道德模范、鄉賢、新型職業農民等,所挑選出的宣講者一定能用家鄉話,通過對身邊人、事、物深入淺出的分析,實現理論宣講“接地氣、貼民心”的效果。
(四)穩定文化供給的資金投入
專項資金的匱乏制約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推進,為了破解這一難題,一是可以設立省、市、縣、鄉、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專項資金,在這些專項資金當中既包括鄉(鎮)村一切公共文化服務活動的運維經費,也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和文體設備購置費用;二是拓寬鄉村文化供給經費的來源,比如可以通過鄉村自籌、單位幫扶、社會募捐等方式吸納民間資本,還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激勵性政策,例如,以獎代補、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等,發揮社會各界力量,補足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資金不足的“造血”功能;三是加強對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專項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和審計,保證??顚S谩⒙涞綄嵦?。
二、挖掘鄉土文化特質,淬煉鄉村文化產業IP品牌
(一)厚植鄉村文化原真理念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不僅僅是一種呼吁更是一種鄉土情結,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黃波副教授認為“鄉愁作為一個最大的吸引物,將城里的人吸引到農村,將農村里的人留在了農村?!盵3]目前,很多鄉村文化旅游景區開展的“戶外大鍋灶”、農家樂體驗一日游或傳統民宿體驗精品游,就是巧用“鄉愁”心理。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這說明我們關注的不只是經濟發展和農業進步,而是要同時守護好中華文明傳承物質載體的精神故土[4]。在“精神故土”日益式微的今天,鄉村文化振興需要呵護彌足珍貴的“鄉愁”記憶,保持原真文化的特質。
(二)培育鄉村文化產業新業態
第一,深入挖掘鄉村民俗文化。每個地方都或多或少蘊涵著不同的民俗文化,例如,節慶、建筑、飲食、農耕用具等。傳承和保護民俗文化的方式也是多樣的,除了當下舉辦的民俗類節慶活動、文化論壇、文化旅游等,還可以通過打造智慧園、親子園、體驗館、動漫形象等方式,形成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IP品牌。
第二,注重產業融合形成聚集效應。要想鄉村文化產業走深、走遠,就必須與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形成相互滲透、相互關聯的聚集效應,比如與傳統農業融合,發展休閑農場、鄉村營地、農業莊園等;與鄉村自然風貌融合,發展生態體驗、生態康養、生態旅游等;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草柳編、泥塑、工藝品加工制作等。鄉村文化作為一種元素,可以植入鄉村各個產業當中,各地都要用好文化這一特點,發揮產業融合的集聚效應。940CF489-DA61-40BA-9F13-C9377EFFA258
第三,發展數字鄉村文化產業?!皵底治幕a業以數字創意為核心資源和競爭力,不僅僅將內容以數字化的形式呈現,而是要通過創意和演繹,對鄉村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盵5]隨著智慧農業和數字鄉村建設的不斷推進,物聯網、大數據、區域鏈、5G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如雨后春筍般在鄉村建設中流行起來。深圳的甘坑客家小鎮依托當地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涼帽,設計出了許多經典形象,并借助信息化技術制作了動畫、電影等衍生數字文化創意產品,形成了本土特色文化氣息濃厚的原創IP“小涼帽”品牌。數字文化越來越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新動能,所以,各地在鄉村文化振興中要因勢而為、因勢而做。
(三)創新文化產業經營模式
一是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通過此模式實現戶帶村、村成面、面成基地,這種模式能夠化解鄉鎮碎片化、分散化的資源困境,以集體資源共同利用、生質增效的方式,激活鄉村文化產業活力。
二是PPP運作模式。即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的合作,在這種模式中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私營部門依托自身人力、資金、創意優勢,對項目進行開發經營管理運作,此模式能夠有效緩解政府部門資金壓力大、創意不夠的困境。
三是共享農莊模式。“共享農莊就是在不改變土地所有權的前提下,利用閑置農宅院落、閑置土地及‘四荒地,對農莊產品和農莊整體進行設計規劃,進行個性化改造,形成一房一院一地,并根據需求改造為市民田園生活、度假養生、文化創意產業等多種模式,并通過互聯網與城市租賃住房需求對接,形成政府、集體經濟組織、農戶以及城市消費者‘四贏'局面。”[6]這種政府+企業+農村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實現了股權和收益共享,南方多地特色小鎮的打造均使用此模式。
三、培育多元鄉村文化振興主體,補齊人才短板
(一)培養鄉土人才
土生土長的鄉村人是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鄉村中青年人才之所以流失嚴重,主要原因是鄉村無法滿足他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與向往,但是高成本的城市生活也讓他們難以完全融入,所以“城市容不下肉身,農村放不下靈魂”成為了外出務工青年的真實寫照。為了打造“回得去的鄉村”,首先,鄉村周邊要有吸納勞動力的企業,所以要積極扶持鄉鎮周邊現有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其次,要豐富鄉村閑暇時的精神文化生活,滿足年輕人多元化的文化訴求。再次,要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組織策劃面向基層、面向百姓的專業技能人才培訓活動,也可通過與大中專院校合作,創辦農民夜?;蜞l村文化教育學校,從高校中選聘“三農”方面的專家定期給村民授課,培養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鄉村“土專家”、“田秀才”、種植養殖能手、農民企業家等。最后,要健全激勵機制,通過搭建創新創業平臺,舉辦根據鄉土特色發展的創業項目比賽,為獲獎者提供就業指導和幫助;全面推開輕學歷重實踐能力的職業農民職稱制度,對有職稱的農民從政策、資金、技術、項目上給與扶持,激發鄉土人才的干事創業激情。
(二)培育非遺傳承人
首先,要深入挖掘和培養鄉村本土非遺傳承人,有些非遺文化的技能如剪紙、泥塑、戲曲等賴于家族或鄉村傳承,已經以文化符號的方式內化于家庭成員或本土村民的身體之內,對于他們的挖掘和培養更易于傳承工作的開展。其次,要以“形”為載體,通過建立傳承基地、非遺劇場、開辦工作室、設計創意作品等方式,將靜態的文化瑰寶宣傳出去,利用社會效應吸引愛好者進行傳承。再次,要給予政策的傾斜和支持,對有突出貢獻的代表性傳承人,除頒發證書、授予相應榮譽稱號以外,應給予適當的政府津貼和物質獎勵,同時要加大對傳承人培育項目的資金扶持力度,盡量以有償性的方式鼓勵參與。最后,要發揮學校文化育人的作用,各地大中專院校,可以通過開設相關課程、組建社團、創辦技能工作室、舉辦文藝活動等方式,擴大非遺文化的受眾面和普及率。
(三)引進專業技能人才
首先,要健全鄉村文化振興的專干隊伍,要在每年政府工作人員的招聘中,設置文化類相關專業,為基層文化建設工作注入新鮮血液。其次,要規范化管理鄉鎮專兼文化人才隊伍,對有編無人的文化站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補足專技力量;對“被混崗”兼任的文化站,要秉著專職專任的原則規范調整,確保文化振興工作有效開展;對任務重、人員短缺的文化站,可采取向社會購買服務的方式,臨聘文化專員。最后,要完善鄉村文化振興人才隊伍的保障機制,對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做實鄉村文化事業方面有突出貢獻的人員,要適當的在薪酬待遇、晉升途徑、住房、醫療、子女教育、配偶安置等方面給予政策性的傾斜與支持,用政策福利留住人、吸引人。
(四)匯聚鄉賢人才
“在傳統中國鄉村,鄉賢主要由取得功名但沒有致仕的讀書人、告老還鄉的官員、宗族長老以及德高望重的其他鄉村賢達人士組成?!盵7]新時代的鄉賢一般指“在鄉村出生或長期生活,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過一定貢獻,或者長期在外工作生活,離退休了并有意愿想返鄉發揮余熱的人才?!盵8]當下鄉村文化文化振興仍然要充分發揮鄉賢“魅力權威”的作用。首先,要建立鄉賢村史館,傳承鄉賢文化,利用鄉愁情結吸引人才。其次,要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和宜業宜居的人居環境,保證鄉賢人才能夠留得住、留得下。再次,通過搭建鄉賢信息庫,組建鄉賢理事會、參事會、議事會等組織,充分發揮新鄉賢在鄉村文化振興中建言獻策、籌集資金、引進項目的作用。最后,要健全鄉村文化振興人才回歸制度,靈活運用激勵性政策,例如,減免稅費、財政補貼、流轉資源等,吸引人才返鄉創業。
四、刷新鄉村“新”視界,打造宜居宜業的生態文化
(一)重塑生態文化理念
生態文化是打造美麗鄉村的價值開關,是引領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的理論指南。在當下鄉村文化振興中,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化觀,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化理念貫穿鄉村文化振興的全過程,要努力將鄉村原真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拒絕改變農業用地性質的大修大建、拒絕破壞鄉村生態環境的商業運作、拒絕破壞生活環境的人為污染行徑、拒絕大量施肥用藥損壞土質破壞農產品發展的綠色品質定位,要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不僅是愿景更是映入眼簾的場景。所以要全方位、立體化、多維度的宣傳生態文化理念,喚醒工作人員和鄉村民眾的生態環保意識,維系好人與自然之間形成的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940CF489-DA61-40BA-9F13-C9377EFFA258
(二)突出問題集中整治
自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開展以來,全國各地鄉村生態環境、人居環境得到了大力改善,但當前仍然有部分地區存在垃圾難清理、亂扔垃圾、美麗庭院打造活動參與積極性不高、“旱廁尚未真正革命”等問題。所以,鄉村生態文化理念的重塑不是只停留在繪文化墻、清理路面、修建公廁層面,而是要采取一系列“內服+外用”的診療手段進行整治。首先,要創新生活垃圾處理的方式和手段,可以引進生活垃圾焚燒發電PPP項目,可以推行“定時投放,定點收集”的生活垃圾上門收運模式,可以利用優撫政策發動貧困戶組建義務清潔隊,也可以通過發放倡議書宣傳垃圾分類政策法規,分享各類垃圾變廢為寶的小妙招。其次,多種方法激活民眾參與美麗庭院打造活動的熱情,比如利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微視頻、廣場舞等方式宣傳,還可以使用當下流行的“美麗庭院”擂臺賽、幸福積分促成效活動。最后,為了讓“廁所革命”真正落到實處,除了加大文化宣傳以外,還必須幫助村民解決糞池清理頻繁、費用高的問題。
(三)精準施策制度保障
首先,要完善鄉村環??己藱C制,提高考核中三大堆、垃圾死角治理的單向賦分,將打造“美麗庭院”納入文明鄉村考核項目中,形成文明鄉村、美麗鄉村的動態考核管理機制。其次,要設置村民自治+網格化管理制度,根據全村住戶劃分街道,每個街道由一名村民代表或黨員負責,制定街長負責制方案,管理鄉村日常生態環境治理和生態文化宣傳工作,并對村民行動實行積分制管理,每月還可根據不同分值兌換相應獎品。最后,要健全基層環境保護和監管制度,利用大數據平臺及時掌握鄉村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和環境變化的動態數據,并及時做出應對方案。
五、激發鄉村“組織動能”,保證鄉村文化振興有效運轉
(一)激勵機制
要創新激勵機制,對于在鄉村文化振興工作中有突出貢獻的鄉鎮機關、基層干部和村干部,除了給予公開表彰、授予榮譽證書和榮譽稱號等名譽上的獎勵以外,還可以給予發放績效獎金提高薪酬待遇,優先提拔重用、優先選派外出培訓學習和掛職鍛煉等福利。只有健全激勵機制,運用多樣化的激勵手段,才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基層干部隊伍進行鄉村文化振興的活力。
(二)互動機制
為了給鄉村兩級“減負、松綁”,減少不必要的檢查和觀摩,各負責部門要針對工作內容的重復部分積極進行溝通協調,統一工作標準和要求,以農業農村局為牽頭單位打造“1+X”的行政工作體系。為了保證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的精準性,可以從鄉鎮級行政單位開始,建立組織結構完善、成員配置合理、職能劃分明確、監督運行機制完備且具有上傳下達功能,集政策、科技、人才、資金咨詢等為一體的去行政化的鄉村文化振興服務中心,依托此服務中心讓“五個振興”互促循環模式能夠真正運轉起來,發揮實效。
(三)聯動機制
為了改變基層干部隊伍重經濟輕文化的政績觀,必須將各個鄉鎮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的實際推進情況與相關責任人的政績考核聯系起來。首先,要通過完善考核體系,制定鄉村文化振興的專項考核指標,并將其視為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量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次,要推進領導干部量化積分管理制度化,對基層領導干部鄉村文化振興工作開展情況實行積分管理,每一季度都要將積分情況張榜公示,最終積分與鄉鎮和鄉村年底考核相掛鉤。最后,可以對村莊發展情況進行好中差分類,制定一村一策的發展規劃,抽調基層經驗的豐富的黨員干部脫產進駐后進村,找準病原,對癥下藥。
鄉村文化振興任重道遠,絕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這既需要統籌規劃、靶向發力,也需要精準施策、科學推進。所以,要著力于優化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打造鄉村文化產業品牌、培育鄉村文化振興多元主體、建設宜居宜業的生態文化、激發鄉村“組織動能”,共同發力建構“五位一體”的鄉村文化振興對策。
參考文獻:
[1]張晟源.把鄉村振興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抓手[J].創造,2018(11):24-26.
[2]徐勇.鄉村文化振興與文化供給側改革[J].東南學術,2018(05):132- 137.
[3]鄉賢、鄉土、鄉愁:探尋鄉村振興的文化力量[J].鄉村科技,2017(36):12-14.
[4]王立勝,劉岳.新時代鄉村工作的總綱目總遵循[EB/OL].(2018-03-
09)[2021-06-15].http://www.cssn.cn/jjx/xk/jjx_yyjjx/jjx_nyyfzjjx/201803/t20180309_3871652.shtml.
[5]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文化部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EB/OL].(2017-04-11)[2021-05-13].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23029l.htm.
⑹李倩薇,“共享農莊”激活“空心村”[EB/OL].(2019-10-19)[2021-06- 0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7810513624198049&wfr=spider&for=pc.
[7]楊盼盼新鄉賢參與鄉村文化振興路徑研究[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20,37(01):42-46.
[8]茆順苗.鄉村人才振興路徑探析[J].現代化農業,2020(06):50-52.940CF489-DA61-40BA-9F13-C9377EFFA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