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雯,趙桂鳳*,宋立鵬,李蘭蘭
(1.大理大學護理學院,云南 大理 671000;2.洱源縣民政局,云南 洱源 671200)
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3.50%,人口老齡化程度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9.3%),但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9.3%)。我國社會的老齡化問題突出表現在空巢化、高齡化、失能化。失能老人概念界定將因疾病失智、殘疾等出現自理能力障礙的老人稱為失能老人[1]。失能老人的日常生活狀況反映了其生活質量,生活質量的高低是一種主觀幸福感,是個體對生存目標及標準的感受[2]。失能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定義應概括為“失能老人個體或群體對自己的身體、精神、家庭和社會生活美滿程度的全面評價”[3]。本研究目的是通過調查云南省失能老人生活質量及影響失能老人生活質量的相關因素,使失能老人的生活質量得到保障。
于2021年1月至2月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在云南省2個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及大理白族自治州)、3個地級市(曲靖市、臨滄市、玉溪市)抽取了13個社區的195位失能老人,在取得調查對象同意后進行了入戶調查。納入標準:(1)年齡≥60歲;(2)意識清楚,無智力障礙或精神病史的患者;(3)符合國際上常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中對失能程度評判標準的患者;(4)養老方式為社區居家照護的失能老人。排除標準:(1)年齡<60歲;(2)有智力障礙及精神疾病的患者;(3)不愿配合的;(4)未選擇社區居家照護的失能老人。
1.2.1 一般情況調查 包括失能老人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職業、收入情況、子女數量、每年醫療花費、疾病數量、年就診數及養老方式等。
1.2.2 健康調查簡表本研究使用美國波士頓研究所研制的健康調查簡表(SF-36),SF-36簡表應用于老年人群生命質量評價,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4],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均大于0.7,國內外已廣泛應用于老年人生活質量的評價。SF-36簡表共36 個條目,分為 8 個維度:(1)生理功能(PF);(2)生理職能(RP);(3)軀體疼痛(BP);(4)一般健康狀況(GH);(5)精力(VT);(6)社會功能(SF);(7)情感職能(RE);(8)精神健康(MH)。生理領域評分(PCS)包括 PF、RP、BP、GH 4 個維度,心理領域評分(MCS)包括 VT、SF、RE、MH 4 個維度。另外,還有“健康變化”這一條目不參與計分,其余各維度計分均采用百分制,得分在0~100分之間,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反之生活質量越差。
調查員由經過統一培訓的護理人員組成,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調查前向被調查者說明本研究的意義、目的和要求,獲得調查對象知情同意。在填寫問卷過程中及時解釋被調查者不理解的條目,對視力不佳或不方便自行填寫問卷的調查對象,調查員逐條朗讀給調查對象,然后根據調查對象回答,由調查員幫助填寫,問卷回收時及時進行檢查,若有缺失條目,請被調查者本人補填。本次調查共發放195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73份,問卷回收率為89%。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數據錄入及統計分析,所有資料雙人核對錄入,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共調查失能老人173人,年齡為50~104歲,平均年齡為(73.88±9.25)歲,其余情況見表1。
表1 失能老年人一般資料
失能老人生活質量均低于常模[5](P<0.01),見表2。
表2 失能老年人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與常模比較(±s,分)
表2 失能老年人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與常模比較(±s,分)
維度t P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42.20±29.19 31.63±40.58 34.98±20.61 35.88±8.02 58.32±14.44 46.84±16.77 31.63±40.58 53.40±14.39失能老人 常模87.24±15.20 67.54±41.12 74.36±26.86 54.26±23.36 63.15±18.23 89.12±16.62 74.04±39.34 76.82±16.11 19.016 25.298 22.328 58.806 53.100 36.738 10.253 48.808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從失能老年人的性別、文化程度、婚姻狀況、收入情況、子女數量、疾病數量、每年醫療花費、年就診數、養老方式、照護情況等方面分析影響失能老年人生活質量的相關因素。研究數據結果顯示,收入較高的失能老人生理功能優于收入較低的失能老人(P<0.05),配偶健在的失能老人的精力較喪偶和離婚的失能老人更充沛(P<0.05),女性的社會功能得分高于男性(P<0.05),年就診數少的失能老人的情感職能得分高于年就診數多的失能老人(P<0.05)。
以SF-36量表各維度作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由表3可知,性別、婚姻狀況、收入情況、年就診數與云南省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存在相關關系(P<0.05)。
表3 失能老年人生活質量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失能老年人生活質量各維度的評分結果均低于常模(P<0.01),表明失能老年人生活質量普遍較低,因此需要加強對失能老人軀體健康及心理健康的關注。失能老年人的一般社會人口學特征是影響其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其中失能老人的收入情況、婚姻狀況、性別、年就診數與生活質量有關(P<0.05)。
生理功能與失能老人收入狀況有相關關系,收入較高的失能老人的生理功能優于收入較低的失能老人(P<0.05),與毛智慧等[6]的研究結果一致。因為經濟條件優越的失能老人相對擁有更好的生活條件、物質資源及醫療保障服務。失能老年人由于長期臥床,導致自理能力下降,常需要支付高昂的生活費、治療費及康復費,經濟條件差的老人負擔不了這筆費用,便會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有可能會出現焦慮、抑郁、悲觀的不良情緒,從而導致生活質量嚴重下降。所以國家及政府部門應該完善醫保及社保政策,在各社區為失能老人提供公益性的醫療護理服務,使失能老人的身體健康有所保障。
研究數據顯示,配偶健在的失能老人的精力較喪偶和離婚的老人更充沛(P<0.05),與陳傳波等[7]的研究結果一致。老年人與年輕人存在明顯的代溝,配偶是老年人傾訴的最佳對象,喪偶或離異的老年人生活上總是感覺孤獨、凄涼。婚姻狀態是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已婚的失能老人生活質量評分相對較高。失能老年人由于機體活動能力受限,與親戚、朋友來往減少,且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主要依賴身邊提供經濟和情感支持的家庭成員,有配偶的失能老年人,即使子女不在身邊,但由于配偶能在生活上給予照顧和精神上相互支撐,使失能老人能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社會適應狀態。配偶是否健在對子女經常不在身邊的失能老年人的生活十分重要,因此,對于那些喪偶后有再婚愿望的老年人,應給予鼓勵和支持。
失能老人的社會功能與性別有關,調查顯示,女性社會功能得分高于男性(P<0.05),這可能與女性在社會及家庭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承擔了非常重要的責任有關。女性在家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社會中也同樣具備一定的意義及價值。因此,我們應該更加關注女性,多為女性提供福利,發揮女性重要的社會意義及價值。
失能老人的年就診數越少,情感職能得分越高(P<0.05),年就診數在5次以下的失能老人生活質量得分高于年就診數>5次的失能老年人。這可能因為年就診次數增多,失能老人將所有精力及情感投入看病就診,壓力過大,個人情感未能得到舒緩,導致其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再加上自理能力下降,身體失能、長期臥床、活動受限,社交、娛樂活動明顯減少,導致失能老人社會情感支持下降。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受限,基本日常活動需要他人照料,容易產生分離、自卑、孤獨和社會隔離感,甚至抑郁,心理健康水平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