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勁松
今年暑假,閑著無事,偶爾拾起學校剛發的一本書《一盞一盞的燈》,隨意翻看,沒想到一個故事讀完以后,這本書像一塊磁鐵深深吸引了我。以后的日子里,我總是把它放在我的床頭,一有空就饒有興致地捧在手里。
書中六十多個鮮活的教育案例真的就像一盞盞明燈,照亮著我的心田,讓我的心靈時而震驚,時而感動,時而后悔,時而激動,時而拍案叫絕……這些一線的老師們用自己的思考與智慧,真情地向我們講述著一個個美麗雋永而又發人深省的教育小故事。讀著這一個個真實而平淡的故事,讓我仿佛回到了昨天,置身于故事之中,不斷蕩滌我的心靈,催我深思,讓我從心靈深處感受著教師這份工作的幸福、艱辛與神圣!
聆聽這些滋潤心田的故事,真實,親切。這些故事時不時就喚醒了我的記憶,給我快樂,教我反思,讓我一次次走進往事,回歸課堂,回到學生中間。那個有情、有義、有愛,自信、自尊、自強,《希望所有人都幸福》的“羅海洋”,讓我一次次感動,激勵我始終堅守教育者的職業操守。《你知道我在找你嗎》中的一個個特殊的孩子以及特教老師那堅忍的愛,讓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工作崗位,因為,至少我能和我的孩子們正常交流。《小志的石榴》中那個純真的孩子,要送給老師半邊石榴,竟然在手中握了整整一天,才最終散發出它的甜蜜,讓我深深感動。《她從不穿裙子》,讓我體會到每個孩子都有秘密,無論是心理的,還是身體的,我們都需要呵護;《窗簾鉤成了精》里的小信,損壞了窗簾,把窗簾鉤掰成各種形狀,丁愛平老師不僅沒有生氣,而是發現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再買來些窗簾鉤讓小信掰。這里體現的是一個個教育者的教育智慧,針對學生的不同個性,因勢利導,努力拓展其學習空間,給孩子以信心、力量,在孩子心中點亮了一盞燈。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保志明老師寫的《“低效率” 的事》和張小兵老師寫的《不一樣的“阿慢”》這兩篇文章。它們都是反映現代社會以分數來衡量學生是非常不可取的。當今社會,一些人用分來衡量學生,也以分數來衡量教師,其結果勢必導致“一切向分看齊”,而那些“低效率”的事情恰恰是培養孩子能力必不可少的過程。就像保志明老師所講的那樣,如果只為分數,可以在幾分鐘內搞定一個化學定義或化學公式,可是,要讓學生通過化學實驗來解決這些就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如果一個老師很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思維,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其所教學科就難以保證學生的分數一定會高,以分數來評價老師,評聘職稱也以教學分數來衡量,難怪老師們會有莫名的緊迫感;難怪許多老師會走捷徑,心急火燎地把這些“真理”塞給學生;難怪許多老師會以題代教,以考代教。學生是家庭的未來,祖國的希望,是活生生的人,我們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而不是以分數去簡單衡量與評價一位老師、一位學生,決不能只停留在口頭,更不能說一套最一套。
但愿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能少一分功利思想,守住教育這方凈土,為實現中國夢奉獻出我們的全部光和熱。
正如吳老師在序言中說的:“有時,我會有這樣的想象,譬如現在,我正安靜地在黑暗中思考,如果想到在遠處有個人非常需要燈光時,我會立刻擰亮我的燈,或者走出屋子,點燃一支火把。——比如,我想到要編這本書。”《一盞一盞的燈》照亮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也必將照亮每一位孩子。
我們左右不了天氣卻可以營造自己的心情,我們改變不了現實卻可以保持內心的純凈,只要守住心靈的凈土,生活就不再迷茫,前進的腳步就不再彷徨。有了心靈那片凈土為依靠,我們不必見風使舵,不再隨波逐流,它使你相信人世的美好,它讓你永遠樂觀。
老師們,讓我們堅守教育初心,捍衛教育那方凈土吧!讓講臺變得更加率真,讓花朵變得更加芬芳,讓社會變得更加和諧!
責任編輯/孫玥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