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陶冶學生情操的關鍵點。尤其是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出,對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這一要求,唯有更新和優化古代詩詞教學的途徑,才能實現核心素養下的教學目標。基于此,筆者以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作為出發點,對其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20-0119-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20.040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古詩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學習中國古代優秀的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并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但是在傳統的古詩詞教學模式下,教學現狀不盡人意,與新課標下的古詩詞教學要求存在較大的差距。基于此,教師唯有從傳統的古詩詞教學模式下解放出來,結合閱讀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等,重新設計閱讀教學方案,真正實現古詩詞高效教學。
一、新課改視域下古詩詞教學低效原因分析
調查研究顯示,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并不十分理想,依然存在諸多問題,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功利性強,忽視古詩詞素養教學
雖然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已經在全國推行了許多年,但是教師在組織和開展古詩詞教學時,依然束縛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常常圍繞“考試”的要求組織教學設計,并且將分數作為唯一的追求。在這種情況下,古詩詞課堂教學逐漸成為練習課、訓練課。同時,在現行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將重點放到詩詞內容講解、詩歌評論、應試技巧等方面,忽視了學生的綜合素養與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通過古詩詞學習,雖然能夠靈活應付高考,但并未注意到其中蘊含的美,嚴重制約了學生審美素養、探究能力、想象素養的提升,根本無法滿足核心素養下的古詩詞教學要求。
(二)古詩詞教學理念滯后
由于高中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逐漸趨于成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并且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文化知識。因此,新課標中明確要求教師應緊緊圍繞“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開展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但是在當前的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部分教師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以知識型教學為主要目的,忽視了詩詞的藝術特色,并未依據古詩詞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不同的角度展開鑒賞,難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另外,教師在開展古詩詞教學時,并未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實施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以至于古詩詞教學效果不佳,難以達到預期的古詩詞教學目的[1]。
(三)古詩詞教學形式單一
面對新課標的教學要求,教師要從“單一化”的教學束縛中解放出來,靈活開展古詩詞教學。但在高中古詩詞課堂教學中,教師基本上都是采用讀、解、背等模式開展教學,先引導學生對詩詞進行反復的閱讀、朗讀,最終達到背誦的程度。接著,教師指導學生借助白話文對古詩詞中的詩句展開分析,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并對古詩詞的意境進行體會。但是這種程式化的古詩詞教學模式下,學生基本上處于被動的狀態,難以體會到古詩詞學習中的樂趣,無法積極主動參與到古詩詞學習中,甚至有的學生在這種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會產生厭煩的情緒,將其作為一種負擔。
(四)缺乏系統的教學評價
高中語文古詩詞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在開展教學時,教師不僅要具備極強的語文功底,還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以及深厚的鑒賞素養等,教師只有具備非常高的文學素養,才能更好地應對古詩詞教學,開展全面的評價。但是在調查中發現,當前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師對古詩詞教學進行評價時,依然將考試作為唯一的評價形式,以分數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這種片面化的評價模式,致使學生的古詩詞學習呈現出明顯的考試特征,制約了學生的思維發展,難以真正滿足核心素養下的古詩詞教學目標[2]。
二、語文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優化方向
(一)創設情境,感悟詩歌的意境
古詩詞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藝術價值,具有獨特的魅力,以押韻的句式,通過寥寥幾個字,就構建了一個絕美意境,使得學生沉浸在詩歌意境中更好地感悟其中蘊含的情感,最終提升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效果。為真正達到這一目標,教師應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結合具體的詩詞內容,從多個角度采用多種手段,給學生創設古詩詞學習的情境。由于這一學習情境富有個性化,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得學生在廣闊的想象中更好地參與到詩詞學習中。比如,在開展《琵琶行》的教學中,借助情境教學模式,先利用小提琴給學生播放《梁祝》,引導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學習古詩詞。同時,學生在這一音樂情境中,對古詩詞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等詩詞進行深刻的理解,感知其中蘊含的景象,最終引領學生在這一情境中走進古詩詞,透過古詩詞的意象感悟古詩詞中蘊含的情感,最終提升高中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3]。
(二)融合作家生平、作品背景
高中語文古詩詞是詩人的情感寄托。就古詩詞來說,每一首古詩詞背后都有一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其中蘊含了詩人自身的感悟、家國情懷、精神信念等。而詩人的這些情感不是憑空產生的,與詩人的人生經歷存在直接的關系。因此,教師在優化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時,要轉變單純講解知識的教學模式,關注詩人生平、作品背景等相關知識的補充,將詩人的人生軌跡以及生活的歷史年代等與詩詞作品有機結合到一起,使得學生在具體的學習中,了解詩人的情感,最終對作品形成更加深刻全面的認識。比如,在《短歌行》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古詩詞中蘊含的情感,教師可以對曹操生平經歷進行講解,使得學生在補充的知識中了解曹操渴望人才的迫切愿望,體會其中蘊含的壯志豪情。又如,在《離騷》的教學中,教師先對屈原的生平經歷進行補充,使得學生在深厚的歷史背景中走進屈原生活的時代,真正感悟他的政治失意。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幫助學生逐漸走進詩人的內心,更好地體會蘊含在古詩詞中的情感,最終提升古詩詞的學習效果。
(三)融合音樂,活化詩詞意境
“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古詩詞不僅是一種文學體裁,更是一個歷史時代下的音樂作品。宋朝的詞人在創作詩詞時,常常選擇一定的音樂背景,并以此作為基礎,寫出完整的古詩詞。因此,教師在優化古詩詞教學時,要緊緊抓住古詩詞中的“音樂性”,引領學生在音樂的幫助下,對古詩詞形成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最終提升古詩詞教學的效果。比如,在《虞美人》的教學中,教師就借助了音樂教學法,將結合這一首詩詞創造的音樂展示在學生面前,最終促使學生深刻感知古詩詞中蘊含的情感。又如,在《水調歌頭》的教學中,教師就將《但愿人長久》這一音樂作品融入課堂教學中,使得學生在音樂的幫助下,理解古詩詞中蘊含的情感,最終提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4]。
(四)反復吟誦,品味詩歌的美感
就古詩詞來說,詩人在創作時,對每一個字詞都進行了詳細的斟酌,古詩詞韻律優美,意境深遠。因此,教師在開展古詩詞教學時,不僅要關注古詩詞的基礎知識教學,還要引領學生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感知古詩詞中的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就要注重古詩詞的朗誦教學,引領學生在反復吟誦的過程中,品味古詩詞的語言、韻律等,獲得初步的美感。同時,學生在反復吟誦的過程中,也會逐漸走進古詩詞的意境中,體會其中蘊含的美,領略詩人的情感等,最終實現古詩詞的審美教育。比如,在《滕王閣序》的教學中,由于其語言優美,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以指導學生針對其中的重點段落和語句展開反復吟誦,使得學生在誦讀“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中,對“盡、清、凝、紫”這四個字進行仔細品味,使得學生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五)融合現代科學技術,強化古詩詞教學效果
調查研究顯示,部分學生不愿意學習古詩詞,主要是因為古詩詞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隔較遠,且古詩詞語言生澀難懂,學生在具體的學習中常常無法理解具體含義,難以理解其中蘊含的情感。面對這一現狀,教師如果單純依靠口頭講解的模式開展教學,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應將古詩詞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融合到一起,借助現代科技技術,將古詩詞的內容、意境等直觀、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如此,學生在動態化的感知中,縮短了與古詩詞之間的距離,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古詩詞,提升學習的效果。比如,在《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教學中,學生在對“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理解中,存在一定的困難。而通過PPT、視頻的應用,則將這一意象直觀地呈現出來,使得學生在視頻的幫助下,加深了對古詩詞內容的理解。如此一來,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應用,最大限度喚醒了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興趣,提升了古詩詞教學的效果。
(六)掌握古詩詞學習技巧,加深古詩詞理解
一方面,對古詩詞中的文字進行分析和理解。在古詩詞的教學中,由于詩人的言辭比較簡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面臨著較大的困難,難以真正理解古詩詞內容。面對這一現狀,為了提升古詩詞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內容,就要抓住古詩詞中的重點文字,進行詳細講解。或者指導學生結合所學的知識,針對一些重點詞匯進行討論和分析,幫助學生掃清理解古詩詞內容的障礙,更好地理解古詩詞內容。另一方面,抓住“詩眼”,透過“詩眼”感悟詩人蘊含的思想情感。每一首古詩詞都有自己的“詩眼”,通常為一個詞、一個詩句,這些詞句恰恰是體會詩人情感的關鍵點,也是學生對古詩詞進行理解的關鍵。基于此,高中語文教師在優化古詩詞閱讀教學時,要緊緊抓住古詩詞的“詩眼”,引導學生對其進行分析理解,透過“詩眼”,走進詩人的內心,感悟其思想情感。
(七)比較分析,深入分析詩歌內涵
我國古代詩歌有著極為豐富的題材和繁多的種類。高中語文教材中選取的詩歌數量是非常有限的,普遍是由編者精挑細選出的代表性強且經典的篇目。但是,在進行實踐教學時,教師不能單純局限于課本教材中已有的內容,也要精心為學生拓展學習材料,帶領其開展比較研究,以便于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獲取到更加系統化的詩歌鑒賞知識與方法。進行古代詩歌比較鑒賞的教學時要從多角度出發,圍繞具體教學目標與任務來選擇最合適的對比角度與對比內容。因此,教師要善于選擇既能拓寬知識面,也能容易理解的篇目。第一,主題角度。針對相同主題的古代詩歌比較鑒賞教學,需要教師側重于同一主題詩歌中其內容與手法的差異,促使學生更加深入理解與記憶同類型的詩歌,扎實掌握比較分析的方法。第二,作家角度。不同的詩人在其創作中都會表露出不同的風格特點,即便是同一位詩人,在其不同時期的作品內也會出現不同的風格。基于此,進行高中語文古代詩歌教學時,教師還可引導學生把同一時期不同風格流派的詩人詩歌進行比較,或者比較研究不同詩人所創作的題材相同的詩歌。第三,意象角度。針對典型古代詩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通過比較鑒賞的方式教學,更有利于學生進行歸類記憶,逐步建立起系統性認識。針對典型意象的教學,需要教師重視做好全面的拓展與延伸,從而帶領學生深刻理解意象的一般情感指向與特殊情感指向。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種鑒賞角度以外,教師也可從意境角度、技巧角度、風格角度等方面入手靈活教學,不管是從哪個角度出發,都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科學合理的選擇,保證課堂教學效果。
(八)提升教師隊伍的素養,改善教學評價
新課標明確提出了“教學評價旨在提升學生的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基于此,教師在優化古詩詞教學時,要重視教學評價,優化和完善教學評價,真正發揮教學評價的價值。要實現這一目標,就應著眼于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面向全體學生進行評價,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診斷價值、反饋和激勵功能等,真正實現高中學生的全面發展。基于此,教師還應不斷提升自我,借助多種途徑,提升自我知識儲備量,增強自身的專業素養等。面對新課程改革下的古詩詞教學要求,教師還要轉變傳統的古詩詞評價教學模式,徹底摒棄以往的評價形式和標準,在評價中更加關注學生的古詩詞學習過程、學習中的情感態度,關注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的個性特征和語文核心素養等。同時,還應在教師評價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在自主評價、相互評價的過程中持續反思、不斷進步。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古詩詞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也是落實高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基于此,為了促進語文核心素養在課堂上的落實,教師要重新審視當前古詩詞教學現狀,創設詩歌教學情境,融入作家生平和作品背景知識,挖掘其中的音樂點,融合現代信息技術等多種途徑,不斷提升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賈慶勇.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策略之思考[J].中國新通信,2020(14):198.
[2] 呂紅娟.淺析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有效策略[J].新課程導學,2019(33):15.
[3] 劉文濤.高中語文古詩歌教學研究[J].中華辭賦,2019(7):108.
[4] 尤臻.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策略之思考[J].當代家庭教育,2019(18):114.
作者簡介:張鵬慶(1969.10— ),男,漢族,甘肅武威人,高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