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啊虹
摘要:小學低段是朗讀教學的起始階段,改變農村學生不良的朗讀面貌,培養農村低段的學生的朗讀能力,要從夯實低段的課堂朗讀教學做起。“確立朗讀目標,找準朗讀難點;尊重學生體驗,提煉朗讀方法;豐富朗讀形式,激發朗讀興趣”是夯實低段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提升農村學生朗讀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課堂朗讀教學;農村低段學生;朗讀能力
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小學低段是朗讀教學的起始階段,低段統編教科書非常重視朗讀教學,其中課后練習題要求朗讀的課文篇數達106篇,占比達87.4%。朗讀在低段閱讀教學的重要程度顯而易見,培養好低段孩子的朗讀能力是小學低段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就筆者觀察到的農村低段語文朗讀教學現狀來看,語文教師對朗讀教學還不夠重視,農村低段的大部分孩子朗讀的語音面貌差,存在朗讀準確率低、流利程度差,字化、詞化、停頓不當等嚴重問題。農村低段學生朗讀能力的缺漏嚴重拖了語文學科學習的后腿,提升農村低段學生的朗讀能力意義重大。那么,如何提升農村低段學生的朗讀能力呢?語文課堂是提升農村低段學生朗讀的主要陣地。語文老師要重視課堂朗讀教學,立足年段朗讀教學目標,夯實課堂朗讀教學。
一、確立朗讀目標,找準朗讀訓練要素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學段目標與內容方面明確指出第一學段(1~2年級)在閱讀方面的目標要求是: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默讀。顯然,培養學生學會正確、流利、有感情地進行朗讀是低段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教師在了解低段總的朗讀目標的基礎上,還要對所教內容的每一單元、每一課,都要進行仔細研讀,找準所要突破的朗讀難點。如何找準朗讀難點?低年級的教材沒有單元篇章頁,閱讀教學單元的語文要素隱藏在課后練習和語文園地里。首先,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后練習題、文中泡泡語、鏈接語等課文編排中找尋相應的提示或線索,用以定位文本內容,找準朗讀訓練要素。
統編教科書對于低段朗讀的編排目標清晰,梯度合理,不同于以往教材那樣僅僅只是提出“朗讀課文”這一籠統要求,它是依據具體的文本而提出不同的朗讀要求,對朗讀能力的要求進行了細化。筆者仔細梳理教材,得出小學一年級需要掌握的朗讀能力主要有:借助拼音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好“一”和“不”的變調;讀好輕聲詞;讀好句子之間的停頓;讀好長句子,體會疑問句、感嘆句、祈使句所表達的不同語氣。小學二年級上學期需要掌握的朗讀能力在一年級的基礎上多了讀好對話,嘗試分角色朗讀。到了二年級下學期又提出了試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課文,注意對話的語氣的新要求。
二、尊重學生體驗,提煉朗讀方法
(一)層層剝“蔥”,讀好長句子
對于低段學生來說,長句子是朗讀難點。指導學生讀好長句子,如同指導學生剝洋蔥,講究層次性。首先,掃清生字、新詞等字詞障礙;其次,提醒學生關注標點符號,引導學生朗讀時根據標點符號適時停頓,還要適時調整好氣息。比如,在《端午粽》一課的朗讀教學中,第2自然段中包含著長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外婆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剝開粽葉,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學生初接觸這幾個長句子很難把它們讀通順、讀流利。教學中我這樣進行了朗讀指導:首先讓學生自讀第2自然段,然后指名說怎樣才能把這個段落讀好,指導學生去試著讀一讀,如果學生讀成功了,那就不用著力處理;如果學生讀得不成功,就適時進行“添火加水”,進行好的引導。比如,指名學生初讀第2自然段后,師:“粽子是什么材料包的?你能再讀讀嗎?”學生試讀后,師問:“箬竹葉顏色是青青的,里面裹著的糯米是白白的,你能再讀讀嗎?”學生讀后,師問:“抓住顏色,我們就可以把句子讀好了,中間還有什么?”“還有紅紅的棗——”師:“你能讀出來嗎?”學生讀后,教師再小結:“你只要把什么樣的什么讀好了,粽子的樣子、顏色就讀出來了,試著再讀讀吧!”這樣朗讀方法自然而然地順勢總結而出,接下來就可以指名試讀,教師再擇機指導。“白白的糯米里有紅紅的棗,我們抓住顏色詞就看出了粽子的樣子,那么粽子吃起來怎樣?”如此一問,先讓學生說出粽子的清香、滋味,再指導學生試著讀出來就好。
如上所述,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就是這樣領著學生、商量著辦法,一步步慢慢將課文讀好的。如果學生讀好了短語,但長句子還是讀不好,教師此時就要扮演好“添火加水”的角色:“放慢速度、別斷開,連起來試一試。”這樣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感悟怎樣才能把課文讀好,并及時提煉、總結學生的發現,遵循著引導發現,學生試讀—讀后總結—指導練讀—全班練讀—建立語感的朗讀訓練方法,引導學生邊讀邊體驗,找尋并逐步把握朗讀規律。朗讀得法,放手訓練,如此方可在循序漸進中教會學生一步步把句子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
(二)緊扣關鍵詞特點,讀好句段語氣
解決了把長句子讀通、讀順的問題后,那么遇到重點段落該如何逐步引領學生體驗著讀出句段的語氣呢?抓住句段中的關鍵詞引領學生體會其意后,一步步試讀體驗,感受語氣是一個不錯的朗讀方法。例如,《日月潭》第3自然段:“清晨,湖面上飄著薄薄的霧。天邊的晨星和山上的點點燈光,隱隱約約地倒映在湖水中。”該段的朗讀指導也可在充分尊重學生自主體驗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抓住段落中幾個關鍵詞語的特點,體會其意,再順勢指導其該如何讀好。比如,教師可先指導學生理解、體會“隱隱約約”的意思,指導試讀,學生如果讀得好,就問學生為什么這樣讀;如果讀得不夠好,可追問:“天上有薄薄的霧時的景色會怎樣?”引導學生去充分感知,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在朗讀時語氣可以讀得輕一些,讀出其清晨景色之美。然后通過個別讀、師示范讀、指生二次讀、齊讀等方式讓學生讀好、讀出情感。
考慮到朗讀是一種個性化很強的個人體驗,適當放手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認識、體會練讀,再給予時間讓學生去展示,讓學生自己說說自己為何如此讀。學生讀得好則指導進一步練讀,讀得不好再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指導。如此更加尊重學生朗讀的個性化體驗,學生在課堂獲得的不僅僅有讀的方法,可能還會多一份自信,多一份對自我認同的強烈感知。
(三)細品角色特征,讀好人物對話
深入角色,感知體驗,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有人物角色的,不妨用“此時你就是……”使學生身臨其境,而非“假如你是……”使之游離于角色之外。例如,《小蝌蚪找媽媽》一文分角色朗讀的指導中,在讀鯉魚阿姨、烏龜說的話時,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教師走到學生身邊“,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后腿。他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問:……”指名學生試讀小蝌蚪的話,如果學生讀出了“禮貌”的語氣,則問他為何這樣讀;如果學生沒有讀出相應的語氣,則進一步進行引導。同樣,指導“鯉魚媽媽”的答語時,走到學生身邊,指一名學生說:“此時你就是正在教孩子學捕魚的鯉魚媽媽,你會說什么呢?”如此,創設“現場”,讓學生切身體驗后去試讀,讀得好的話則擴展經驗,引導總結;讀得不好,則加強引導:“鯉魚媽媽見了小蝌蚪會以怎樣的語氣來說話?”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讀出鯉魚媽媽和藹可親的語氣。
三、豐富朗讀形式,激發朗讀興趣
朗讀是需要長期堅持才能出成果的,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需要長期有效的練習。興趣驅動下朗讀訓練方能更持久,更有效。形式多樣的朗讀活動,能激發低年級學生的朗讀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朗讀訓練,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朗讀教學中還要注意根據不同的文本特點,組織豐富多彩的朗讀形式,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從而提高練習的效率,落實朗讀訓練。
以下是低年段朗讀教學中常用的朗讀訓練方式。童話故事類課文可以依據不同的人物形象,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或者表演讀,學生最為積極踴躍。詩歌類可以是創設文本情境的配樂朗讀,最能激發學生的感情,培養美感。識字兒歌,節奏鮮明,帶有韻腳,一邊拍手打節奏一邊讀,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教學生讀出韻律感。此外解放全身的邊做動作邊讀,檢查課堂效率的開火車讀還有促進情感升華的齊讀也是經常開展且受低段學生喜歡的朗讀訓練方式。
曹文軒說“朗讀是讓孩子喜歡閱讀的最好方法。”語文老師如能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從低段開始扎扎實實開展朗讀教學,把好課堂朗讀教學的主陣地,定能改變農村學生不良的朗讀面貌,讓農村的學生愛上閱讀,愛上語文。
參考文獻:
[1]陳玲芝.小學低段語文趣味性朗讀教學的有效性探究[J].新課程,2022(5):42-43.
[2]梁浩娟.大聲讀出來——淺析農村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2022(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