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景詞 欒德彪 石戰利
摘 要:2018年教育部提出了“互聯網+教育”的建設目標,教育行業的教師們也在努力構建這種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OMO模式的特征是線上和線下深度地融合,以服裝結構類課程為例,通過線上平臺的教學思路提出平臺建設的需求,力求線上教學模式的標準化管理。通過數據分析,精準設定教學重點、難點等,利用OMO三位一體的特征和優勢,制定個性化訓練項目,真正達到因材施教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服裝結構類課程;線上線下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20-000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20.002
后疫情時代,高校教學全面實施以線上教學為主的新型教學模式,從而帶動了在線教育的迅猛發展,使其體量和規模直線上升。然而實踐類線上示范課程和實操的教學環節無疑對這種新模式提出了挑戰。本文以服裝結構類課程為例,探究線上教學的組織方法、教學方法、課程設計、評價標準和教學效果測評等路徑。從理論意義上,對高校實踐類課程線上教學提出戰略性的教學需求,讓OMO發展理念在教育行業得以運用;從應用價值上,通過專業需求和IT應用技術有機結合,讓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探究不僅僅停留在文字研究階段,而是嘗試開發針對高校實踐類課程的使用平臺,從提出需求—解決方案—總結評價—優化升級等步驟實踐探究信息時代教育發展的模式。
一、服裝結構類課程在線上教學中的主要問題
服裝結構類課程主要包括上裝結構與原理、下裝結構與原理、旗袍結構與工藝、上裝結構設計等內容,其中上裝包括男襯衣、女襯衣、男夾克、男西裝、女西裝等項目,下裝包括男褲、女褲、裙裝等內容,上裝結構設計包括轉省、領口、袖口的變化、分割線設計與身型的關系、禮服設計等內容。傳統的線下授課方式為教師講述原理與制圖方法,學生跟隨教師的演示分步驟操作,主要包括原型原理、制版,還有部分工藝課程,在線下授課的過程中教學過程監控為主要環節,教師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并通過演示、分析、指導等手段當堂解決問題。
目前高校線上教學平臺很多,諸如釘釘、大學生慕課、智慧樹等。以釘釘為例,其作為阿里巴巴旗下的商務管理平臺,在疫情期間為滿足線上培訓免費推出“釘釘在線課堂”,可以實現教師在線直播、學生回放、作業管理、視頻會議、班級管理等功能,最大程度地提升了教學管理的效率,也輔助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對于實踐類教學課程,學習過程監控依舊很難,因為學生的個體差異,即便開啟視頻會議作為過程監控,教師也很難從分鏡頭畫面中發現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問題,只能在學生提交作業后看到結果,這也是目前實踐類課程線上教學給廣大師生帶來的最大困惑。“大學生慕課”平臺在教學效果評價、考試管理等方面雖然也有這方面的技術模塊,但依舊解決不了因學情不同而因材施教的具體應用問題。
二、OMO模式的特點與優勢
OMO(Online-Merge-Offline)是行業平臺型商業模式,作用是實現行業效率的最大化,其特征是線上和線下深度地融合。OMO模式通過將在線分享教育資源、移動用戶端、教師線下指導深度融合,輔助教師通過數據分析掌握學生知識需求的變化,簡化獲得知識傳授和實踐指導的途徑,打造線上—用戶—線下三位一體全時空的教與學體驗系統,使教師與學生能夠通過各種載體及終端進行教學和學習。依據OMO模式的特征構建統一平臺型教學模式的學校,可結合自身課程與學情,合理配置教育教學資源,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最終實現知識傳播與教學目標達成的雙贏。目前國內教育行業已經將OMO模式作為教學發展的主要戰略并加以運用。OMO模式的實踐類教學模式擁有五大專屬價值:降低教學成本;拓寬知識收益渠道;增加師生黏性;整合優質教育資源;促進專業知識升級。
三、服裝結構類課程OMO模式線上線下精細化融合的教學平臺設計思路
基于OMO模式線上線下精細化結合的特性和原理,以服裝結構類課程為例,梳理實踐類課程線上線下教學的教學平臺設計思路,根據線上教學建設的總體要求,依據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課程的教學特點,提出“123”OMO精細化融合的教學平臺建設思路。
如圖1所示,“1”是指以知識內容通過線上線下精細化融合的有效性為目的;“2”是指線上與線下兩種實現路徑;“3”是指三個模塊。閉環式設計中環環相扣,教師通過知識和信息的遴選搭建資源平臺,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便利的同時,也讓教師從職業能力、職業道德等各方面都有所提升。教師根據后臺大數據庫采集的信息,分析學生的學習態度、知識難點、實踐操作難點,進行分層教學,從題庫中選取不同難度、不同側重點的練習項目布置給學生。在視頻制作、題庫建設的過程中,教師精心分析操作過程,研究實踐操作的難度系數并設計對應的習作方案,看似增加了工作量,但實際是“一勞永逸”的持久戰略。教師可以依據數據提供的信息,依據不同的學情分層輔導,規避不斷調整教學內容的尷尬,教學視頻一次輸入重復使用,題庫不斷豐富擇情分配,大大降低了教學成本。優秀作業展析為開放式平臺,優秀學生上傳制作過程的小視頻可作為翻轉課堂的素材,大大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也為教學難點的解決提供多元化解決方案。
(一)資源模塊
教師可通過網絡引入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一系列新型教學手段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促進國內外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共建及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教師在課前要做好預習引導,借助資源平臺知識面覆蓋廣的特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海量獲得知識,教師可以根據后臺學生參閱信息的數據分析學生的愛好和學習能力,在知識輸入方面可以有所側重,一方面提升師生關系的粘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學生對待學習的興趣。DC0060BF-6B85-4EE8-B5C3-74B3AF7A452D
(二)教學模塊
包括知識講解、操作過程分步驟演示、題庫、作業平臺、優秀作業展析五個平臺。教師根據課程大綱制作線上教學課程,包括理論部分和實操的演示環節,例如尺寸測量、制版、樣衣修正、工藝制作等知識和技能訓練的視頻,然后按照章、節、段落及步驟上傳,并根據教學目標設定學生掌握程度的評價標準,制定出分層次課堂練習的作業題庫。教師布置作業并要求學生將作業上傳作業平臺,然后根據結果查閱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反復觀看視頻的數據并根據數據分析得到如下結果:屬于教學重點的部分學生觀看的頻率;屬于教學難點的部分學生回放的頻率;根據學生觀看頻率分析學情帶來的新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學生個體差異帶來的知識掌握程度。教師可以根據后臺數據分析班級整體學習情況提出解決方案。
圖2所示為某教學班旗袍制版與制作工藝實踐課程回看率數據,分析表明學生在觀看視頻知識點講解的時候忽略教學重點與難點,在實操過程中大大超越了教師設定的頻次要求,反復觀看的次數增多。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強調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引導學生在對應的節點上反復觀看并記錄數據。針對實操環節回看率的信息,教師可調閱該節點具體學生的回看情況。教師根據上述數據分析因材施教,啟動作業題庫,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例如,圖3為學號190927學生旗袍前后身片制版視頻回看時間的數據信息。數據顯示,該同學基本回放次數為2次,說明該同學邊看邊做,在身省和上肋線、下肋線及袖窿部分觀看時間很長,反復次數很多,證明這個知識點有難度,再調出其他學生的數據,上肋線和袖窿段都有很多反復回看的痕跡,說明大家對這兩個節點的掌握有一定難度。結合作業反饋情況,上肋線錯誤率很高。教師根據數據分析可以精準確定該知識點為教學難點并重點講解。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數據分析做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屬于對重點難點忽略的情況提醒學生認真回看并改正錯誤;屬于個體差異情況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針對性布置作業,從題庫提取相應層次的練習做個性化訓練。教師針對上述3和4兩個環節可以調撥行業平臺資源給學生推送相關解決問題的課程。線下實踐時間,教師可以根據平臺提供的數據進行整體化訓練、個性化輔導,完成教學目標。學生將分配的任務按規定上傳到作業平臺,教師根據設定的評價標準給予點評,發現問題可以再次練習。優秀作業可以推送到展析平臺,這個平臺不僅僅是展示,教師可以點評,學生可以分享,也可以將制作過程的小視頻上傳。展析平臺內容多在實踐反饋的層面。教師應立身于應用角色,從使用的角度歸納出教學方法、教學環節設計等傳統線下教學在線上教學的心得、方法、經驗等便于同業交流,教學相長,增加師生互動。
(三)評價模塊
評價模塊包括線上簽到、作業評價、過程評價、教師評價四個方面。線上簽到設定上課、下課時間,能查看觀看視頻時間長度是否和課程時間長度匹配,盡可能避免刷視頻充課時的弊端。作業評價包括作業是否按規定的時間提交、作業質量等,以此規范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任課教師可根據作業提交情況錄入成績。過程評價包括學生對重點難點的收看情況、課堂練習實施情況等,規范學生的學習習慣,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做到過程可視。教師評價模塊屬于評教體系,學生針對教師提供的資源情況、課程質量、教學態度、教學能力、課件、教學組織等方面進行打分,最終計入考核成績。
四、結語
本文基于實踐類課程促進專業教師和教育信息平臺技術的有機結合。隨著政策的推出,越來越多的教育平臺推出了高校精品課程,教育行業教師也在不斷創新探索、努力構建這種“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通過線上教學模式的標準化管理,取得大數據加以分析,精準設定因學情不同而帶來的教學重點、難點,利用OMO模式將數據打通,推送針對性課程,制定個性化訓練項目,學生在線下針對性實踐,并將實踐過程上傳,從而獲得更多數據及解決方案,推進高校實踐類課程的精細化管理,真正達到因材施教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 柴莉.“互聯網+”背景下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踐——以高職服裝結構與工藝課中襯衫結構與工藝項目為例[J].西部皮革,2021(22).
[2] 趙蒙蒙.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探討[J].時尚設計與工程,2021(1).
作者簡介:唐景詞(1971.9— ),女,河北懷安人,講師,研究方向:傳統服飾設計、服裝設計、中西服裝發展史、立體裁剪。
欒德彪(1982.6— ),男,吉林吉林人,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石戰利(1970.11— ),男,河北石家莊人,編審,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課題項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線上教學專項課題《基于OMO模式下的實踐類課程線上線下精細化融合的教學路徑探究——以服裝結構類課程為例》的成果,項目編號:2004360。DC0060BF-6B85-4EE8-B5C3-74B3AF7A45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