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麗 王治行
班級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單元,是教師和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最基本的組織形式。新課標中提出:“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成為學生成長的家園,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班級中成長”。因此加強班級管理,對于形成優秀班集體和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有著重要意義。
一、群策群力,營造良好的環境
學生只有感受到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才能樂于接受教師的管理。因此,班級管理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兩點。
首先,引導學生關注班級氛圍,樹立主人翁意識。教師要抓住適當的時機,讓學生明白建設良好班級氛圍的重要性;組織學生了解、研究本班的特點、存在的問題,經民主協商制定班級建設措施,共同制定班集體的奮斗目標和發展計劃。同時,教師還要選拔德才兼備的學生干部,組成班級自治團體,并通過對班干部的培訓、交流,使他們成為班級建設的中堅力量,承擔起學習和工作的“排頭雁”“領頭羊”,從而帶動全體學生的進步。此外,教師還要充分利用板報、節日活動等形式,就本班的學習、工作、生活等存在的問題,展開討論,聽取各方意見,從而形成積極的班級輿論環境。積極的輿論環境,能夠在無形中激勵、強化學生的自主發展意識,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家園”的建設。
其次,全體任課老師都有責任參與班級氛圍的建設。教學活動是學生在校園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動形式。教學氣氛影響著班級氛圍,又依賴于班級氛圍。不僅是班主任,全體老師都要認識到搞好教學活動的重要性,不斷提高服務學生的品質,使學生對每個學科的學習都產生良好的興趣,從而真正熱愛學習,尊重老師,進而熱愛自己的班集體,并主動參與班級建設,維護良好的班級氛圍。
二、加強溝通,及時進行心理疏導
班主任要多和學生溝通,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心理特點,使教師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加強師生間的情感溝通,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心而樂于接受管理和教育,以消除心理上的障礙。如果學生遇到困難和挫折,班主任要和學生坐在一起了解實際情況,通過平等交流來讓學生放下心理包袱,促使學生主動向班主任傾訴,從而獲得安慰以及心理上的平衡,并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有的學生雖然在學習上很努力,但考試成績并不見起色,他們容易失去自信,情緒低落,產生自卑心理。班主任對此要善于觀察和分析,和學生一起討論,及時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肯定學生的優點,根據學生的特點為他們創造條件和機會,讓他們在其他方面獲得成功,從而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喚起他們對成功的向往,并在成功的體驗中激發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鼓起勇氣,重新振作,勇往直前。
三、善于總結,在活動中反思提高
在班級建設中,反思對于學生來說十分必要,特別是班級中的小干部,通過反思能夠意識到自己和別人的不足,從而在后期加以改正。從反思中,我們會發現很多有價值的建議。例如我們班的班長陳同學在反思中就發現,部分小組長不配合班長的工作,常常沒有把組員完成作業的情況及時向班長匯報,甚至出現包庇同學不做作業的現象,以至于某些同學趁機偷懶,經常沒有按時完成作業。教師根據這一反饋,著手進行調查,及時制止了這種現象的蔓延。現在,我班每個星期五下午的第三節課就被定為“師生共同反思日”。
四、加強引導,定期召開班會和家長座談會
班主任要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身邊的典型事例,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定期召開班會和家長座談會,以起到教育和引導的作用。班會的形式要多種多樣,可以由班主任組織,也可以讓學生自行組織,以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成就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此外,教師還要定期召開家長會,通過和家長溝通交流,掌握學生在家的真實表現,以及他們的思想動態,進行正確引導,制止學生不良行為的發生,真正做到防微杜漸。
總之,班級管理是一門藝術,班主任擔負著培養合格人才的艱苦重任。作為班主任,我們要不斷探索創新,勤于總結,奉獻愛心,在掌握有效管理方法的同時,加強和學生的溝通,對學生一視同仁,真正關心和幫助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