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婕
摘要: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基礎,它在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人文素養和文化素質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基于此,本文從核心素養的角度入手,以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為基點,論述了在初中語文課堂上開展主題閱讀教學的重點與對策,旨在提高初中語文整體的閱讀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核心素養;文化意識;初中語文;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是指以特定的話題為中心,收集有關的圖書,并進行閱讀,其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閱讀方法,以書籍為主要內容,對作者進行分析,從而了解作者和其創作思想,最終幫助學生將書籍中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近年來,在我國教育界,“核心素養”“文化意識”已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所熟知。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主動引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歸納,對信息進行整合,進而完成知識庫的建設,從而幫助學生有針對性、有重點地進行語文閱讀,并提取有關的文化要素,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生成,這是初中語文教學的核心要點。
一、基于核心素養,提升文化意識——分析主題閱讀的教學要點
1.1要轉變教學觀念
在初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觀念將直接影響到閱讀的效果。主題閱讀需要根據相對集中、具體的主題,在基本掌握了基本的學習內容結構之后,根據目標的多樣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將主題的學習內容進行豐富拓展,以保證主題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在指導學生讀課文時,要給予適當的指導,并鼓勵他們去尋找線索,同時要將閱讀中遇到的難點和疑點,結合題目進行有效的整合和歸納。
1.2調整師生角色
初中生不但思想活躍,而且好奇心強烈,喜歡發現和探索新事物。在初中語文主題閱讀的具體教學中,學生的個性特征、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都影響著閱讀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多樣化的教育,并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在閱讀教學中,老師要引導學生與閱讀材料進行“談心”,讓他們深入閱讀,體會到作者的真實情感和文章創作的深刻內涵,從而更好地理解寫作章法及構思,并將所感所想進一步延伸,繼而生成讀后感,促進自身閱讀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雙重提升。此外,關于學生、教師和教材文本的關系,要注意把握,教材文本是基礎,學生是讀者和討論者,老師作為解釋者和引導者。但是,不論教師扮演何種角色,最終都是為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在課堂上,教師要發揮好“引導”和“輔助”的作用,時刻關注學生的閱讀情況,并基于此給予糾正和引導,實現學生的動態化閱讀。
二、基于核心素養,提升文化意識——主題閱讀教學的具體對策一探
2.1明確主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在教材的加工中,教師要充分掌握相關的加工技術,可以根據主題的選取,選取合適的文章,并將其組織起來,形成相應的閱讀資料庫。在實踐中,教師應該以主題閱讀為核心,以討論的視角進行切入,將閱讀主題和觀點結構的緊密聯系,并傳遞到學生的腦海中,加深他們對閱讀的理解,建立起相應的知識結構,幫助學生形成相應的思考模式。同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體驗和能力,選擇適合既符合題目,又滿足不同水平、不同興趣的閱讀需求。比如,在教學《論語》十二章一課時,老師要根據課程的目的和要求,明確主題,以“多元表達”為中心,以“孔子的教育思想”為中心。在擴展的過程中,將《論語》中其他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內容進行擴展,用一句話的方式概括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重要意義,從而加深學生對《論語》的文本和思想的了解,并以本課為中心,讓同學們同樣用自己的話來解讀本文節選內容的主要含義,提高了學生們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加深了學生對于傳統文化中“仁”思想的了解和認識,促進了學生文化意識的生成。此外,《誡子書》課文的主題可以設置為“給父母寫一封家書”,并以名著導讀《傅雷家書》為延伸,指導學生以自身的角度給父母寫一封信,雖然都是家書,但二者表現手法卻有很大的不同,角度和場景也不同,通過讀完二者,學生不僅可以掌握家書的描述方式,而且也能加深自己的認識和感受,促進學生對于諸葛亮和傅雷兩位古今學者的認識,進而完善學生的文化意識。
2.2有效的前端設計,明確目標和方式
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的語言能力普遍較差時,在選擇教學方式、設計主題教育時,要充分考慮到這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的閱讀和學習,把具體的東西轉換成形象化的內容,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如果一個班學生的整體語文能力一般,那么在選擇教學方式和設置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到這種學生的學習思維具有抽象的特點。然后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適當地調整閱讀需求,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內容。此外,學生的總體語言水平很高的情況下,教師要充分考慮到這種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有深度的,可以采取“默讀”的方法,使學生掌握掌握文章的要點,并能獨立總結文章的主旨。
比如,在《己亥雜詩》的詩詞主題閱讀課中,教師要嚴格按照課本的要求,合理地選用合適的閱讀材料,并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設定四種不同的教學目標:①使學生在主題閱讀教學中充分掌握文章新的文言字詞和意象,把握龔自珍的生平和創作背景;②在熟讀之后,進一步了解詩詞的主要內容,保證層次分明,并透過詩詞的內容,將龔自珍的故事與自己本身的發展相結合;③綜合語境,分析詩詞中所蘊含的深層含義,并引用具體的生活事件,對其特征作進一步的探究;④充分利用意象使用的手法,以“奉獻”為主題,拓展其他的關于“奉獻”的詩詞,并對該主題進行細致剖析,然后老師可以組織同學進行小組討論,讓他們對主題含義進行深刻探討。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逐漸對我國古代詩詞中的“奉獻”意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進一步地提升了學生的文化意識。
2.3多樣化教學評價
在初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評估是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的重要手段。所以,初中語文主題閱讀課的實施,必須緊緊圍繞學生的語文學科發展需求,進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最終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而教師在對相關閱讀活動進行評估時,既要注重總結,又要注重對整體閱讀的流程進行評估。可以采用文件袋、紙筆等傳統的評分方法,并在信息化的幫助下,對課堂評估工作進行優化和改進,以此確保教學評估的有效性。且通過多種評估方法,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進而完善自己和提高自己,創造一個自由、開放、民主的閱讀課堂,逐漸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營造師生之間的和諧氛圍,促進學生的深刻閱讀,為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奠定基礎。
三、結語
總之,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初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多種形式的教學,把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和文化意識作為主要目的,進而不斷拓寬學生的思維和眼界,并結合初中生的發展需要和認知規律,精心挑選適合他們發展需求的閱讀主題和內容,最終保證他們能夠從經典文本中讀出內涵,完善他們的文化意識。
參考文獻:
[1]楊興飛.初中語文古詩詞主題閱讀教學策略淺析[J].語文課內外,2020(13):216.
[2]韓麗娟.初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淺析[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18(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