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杰,張若林,潘嘉爾,竺靜雯,王永麗,樓 妍
(杭州師范大學護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1121)
護士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主力軍。作為抗疫一線醫務人員的后援軍,護生正向的專業認知和穩固的專業態度是其在危難時候能夠挺身而出的先決條件,也是保證護士隊伍蓬勃發展的基礎。然而,高校護生的職業認同感參差不齊[1],轉專業率高于其他專業,影響專業穩定性。新冠肺炎疫情的相關媒體報道既讓民眾了解了護理職業的神圣,也向大家展示了其工作的艱辛,對護生的專業認知起雙向作用。本研究通過對本科護生的深入訪談,探究疫情對護生專業認知的影響,旨在為護生的專業引導提供參考。
采用目的抽樣法,以疫情期間有志愿服務經歷、隔離經歷、轉專業情緒為入選標準,選取某高校22名2016—2019級護理學專業在校本科生,其中女生16名,男生6名;年齡18~22歲,平均年齡(19.77±2.05)歲,所有護生均來自浙江省(見表1)。

表1 訪談對象基本情況
1.2.1 資料收集 本研究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法收集資料。訪談開始前查閱相關文獻,制訂訪談提綱初稿,通過研究小組討論完善,選取4位護生進行預訪談。根據預訪談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訪談提綱進行修改和完善,形成最終訪談提綱:(1)在疫情期間你是如何利用時間的?(2)對護理專業的學習,你在心態上有怎樣的變化?(3)你所關注的新聞報道中,一線抗疫護士給你一種怎樣的形象?(4)假如疫情再次發生,你是否會有前往一線抗疫的意愿?(5)疫情期間與父母之間的溝通或者家庭關系有變化嗎?(6)父母在疫情前后對你學習護理專業的看法變化了嗎?(7)疫情過后再次提及自己的護理專業時,你的自信心是否有變化?(8)本科畢業之后你是如何規劃打算的?(9)護士這個職業的價值對你而言是什么?(10)這次疫情使你作為護生了解到了哪些你對護理這一行業所不了解的內容?
訪談前遵循知情同意原則,向訪談對象說明訪談目的,征得知情同意后開展訪談并錄音。訪談過程中,根據訪談對象實際情況,訪談者用補問、追問、重復等方法調整訪談過程,訪談時長20~30分鐘。
1.2.2 資料整理與分析 訪談錄音由兩人轉錄校對,資料分析由課題組2名研究人員共同完成,同時將訪談對象的非語言行為一并記錄。運用Colaizzi的現象學7步分析法進行分析,使用NVivo12.0軟件輔助記錄分析,包括:(1)反復、仔細閱讀所收集的訪談語音和文字記錄;(2)識別標記出有意義的陳述;(3)對反復出現的觀點進行編碼,同時盡可能“懸置”自己已有的、與現象相關的預假設;(4)將編碼后的觀點匯集,形成6個主題雛形;(5)對每個雛形主題進行詳細描述,并加入來自訪談對象的表達;(6)辨別和抽取出相似的觀點,構建出4個主題;(7)將構建的4個主題返回訪談對象處進行求證。
資料分析發現,經歷新冠肺炎疫情后,護生專業態度出現動態變化,影響因素呈現出4層包含關系。第一層為護生自我價值觀和專業思考的影響;第二層為護生家庭溝通與決策模式的影響;第三層為護生朋友圈的影響;第四層為媒體大環境的影響(見圖1)。

圖1 護生專業態度影響因素層次分析
護生自身的改變對護生專業態度的影響最為明顯,在護生專業學習積極性和專業情緒穩定性上起決定性作用。(1)新時代護生價值觀變化。新時代護生在專業職業選擇上,有自己獨立的想法,更傾向于堅持自己的選擇。訪談中有多例護生專業意向與父母意見相悖,但最后都堅持自己的選擇。N7:“其實90%還是看我自己,如果我喜歡的話他們也支持,雖然他們對護理不看好。”N5:“雖然所有人都把他們(護士)說得很偉大,但這并不是我追求的。”(結局:疫情后離開護理專業。)訪談中,很多護生因就業問題選擇護理專業。N14:“好就業啊,隨隨便便就是‘三甲’醫院,而且工資還可以,可以說很不錯。”
(2)護生學習感悟與自身思考增加。護生在疫情期間有更多時間對已學習的內容進行反思并產生感悟,思考自身未來的發展。思考與感悟影響到護生的專業學習態度。N16:“有很多時間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微笑),能更好地準備考研,疫情前只能陸陸續續復習。”N8:“假期里想了好久,也問了學姐、教師,還有我爸媽,最后還是選擇留在護理專業繼續學習。”(結局:疫情前轉專業離開護理專業,疫情后重新回到護理專業。)
(3)護生對護理專業的認知增加。護生在疫情期間增加的專業認知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對護理有了正面認知,如“偉大”“重要”“無私奉獻”,也有負面認知,如“危險性”“困難”和“辛苦”。第二階段,一部分護生停留在第一階段的負面認知,甚至加深;另一部分對護理態度積極的護生從危險性和困難中了解到護理工作對護士的高要求,了解到護理工作有自己高端先進的技術,從而產生職業自豪感。第三階段,護生在有了充分的專業認知后,端正了專業學習態度,穩定了專業情緒,對護理工作價值的理解加深。N6:“護理有自己的高精尖技術。”N22:“護理工作有更加長遠的發展道路,考研可以學到更多更先進的護理技術。”
疫情居家背景下,護生與護生家長經歷了較長時間的共處,溝通的重要性尤為明顯。同時,家庭決策的方式會影響到親子關系,進而影響護生的專業態度。(1)適當的親子交流增強護生的專業穩定性。在疫情長時間居家背景下,護生與父母保持良好的溝通交流可不同程度地增強護生的專業穩定性。在親子溝通下,一方面家長能了解護生內心的真實想法,增加對護理專業的認知,尊重護生自己的選擇。N11:“他們對我的工作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還有對護理、對護士行業的尊重。”N16:“以前他們覺得護士就是保姆、伺候別人的,沒想到護士還是專業技術人員。”另一方面,護生能獲得更多來自家庭的支持,對護理工作的責任感增強。N13:“他們不希望我轉專業,挺欣賞護理行業的,后來我們一直溝通,最后我就選擇留下了。”(結局:疫情后放棄轉專業的想法,留在護理專業。)N17:“會欣慰,我覺得他們對我的職業認可了,這樣我就更有動力去學習,更有動力去做一名護士。”N15:“真的感謝他們,一直以來都給了我很多鼓勵和支持,尤其是心理上的。”
(2)專制的家庭決策環境不利于護生專業學習。在居家隔離環境下,有4位護生因親子相處時間增加反而導致其專業穩定性下降,4位護生均認為自己處于家長專制的家庭決策環境。護生內心的想法得不到尊重和理解,長時間處于與家長的對抗性環境下,護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親子交流減少、厭倦溝通、學習態度消極、未來規劃迷茫、有意的逆反心理。N12:“他們不同意我學護理專業,我不敢違背他們的意愿,一直都是這樣。”N1:“想擺脫傳統、擺脫限制,反正我想離他們(父母)遠一點。”(結局:疫情后離開護理專業。)
(3)家庭中有醫學背景親友的影響。有相關醫學知識或者從業經歷的親戚會從就業和學習等多方面為護生家庭提供建議,護生和護生家長會了解到更多護理的工作價值和社會環境,有相對客觀全面的專業態度。N6:“家里有親戚也是做護理的,他們也蠻支持我學護理的。”
護生獲取專業信息的渠道中,朋友圈的影響更為明顯,護生的親友、帶教教師的行為,如前往一線、捐款、做志愿者,對護生的影響較大。護生會因帶教教師去往一線而產生巨大的職業認同感,打消對護理的恐懼和懷疑,效果明顯強于新聞媒體對護士的宣傳。護生也會為朋友圈中做防疫志愿者的同學積極點贊支持,轉發動員防疫的文章。N4:“朋友圈這種事跡看了很多,感覺醫護人員就在我們身邊。”N19:“(見習帶教教師)去湖北支援,頭發也剪了,很長一段時間看不到她的朋友圈,最后看到她平安回來,特別感動,覺得學護理是非常值得的。”
媒體在疫情過程中對護生的專業認知起到巨大而關鍵的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使醫護工作者獲得近年來從未有過的社會關注度,相關的報道、文章在疫情期間大量被轉發,尤其是護士這一職業群體的曝光度大大提高。一線護士英勇的形象與傳遞出的精神力量和專業信息能直接鼓勵護生和護生家庭。(1)疫情期間護理專業暴露增加,凸顯出專業價值。護生對護理的專業認知更加全面,護生家長對護理的認知增加明顯。護生能感覺到新聞宣傳使護士社會地位提高,在觀看醫護新聞時有較強的自我代入感。新聞媒體的報道給護生學習護理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護生在疫情過后對護士職業和護生身份有了更多的自我肯定,在提及自己護理專業的身份時有了從未有過的自信。N15:“他們也是頭一次,能這么方便、詳細地了解到護理是什么樣的工作,比我解釋起來省事多了。”N3:“平常感覺很平凡的一個崗位,但是在這次疫情中就‘噌’地凸顯出來了。”
(2)一線護士的英勇形象激發護生專業責任感。通過新聞媒體的報道,護生看到一線護士最真實的形象,在遇到危險時義無反顧的英勇形象影響了護生,護生的職業責任感被激發,護生在未來再次遇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愿意前往一線的意愿明顯增強,22位護生中有19位表達了今后愿意前往一線的意愿。N19:“‘作為一個男生,你肯定就是要去’,這是我爸親口對我說的。我心里還是真的覺得如果再有這種事,我肯定會去的。”N16:“這次疫情我感受到醫護人員無私奉獻的精神,今后有這種情況,我也會不顧一切地上。”護士在一線日夜奮戰的工作形象,大大激勵了護生學習專業知識,端正學習態度。高年級護生對自己專業性要求提高,要求自己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N14:“對自己會有一個激勵作用,希望能好好積累這方面的知識。”N4:“會更加想學護理,我覺得這次疫情強化了我繼續深造的意愿。”
(3)提升護生對人文關懷的理解。新聞媒體在疫情背景下展現了護士的人文關懷精神。護生可以明確感受到一線醫護形象中傳遞出的人文關懷精神。護生表示對人文關懷的認知增加、對人文關懷的理解加深,護士形象更立體化。N16:“以前只在書本上讀到,現在真正意識到人文關懷應該要這樣。”N15:“(護患)互動感覺很溫暖,這樣工作應該很快樂,和以前想象的那種(高壓力、壓抑)完全不一樣。”
本研究通過對本科護生進行深入訪談,發現新冠肺炎疫情對護生專業態度的影響大部分是積極正面的,同時存在一定的消極影響,這與孫玉梅等[2-3]對2003年SARS疫情對護生專業態度影響的研究結果一致,護生受到自身、家庭和媒體的影響較大。在居家背景下,家庭溝通作用凸顯;在智能手機時代背景下,朋友圈的作用日益凸顯。
本研究中,護生在新價值觀影響下,相對于父母和教師的建議,會更傾向于堅持自己的想法。在非護理專業選擇的研究中,興趣是大部分學生選擇專業時首要考慮的因素[4]。本研究發現,相對于興趣,護生在當前就業壓力和家庭背景的影響下,將就業與工資放到首位考慮因素,對護理專業的興趣則變為次要。該結果與韓國Cho等的研究結果一致,認為就業是護士專業選擇的主要因素,但該研究也發現,因為該原因選擇護理的學生,對護士職業滿足感更強。有研究表明[5],大學生的個人專業選擇是否受到尊重,對大學生在校期間專業興趣的培養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也影響其專業滿意度。提示在專業選擇和轉專業過程中,護生父母與教師應適當提出建議,更多地尊重護生的專業選擇決定。在專業教育過程中,可更多地對專業的就業形勢、方向等進行介紹。
護生的家庭對護生專業認知、專業選擇及專業學習有較大影響,良好的家庭溝通環境有利于護生自身綜合發展。本研究發現,和睦的家庭關系對護生專業學習和專業態度有正面影響,與梁晶等[6]的研究結果一致,護生自主學習能力會受到家庭功能完整性的影響。因此,護生家長應為護生創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溝通環境,促進其自主選擇與學習。專業教師在培養護生時,需結合家庭因素,促進家庭成員的溝通,以穩定護生專業情緒。
研究表明,護生對未來工作體面的看法影響其求職行為[7]。疫情背景下,護生對未來工作體面的認知,來自政府層面對護士職業的關注與媒體報道。疫情期間,傳統新聞媒體與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新媒體有效傳播了大量正面積極的護士職業信息。據研究[7]表明,護生獲得護士的積極職業信息有助于增強其職業認同感。本研究發現,本科護生及其家庭通過認識到政府對護士職業的認可、社會對護士職業各種形式的照顧,增強了護生的職業榮譽感。這與李建瓊等[8]研究結果一致。相對于SARS期間,新冠肺炎疫情下,朋友圈的作用更為突出。本研究中,護生通過學校教師、臨床帶教教師的朋友圈,學校有關校友參加抗疫的推送,看到熟悉的人毅然奔赴前線,這種感受更為真實,與姜丹等[9]的研究結果一致。一線護士的事跡報道和朋友圈的宣傳對護生專業情緒產生了較大影響,看到了理論學習的具體應用,獲得學習動力和奮斗目標,體會到護理專業的工作價值,進一步增強了對護理職業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