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慧
摘要:課堂,作為培養青少年的陣地,除了落實科學文化素養以外,更應該在落實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發揮其積極作用。本文以統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材中《為人民服務》一課為例,從課前:查閱資料;課中:對比誦讀、具體案例感悟、聯系舊知強化情感;課后:拓展延伸,淺談在中高年段語文課程教學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經驗做法。
關鍵詞:愛國主義教育;語文課程教學
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落實愛國主義教育是時代的要求,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于學校教育全過程,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真正進入學生的頭腦。
一、課前摸背景,形成初級情感體驗
以《為人民服務》為例,本文寫于抗日戰爭時期,當時情況艱難,作者悼念張思德同時講述“為人民服務”的道理,號召大家向張思德同志看齊,共克時艱,贏得最后的勝利。
在教學之前,布置學生預習,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搜集張思德的各種事跡,學生不僅在知識能力目標方面加深課文了解,通過各種途徑的查找資料,也形成了初級情感體驗:對“為人民服務”這句話有所了解;對張思德同志“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有了初步感知,體會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為人民服務”背后的深刻寓意。由此自主形成初步愛國情感體驗,更有利于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產生愛國情感共鳴。
二、課堂對比誦讀,多種形式加深愛國主義理解
《為人民服務》一文作為議論文,展現了“說理性”,引用司馬遷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將兩種不同死法的人進行對比。課上,學生反復對比朗讀課文,理解“死”的目的不同,結果不同,意義也有所不同。自然而然加深情感體驗:原來每個人都會死,我們不應該怕死。對于像張思德這樣“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我們應該心懷敬佩,反之,那些剝削人民,壓迫人民的人,他們的死不值一提。
通過反復誦讀,學生在品讀中感悟作者表達的情感,在反復誦讀中產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三、現場感悟事例,直面真情實感
《為人民服務》一文,主要是為悼念張思德同志,張思德同志都做過哪些“為人民服務”的事呢?我們可以讓學生交流課前搜集張思德事跡。接著,播放電影《張思德》的片段,將張思德過草地,主動為戰友們嘗各種野菜,自己卻中毒。食物緊缺,為了讓別人多吃一些,每次吃到一半就借著打水撂下飯碗。每次外出,車后那個夏天吃土,冬天刮風的位置上總是有他。他主動到生產農場干活,撿最燙手的炭火。他替村民趕豬,鼓勵父母雙亡的孩子,照顧聾啞老人,最后他使勁將窯里的伙伴推出來,將生的機會留給了別人……通過這些一幀幀的畫面,學生更直觀看到張思德做的都是平凡的小事,更能感受他處處“為人民服務”的優秀品質。進而理解為什么對他犧牲進行沉痛悼念。
隨后,與學生開展互動式教學,由學生自己聯系看到的畫面,說說你對張思德的看法。讓學生明白:愛國不一定是干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為人民服務”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激發學生踐行“為人民服務”積極性。
四、聯系舊知,強化愛國主義情感認知
《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課程編排,注重語文要素及單元的整體性?!稙槿嗣穹铡肥墙y編版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課文,本單元語文要素之一就是體會人物的優秀品質,進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學生們品讀李賀為祖國出力的豪情壯志,領略明代詩人于謙即使粉身碎骨也要捍衛清白的高尚情操,感嘆于清代詩人鄭燮不隨波逐流的氣節。感受到了革命烈士李大釗臨危不亂,為革命事業獻身的高貴品質,年輕戰士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故事也給學生帶來了心靈上的震動,這些文章,構成一個有機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整體,在教學本課時,讓學生聯系學過的課文,明白愛國主義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認知。
五、課后延伸,延續愛國主義體悟
課堂的40分鐘,對于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樹立也是有限的,愛國主義教育需要從課內延伸至課外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課后,利用影視作品,也是提高學生愛國主義思想覺悟的一項有效措施。教材中的許多內容,都能在影視作品中找到相關內容,學習了文本之后,再觀看影視內容,延續課堂愛國主義情感體悟,使愛國知識內化為愛國情感,體驗深刻。如教學本課時播放的電影《張思德》片段,課后可以讓學生再次觀看完整版,又會產生更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語文課堂在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同時,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促進全方位和諧發展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任務。作為語文教師,應該立足教材但不局限教材,要從多角度挖掘語文課程中蘊含的愛國主義思想,指導學生在掌握文化知識的同時,形成正確的三觀,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認同感,做到知我中華,更愛我中華!
參考文獻:
[1]徐軍輝.淺談單元語文要素在課堂的“軟著陸”——以《為人民服務》為例[J].小學語文教學,20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