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曼
(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醫務工作者成為抗疫的主力軍,他們被習近平總書記稱為“新時代最可愛的人”,中醫藥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都對中醫藥學生的奉獻精神培育工作產生了積極影響,帶來了機遇,中醫藥院校應抓住機遇,化危為機,充實、創新中醫藥學生奉獻精神培育的內容、方式,為人民培養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醫護人員。
醫學教育的目的是使醫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將來可以成為既有淵博的醫學知識,又掌握精湛操作技能,同時還具備高尚的醫德品質、崇高的醫學敬業精神的德才兼備的醫務人員[1]。這也是中醫藥學生的培養目標。
長期以來,中醫藥發展歷史上遇到的問題,影響了中醫藥學生的中醫藥文化自信。中醫藥在其發展過程中,為歷代中國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西醫是在明末清初進入中國的,彼時就開始出現中西醫之間的爭論[2]。到近代中國,出現了“中醫廢存之爭”,使中醫一度陷入尷尬的境地。一些中醫藥學生的中醫藥文化自信一次次遭遇打擊,經歷了從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卑,甚至文化自棄的過程[3-4]。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中醫藥界醫護人員、科研人員,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勇于擔當,與西醫協同攻關、優勢互補,用中醫藥顯著的抗疫成效,充分闡釋了中醫藥為何能被稱為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寶貴財富[5]。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醫藥在免疫、臨床治療、肌體恢復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療效,尤其是清肺排毒湯、連花清瘟湯等中藥得到廣泛應用,成為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亮點,并向世界其他國家推廣,為提升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對中醫藥的認識起到了促進作用。
筆者曾采用設計問卷、網絡調查、訪談等方法,對江蘇省某本科中醫藥院校中醫藥專業學生進行了調查研究。調查結果顯示,通過此次抗疫,87.4%的學生更加認同中醫藥對維護人類健康所起的作用;88.3%的學生表示更加熱愛中醫藥專業;80.1%的學生表示愿意把從事中醫藥專業工作作為自己的終生職業。中醫藥在此次抗疫中所起的作用,將極大地提升中醫藥學生的中醫藥文化自信,促使學生努力學習專業技能,銳意創新,樹立為我國中醫藥事業奮斗終生的理念。
當代醫師應以身作則,以榜樣的力量鼓舞、帶動學生培養自身人文關懷精神及傳統優良品質[6]。在此次抗疫過程中,廣大醫務工作者主動出征,彰顯仁心仁術,甚至不惜犧牲生命,表現出高尚的職業道德和崇高的奉獻精神,感動了全國人民,也感染了中醫藥學生。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理解并愿意踐行醫護人員的抗疫精神。對“在此次抗疫中,廣大醫護人員體現了什么精神?”的調查問題,選擇“無私奉獻”的占93.4%,選擇“平等仁愛”“患者至上”的分別占89.7%、92.1%。89.1%的學生表示,愿意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踐行“大醫精誠”“醫乃仁術”精神。在被問到“若你已經是一名醫護人員,是否愿意主動申請抗疫”時,93.8%的學生做了肯定的回答,具體見表1~2。可見,醫護人員的抗疫精神,在今后的很長時間內,將是對中醫藥學生進行奉獻精神培育的生動素材。

表1 中醫藥學生對醫護人員抗疫精神的理解(n=863)

表2 中醫藥學生對醫護人員抗疫精神的理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給中醫藥學生帶來了具有專業和行業特色的影響。一方面,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國家的前途、人民的幸福,是當代中國青年必須和必將承擔的重任;另一方面,青年群體的社會生活需求日益多樣化,對生活質量、就業質量、社會環境要求更高[7]。這些變化給中醫藥學生帶來了積極向上的發展動力。但在市場經濟背景下,部分中醫藥學生出現了職業道德理念弱化、看重物質利益等問題。
近年來,緊張的醫患關系也曾對中醫藥學生的奉獻精神培育工作帶來挑戰。2018年,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中指出,62%的醫師與患者發生過不同程度的醫療糾紛;66%的醫師經歷過不同程度的醫患沖突。緊張的醫患關系不僅給醫生帶來了傷害,也容易使學生對醫生職業產生害怕、懷疑的心理。但是,在此次抗疫過程中,廣大醫護人員表現出的無私奉獻精神、高尚的職業道德,使人民群眾更加理解醫護人員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稱贊醫護人員為“新時代最可愛的人”,社會形成了尊重醫護人員的氛圍,這無疑會增強中醫藥學生的職業認同感[8]。
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醫藥院校應當抓住機遇、化危為機,深入思考如何培養醫學生的抗疫精神、如何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及正確的價值觀、醫學生身為醫療行業的未來主力軍應具備什么樣的品質等問題[9],充實、創新中醫藥學生奉獻精神培育的內容、方式,為人民培養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醫護人員。
在對中醫藥學生奉獻精神培育中,一是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傳授,增加中醫藥經典著作的內容,大力營造傳統文化的氛圍[10]。二是將抗疫過程涌現的先進醫護人員和事跡,作為最生動的素材,引入培育內容中。
幾千年來,中醫藥學歷經數百次大型瘟疫洗禮,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寶貴經驗,形成較為系統的理論和方法[11]。歷代中醫醫生為抗擊瘟疫不計個人得失,彰顯了“大醫精誠”精神的案例,都是現代中醫藥學生奉獻精神培育的優秀資源[12]。而此次抗疫中,醫護人員中涌現的先進事跡、體現的無私奉獻精神,都是對學生進行奉獻精神培育的鮮活素材,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中醫藥院校應當將中醫藥文化、抗疫過程中醫護人員的先進事跡與新時代中醫藥學生的思想特點有機結合,開展有中醫藥特色的奉獻精神培育工作。
在疫情期間,中醫藥院校教育工作者轉變觀念,利用線上教育方式,對學生開展了奉獻精神培育。有的中醫藥院校讓學生和援鄂抗疫一線醫護人員進行線上交流,“云體驗”抗疫前線實情,感受醫護人員救死扶傷的奉獻精神[13]。有的院校向學生介紹中醫藥抗疫診療方案,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因此,應改變傳統的醫學教育手段,促使線下教育與線上教育相結合,多渠道開展教育工作。
中醫藥院校應總結此次疫情中開展線上教育的經驗,拓寬思路,在今后的人才培養中,將線上與線下教育相結合,將理論宣講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與一線醫護人員多交流,通過網絡、新媒體等方式,向學生介紹中醫藥的歷史貢獻與作用,為社會培養優秀的中醫藥人才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