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梅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課文。2020年11月20日,我在新豐縣馬頭中學借班上課,執教的就是這篇課文。靜下心來,細細回想整個過程,我發現自己思考最多的一個詞是“目標”,而“如何制定教學目標”和“如何達成教學目標”則是我當時面臨的困難,如今,克服困難的那些經歷帶給了我滿滿收獲。
一、序列解讀和分析——制定教學目標
(一)分析單元導讀和這篇課文應承擔的教學任務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頓·亨特是一位專業的心理學家。《走一步,再走一步》是對自己童年時代一件往事的回憶,側重寫自己當時真實、細膩的心理,蘊含著生活的哲理。
綜合單元導讀和文本內容分析,這篇課文在本單元中應承擔的教學任務是:繼續練習默讀,感知課文內容;分析心理描寫,把握“我”的成長。
(二)注意前后單元的知識勾連
“默讀”在上個單元已經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勾畫關鍵語句”,在13課《植樹的牧羊人》“思考探究一”已經有訓練。
二、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達成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達成與教學內容相關,教學內容的選擇必須緊緊圍繞目標。根據制定的教學目標,我選擇了易于達成目標的教學內容,并設置了對應的具體可操作的閱讀任務和檢測活動。
(一)目標1:繼續練習默讀。默讀全文,概括主要內容
1.第三單元導讀已經提出了“默讀”的具體要求。基于這個情況,引導學生先回顧默讀的要求。
2.再布置學生按要求默讀全文,用一句話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二)目標2:勾畫關鍵語句,把握文中“我”的心理成長過程
1.“圈點勾畫”是本單元新增加的一項內容,是在上一個單元默讀做到“眼到”的基礎上,重點做到“手到”。所以,“圈點勾畫”的符號、規范做法是重點教給學生的。由于對上課班級的不了解,所以,我就利用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做了圈點勾畫的示范。
2.在圈畫心理變化語句環節,借助旁批分析“心理描寫語言知識點”,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作者的心理歷程,為目標3主題體會做鋪墊。
3.“復述”這個詞出現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閱讀提示中,在第四學段第一次出現。
勾連前后知識,在8課《陳太丘與友期行》“思考探究一”有類似的活動“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兩個故事”,但沒有明確是“復述”;在第六單元《皇帝的新裝》“思考探究一”有快速閱讀課文,把握故事情節,并用自己的話簡要復述?!蹲咭徊?,再走一步》中落實“復述”這個活動,既是對第8課的提升,也對后面教學的引領,有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并且這個活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安排在“概括”之后,可以引導學生明確“概括”和“復述”兩者的關聯和區別。
(三)目標3:在完成目標1和目標2的基礎上,學生結合標題和文本,理解文中“我”的人生經驗
達成了目標1和2,對課文的內容就有了整體的把握。但是對文章的主題還需要抽絲剝繭,這里可以充分利用助讀系統。
如最后一個自然段的旁批:這里的“一小步”與脫險時的“一小步”有什么不同?這是全文的關鍵一問,回憶這件事并寫下來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就是用自己的人生經驗來啟示讀者:人生難免會因前路渺茫、目標遠大而產生畏難情緒,這時候怎么辦?學會化整為零,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先完成近期的目標,一步一步來,終能成功。
總之,我執教《走一步,再走一步》,圍繞目標思考良多,從重視老師的“教”到關注學生的“學”,立足教材,重在設計學生“學什么”和“如何學”。我就像那個趴在懸崖上的莫頓·亨特一樣,化整為零,向著目標,走一步,再走一步。DFFB83B0-4407-4905-8284-77D8DBF246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