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霞 夏雪梅 高飛 周波
摘要:中華傳統文化博大而精深,是任何中國人都需要為之心系、為之傳承的。對于小學生來說,愛國意識可能尚未覺醒,對傳統文化的認識還不夠深刻,身為小學語文教師,應合理且恰當地運用課堂教學手段,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目標,使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耳濡目染,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下茁壯成長。本文以小學生作為主要對象,探究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采用的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弘揚傳統文化
引言:
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漢字、書畫、思想,這些都是前人留下來的文化瑰寶,尊重、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是每個中國公民的使命。語文作為一門與文字打交道的學科,更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體現傳統文化的魅力,語文教師應當讓青少年了解、認識傳統文化,從而培養其深厚的愛國情懷。小學是一個啟蒙階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產生濃烈的愛國之情,因此,需要語文教師合理且合適地利用資源,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
一、課堂內由課文引出中華傳統文化
在歷史的滾滾長河中,有許多數不盡的文化瑰寶,這些寶藏不僅可以在過去熠熠生輝,同樣也可以在新時代融入到日常生活,讓抽象的傳統文化具體化,化作語文課堂上的一縷清風,撫動每一位青少年的純真心靈。在小學課堂教學中,語文作為一門與語言、文字和思想情感有關的學科,在課堂上可以通過知識的講解、教師的引導來深化小學生的思想認識,以形成正確的三觀為目標,作為語文教師,更應當肩擔重任,起到教書育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偉大作用。面對一群對當今世界現狀仍然很懵懂、但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孩童,語文教師應合理運用課堂教學,由課文的簡單字眼發掘出深刻的內涵,由表及里,以課文為傳播媒介,向學生介紹與中華傳統文化有關的人物、節日、情感或故事,在介紹的基礎上深化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情感。
以人教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一課時中的《楊氏之子》一文為例,教師可以帶學生了解、認識文言文,以姓氏為主要切入點,揭示課題,吸引學生興趣,同時讓學生對豐富多彩的百家姓有一定的了解。通過分析課文,讓學生感受到對語言的靈活運用,進而引起學生對語言的興趣,對文言文乃至中華傳統文化的喜愛。
二、以節假日為載體弘揚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節日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流傳至今,融入到每個人的生活中,時鐘上、日歷上走過的每一步都是歷史的痕跡,牢記傳統節日的時間、并熟知對應的節日內容是中國的優良傳統。傳統節日多姿多彩,有“爆竹聲中一歲除”、迎新除舊的喜慶春節,有張燈結彩的歡樂元宵節,有“清明時節雨紛紛”、祭祖思遠的清明節,也有點燈守歲的除夕節等等。用語文課堂來承載中國傳統節日,既能與小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貼近,又能發揮弘揚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效果,語文教師應當利用好這一策略,澆灌、傳播深刻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追溯傳統節日根源,講述傳統節日故事和傳統節日習俗,讓中華傳統文化走進每一位學生的心里,達到傳承、弘揚的目標,讓學生擁有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并能積極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例如,人教部編版一年級下冊第一課時的《端午粽》教學中,利用學生熟知的端午節和粽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而引出中華傳統文化的璀璨歷史淵源。首先,可以講述端午節的由來,介紹端午節的相關習俗,再通過端午節這個話題延伸到其他傳統節日,讓學生們了解到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通過朗讀指導,引領學生更深刻地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學生的愛國思想。
三、設計與傳統文化有關的語文作業
在課堂內,語文教師可以根據情況,適當地引導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思考,同樣地,在課堂外,可以設計相關方面的作業,在作業中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核,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熱愛。作業的設計應該合理,并且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習慣,在此基礎上再將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思想融入到作業中,考驗學生學習水平的同時也培育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思想。在作業中激發學生的思想情感,讓學生由課堂內走向實踐,使學生親身經歷,更有說服力地用實踐證明這一策略的優良。
以出自人教部編版,屬于四年級下冊中第二課時的《記金華的雙龍洞》為例,作者描寫游雙龍洞的所見所聞,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朗讀課文,然后自主學習課文,感受作者對雙龍洞的情感,最后再通過課文講解,讓學生對祖國山河產生更為濃厚的熱愛之情。作業設計可以融合中華傳統文化,要求學生寫出濟南三大名勝,并利用與本文作者相同的敘述手法寫一篇關于自己最喜愛的一處祖國風景的作文。這樣的作業設計可以在作文中抒發學生對祖國青山綠水的敬愛,進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
四、開展傳統文化知識競答活動
于課堂之外開展相關活動,也是一種弘揚傳統文化的方式。例如舉辦傳統文化知識競答,利用知識卡片的方式進行你問我答,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其中,不僅能達到放松、釋放學習壓力的效果,也能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到傳統文化知識。學生親身實踐參與競答活動,對中華傳統文化也能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如果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回答不出對應的提問,教師應鼓勵學生,促使學生能夠學會自主思考,形成課后學習的能力。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這些策略是基于小學生的語文教學過程所提出的,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主要重視的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教師需要擁有比較高的教學水平和語文素質,能夠在教學過程中起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引領作用。教師可以通過上述策略對自己的教學計劃進行補充完善,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實踐,實現策略的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田呈發.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策略[J].新作文:教研,2020(7):1.
[2]張房玉.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策略[J].課外語文:下,2016(11):1.B1126D77-7D8C-487F-99AF-1D23B9242B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