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張洪雷,高建,李樹波
盤錦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盤錦,124000
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這個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要堅持立德樹人,全方位育人。2018年9月教育部印發《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進一步要求在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過程中強化課程思政。2019年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明確了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總體要求。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十九屆五中全會也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將思政教育引入專業課的教學中,真正實現“教書育人”,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以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排頭兵,專業課課堂教學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形成“大思政”教育格局是大勢所趨[1]。為響應國家號召、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我院也在加快推進各方面工作的落實,加快取得教育實效。本文以《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為例,剖析課程思政建設思路,凝練其中探索的經驗,研討分析進一步推進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的策略建議。
《計算機網絡技術》是高職院校信息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也是計算機網絡方向的一門入門課程,對學生的專業方向引領、興趣培養以及后續課程的學習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學效果直接影響著網絡人才的培養質量。
課程在已有的混合式項目教學改革上,優化了原課程教學方案,修訂了課程標準,在教學目標中豐富了育人內容[2],將知識技能傳授與激發愛國情感、社會責任感、弘揚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積極探索的治學態度、認真細致的工作作風、客觀辯證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定集知識、能力和素質“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其中素質目標主要圍繞以下目標展開。
(1)培養學生具有以職業崗位規范、職業技能標準執行工作業務的良好職業素養。根據網絡項目各工作崗位職能需求,訓練學生在工作流程中的各項操作規范,如規劃、管理、布線、配置、排錯等,提高學生的工程規范能力。
(2)培養學生樹立以創新驅動發展、技能成就未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培養學生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協作共進的團隊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吃苦耐勞的勞動精神以及愛崗敬業的責任擔當。
(3)讓學生樹立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使命、為祖國繁榮振興為己任的民族精神。在授課過程中,融入中國科技前沿企業的企業精神以及技術創新,培養學生自力更生、自強自立的拼搏精神以及奮發圖強、科技強國的愛國情懷;深挖與課程相關的思政元素,融入課程內容,提升學生專業能力和道德品格修養,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綜合考慮教育部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以及IT行業、產業發展趨勢和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最新職業標準,并依據網絡管理員崗位典型工作流程所需知識與技能,結合網絡系統建設與運維1+X證書、網絡系統管理技能大賽等需求,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重構,共設計了認識網絡、組建網絡、使用網絡、管理網絡等4個教學項目。本文將以項目2組建辦公網絡系統為例,來闡述整合教學內容、挖掘思政元素的方法與途徑。
依據組建網絡工作流程,共設計了需求分析、規劃設計、工程實施、測試驗收等4個工作任務,并結合教學內容,明確思政建設方向[3]。一為深挖基于課程內容本體的思政元素,即本課程所屬的網絡管理人員所必須具備的職業素養,包括工匠精神、職業道德、職業規范等;二為深挖蘊含于課程內容之中的深層次價值元素,包括愛國主義、創新意識、責任擔當、科技強國等。具體教學內容以及主要對應的思政素材如下所述。
任務1 需求分析。
挖掘的思政素材主要有:①注重與客戶溝通能力的培養,要站在客戶的立場考慮先進性同時兼顧建設成本,以設計最合適建設方案為目標,培養學生全心服務客戶的職業精神;②引導學生選擇國產安全可操控的網絡產品,提高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
任務2 規劃設計。
在任務2中共設計2個子任務,即IP地址基礎和IP地址規劃設計,并在兩個子任務中根據教學內容挖掘了思政元素,主要有:①IPv4地址體系是美國主導的,我國地址分得非常少,我國積極參與主導下一代IPv6網絡標準,激勵學生要奮發圖強、堅定學生科技強國的理想信念;②引入易經中陰陽衍生世界萬物的例子,說明計算機二進制原理構成了信息社會,堅定學生文化自信,培養學生優良的傳統文化觀;③通過學習私有地址與公有地址,要求學生按規范規劃建設項目的私有地址,培養學生嚴謹、規范的職業素養。
任務3 工程實施。
在任務3中共設計4個子任務,搭建小型辦公網絡、搭建中型辦公網絡、實現辦公網絡的互聯互通和搭建無線辦公網絡。在這4個子任務中主要挖掘思政素材:①通過IP地址規劃所要遵守的規則,教育學生樹立規則意識;②通過視頻“隔離的意義”,激發學生身為一名中國人的幸福感、安全感與自豪感,體現中國制度優勢、“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大愛精神;③通過華為海思、中芯國際等企業,堅定學生科技強國、自主創新的信念;④在小組競賽中,培養學生公平、公正、尊重、堅持與拼搏的競技精神;⑤培養學生樹立“實踐是檢驗一切真理”的信念;⑥在施工過程中訓練學生的安全責任意識。
任務4 測試驗收。
在測試驗收過程中,一方面,通過共享設置保密級別,樹立保密安全意識現代法治觀;另一方面,通過共享打印技能節約辦公成本,既能保護環境,同時保障辦公人員健康,樹立綠色共享科學發展觀。
教學內容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式教學流程,對接網絡管理員崗位,依據組建網絡工作過程來設計教學過程,按照需求分析→規劃設計→工程實施→測試驗收的流程開展教學工作。對于每一個子任務,按照“探”“明”“定”“練”“展”“促”“拓”的過程進行教學。同時采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混合式教學、多元評價、合作學習等先進的設計理念,將課程思政貫穿教學全過程,實現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并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解決教學重難點,優化教學過程。圖1為教學過程設計圖。
圖1 教學過程設計圖
下面以任務3工程實施中的子任務2搭建中型辦公網絡為例來闡述具體教學過程中是如何將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進行融合的。
課前學生進行資訊收集探新知。①教學內容:學生自學Trunk相關內容,小組協同完成任務規劃并提交學習平臺,完成課前自測,教師根據測試結果進行數據分析,調整教學策略;②課程思政:在課前布置學生通過網絡查詢,了解華為海思、中芯國際等企業以及中國芯片技術的發展現狀以及前景,激發學生堅定科技強國、自主創新的理想信念。
階段1:情境導入明任務。通過情境動畫導入課程,闡述技術需求背景,明確教學任務。
階段2:分析問題定方案。①教學內容:教師點評課前分組任務完成情況,并選擇兩組典型方案進行匯報講解;學生討論分析兩組方案的優缺點,最終確定最優方案;分析如果最優方案可行,那么需要解決哪些問題,之后教師通過游戲、動畫與講授相結合的方式講解完成本次任務所需要掌握的技術——Trunk工作原理與配置命令;②課程思政:在進行兩種方案對比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培養節約資源、節省成本的工程意識,強化網絡工程技術人員職業道德:在通過動畫演示Trunk工作原理之前,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交換機設備是如何處理不同VLAN的數據幀的,培養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在歸納總結Trunk端口在接收與發送數據幀時所要遵守的規則,引導學生意識到無論是作為學院的一名學生還是作為社會的一名成員以及未來作為公司的一名員工,都有很多規章制度是我們必須遵守的,因此要從現在做起,培養自己的規則意識,提高道德修養。
階段3:任務實施練技能。小組成員分工協作,完成跨交換機VLAN配置,教師巡視指導,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考核。在任務實施過程中,各成員根據崗位角色進行網絡拓撲規劃、設備互聯規劃、IP與VLAN規劃等規劃設計、設備安裝與布線、設備配置以及功能調試等,在此過程中要培養學生遵守規劃規范、繪圖規范、布線規范、配置規范、排錯規范與管理規范,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規范能力。同時在排除故障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挑戰困難、挑戰自我的勇氣。
階段4:小組競技展風采。在這個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的公平、公正、尊重、堅持與拼搏的競技精神,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有效溝通能力、抗壓力、6S規范的職業素質。
階段5:多元評價促發展。在學習通平臺發布在線測試,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結合課前、課中各個學習階段生成過程性綜合考核成績,并針對學習態度、團隊合作、專業技能等要素形成每名學生的學習雷達圖,分析學生學情特點,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更有利于學生提升自我認識。
課后學生完成拓展任務以及1+X證書考核題練習,強化鞏固拓展能力。同時通過網絡查詢并學習孟晚舟回國的相關資料,讓學生感受到祖國的強大、人民的堅強,堅定正義必勝的信念。
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式教學流程,課程思政貫穿教學全過程,實現教書與育人的深度統一。課前以行業發展為主線,圍繞科技強國、科技創新展開思政元素融入;課中深挖教學中的精神內涵,融合情感態度、家國情懷、職業素養與價值觀的傳播;課后感悟、體會、踐行,形成高尚的品格、品味與品行。
創新多元的信息化課程評價體系。
(1)評價主體多元化:在教學中通過教師、學生自己、其他學生、企業人員等多元主體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多角度的評價。
(2)評價內容多維化:將專業知識與技能、職業素養、團隊協作、創新精神、可持續發展能力等多方面的內容進行重構,形成多維化的評價內容,通過教學平臺中的評價模塊對學生進行評價。
(3)評價方法多樣化:①強化過程評價,采用邊學邊評、以評促學、學評同步的方式進行評價,主要通過教學平臺設置任務點、作業、測試、任務自評、任務互評、教師評價等項目,對學生各方面的情況進行過程性評價;②開展分層評價,對于教學項目的完成情況主要采用分層評價,即對于學優生進行“項目評價+拓展評價”,對于中等生進行項目評價,對于學弱生采用增值評價的方式來評價,讓每名同學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得到認可,提高他們學習知識的獲得感;③完善結果評價,期末考試以“理論過關+技能抽考”的方式進行,理論考試通過教學平臺中題庫自動組卷進行隨堂在線考試,90分合格,不合格的同學可以在教師的監督下反復進行考試,直到超過90分,技能抽考是將所學的“課程技能+專業的基本技能”重組成10套技能抽考題,學生從中抽取一套試題進行考核。
在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我們采取了以科研帶動教研的策略,深挖課程思政元素,申報《高職信息類課程思政資源庫建設研究》項目,完成遼寧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工匠精神在實踐教學中的具象化研究與實踐》,贈送學生勵志書籍《匠人精神30條》,在教學樓粘貼匠人精神30條規則。教師利用專業課堂教學主渠道,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把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課程教學之中。探討教學內容如何與文化背景相聯系,發掘課程相關著名人物、歷史事件、家國情懷,把課程置于時代大勢、行業發展、學校特色的背景中,根據課程特點滲透思政教育。同時,利用學習通教學平臺發布華為、銳捷等網絡公司的發展歷程、IT行業精英奮斗故事小視頻,要求學生討論分享學習心得,引導學生向上向善,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
華為公司是我國網絡行業的領軍企業,在科研、技術、產品、服務等方面都走在了行業的前列,在學生心目中具有非常高大的形象。在《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思政實踐中,以華為企業文化為引領,分解、提取華為企業文化內涵,選取“規范、創新、嚴謹、服務、團結”等易于執行、評測的思政要素,融入教學全過程。針對職業教育特點,分解崗位技能要求,與全國職業技能大賽高職組“網絡系統管理”賽項競賽內容相結合,將大賽中真實的企業工程項目引入課堂,并將大賽中所需求的職業素養也作為學生的一項基本考核來要求,同時融合HCNA和“1+X”網絡系統建設與運維證書技能要求來重構課程的教學內容,打造具有思政育人理念的企業實踐項目。強化思想引領,實現課程思政與專業教學深度融合,以培養德高為先、技能精湛、積極進取的網絡技術人才。
本文以《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為例,從修訂課程標準、挖掘思政元素、優化教學設計、完善評價體系四個方面來研究與實踐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在專業課程中充分挖掘其隱性與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并將其融入日常教學過程中,切實進行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從而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構建起一個同向同行互相連接的“大思政”格局,培養價值觀端正、知識豐富、能力全面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