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新
摘要:城鄉結合學校生源質量較差,學生的學習能力、綜合素質水平相對偏低。針對此類情況,學校及教師在優化教學環境、改善辦學條件、創新教育教學的同時也應注重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以合理的方式促進學生養成正確行為習慣,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本文就城鄉結合部初級中學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作出分析,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城鄉結合部;初中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城鄉結合學校教育資源相對缺乏,且教育方式上也與城市教育存在一定差距,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容易忽略學生的行為習慣和思想道德觀念[1]。這種情況下不僅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也會限制城鄉結合學校的教學改革發展。所以還需要學校及教師能夠針對學生的行為習慣問題展開分析,明確原因,并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德育理念等條件制定有效的養成教育策略,在不斷教育引導中促進學生糾正錯誤行為,端正態度思想,以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
一、城鄉結合部初級中學學生行為習慣現狀分析
現階段初中生常見的不良行為習慣包括上課不遵守紀律、課下未能主動認真完成作業,不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不能規范約束自身的言行舉止,出現說臟話、打架、奇裝異服等不良行為。而通過調查了解,初中生形成上述不良行為習慣的原因主要與以下幾方面有關。①缺少德育教育。教師及家長都更關注學生的成績,對學生的行為習慣、思想認知等方面缺少關注,使得德育教育開展不到位[2]。而初中生身心處于發展階段,更易受外界因素的干預,不加以教育管教極易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③教育方式有誤。首先教師教育過程中更多以命令性的語言與學生溝通,且“管”大于“育”。其次對已存在不良行為習慣的學生,教師多數采取批評等方式,這樣不僅削弱德育效果,還會傷及學生的自尊心,引發學生的叛逆心理。③教育內容形式單一。在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實施德育過程中,教師所設計的教育內容更多源于課本教材,且教育形式上也以講授式為主,使得德育缺少實踐性,學生難以在實踐操作和實際感受中懂得知識道理,端正思想行為。
二、城鄉結合部初級中學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有效實施策略
(一)更新教育觀念,制定養成教育方案
首先學校及教師應意識到培養學生形成正確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明確實施德育教育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作用,以更新教育觀念,端正教育態度[3]。其次初中生德育教育過程中,學校應與家庭形成合力,教師需主動與家長溝通,讓家長在關注學生成績的同時也能對學生的日常行為、心理情緒、生活學習習慣等方面進行了解觀察。同時教師可利用微信等方式實時與家長交流,為家長推送一些教育的有效方法,確保家長能夠開展正確的家庭教育,從家庭層面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也能增進家長與學生之間的親情,促進教師德育工作的有效進行。最后教師應先對班級學生個體的情況進行調查,借助面對面交談、問卷、教學觀察等方式對學生的行為習慣、性格、情緒態度、思想認知等方面進行掌握。以此為依據,從學生個體的情況出發,制定具有針對性、全面性的養成教育方案,保證德育教育的落實效果。
(二)加強關心學生,搭建和諧師生關系
以往教育階段,教師與學生之間距離較遠,師生地位不平等,導致師生關系不和諧,學生不愿意主動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這不利于養成教育工作的開展[4]。所以教師需要多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多留意學生的情緒變化,給予學生愛與關懷。在學習方面,教師應保持公平客觀態度,不以成績評判學生,對有進步的學生及時表揚,對存在學習問題的學生及時鼓勵和提供引導幫助,讓所有學生都能感受到教師對自身的重視和關心,以端正學習態度,增強學習信心,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在生活方面,教師應以朋友的身份,在詢問學生生活情況的同時也可分享自己的生活,拉近距離。或定期家訪,了解學生的生活需求、生活問題,進而制定針對性解決方法。
(三)完善班級制度,有效實施激勵方案
班級學生較多,養成教育工作開展存在一定難度,這種情況下教師可利用制定班級制度、選舉班級干部、實施激勵方案的方式更好地管育學生,以促進學生主動約束自身的行為,養成良好的習慣。針對班級制度來說,教師可組織學生共同參與制定,對在校行為、衣著、言行等方面進行規定,以及設定班級學習目標等,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認同感。為有效落實制度,促進養成教育的順利開展,教師還可在班級內公開選舉班級干部,讓班級部分學生能夠起帶頭作用,在日常協助教師監督班級學生,以及主動與班級學生進行溝通,作為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聯系紐帶。針對激勵方案來說,教師應將“批評”轉變為“獎勵”,如設置最佳學習獎、最佳勞動獎、最佳言行獎、最佳努力獎等不同類型的獎狀,并在精神激勵的基礎上設置相應的物質獎勵,達到激勵學生、增強學生積極性的效果,在良性競爭和有效獎勵中促進學生糾正錯誤思想行為,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
(四)開展實踐活動,改善學生行為習慣
課堂知識講解、班會主題討論能夠讓學生了解到相應的德育知識,對行為習慣形成一定的認知,但理論性的講解討論并不能促進學生真正體會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教師還需要提高養成教育的實踐性,以多樣的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受,發揮德育作用,改善學生行為習慣。比如學校與社區街道開展合作,由教師組織帶領學生,在社區、廣場等場所開展文明行為習慣的宣傳活動;教師定期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志愿服務類活動;開展以“良好行為習慣”為題的演講或辯論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查閱資料、親身體驗實踐中對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有深入理解,也能在實踐體會中不斷改善自身的行為習慣。
結語:綜上所述,城鄉結合初中學校教育過程中,學校及教師應加強重視養成教育工作,能夠對學生的行為習慣現狀進行分析,掌握存在的問題原因,以更新教育觀念,通過關心學生學習生活、制定班級制度、采取激勵方案、開展實踐活動等方式提高養成教育的開展效果,強化德育的落實力度,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提供推力和保障。
參考文獻:
[1]廖正哲.育化美好品行——農村初中道德養成教育有效性策略探究[J].中外交流,2020,27(20):390.
[2]張生福.農村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途徑與方法[J].考試周刊,2019(27):35.
[3]何世持.淺析農村初中學生良好衛生行為習慣養成策略及意義[J].求知導刊,2018(26):138-138.
[4]林慧玲.農村初中學生良好衛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研究[J].語文課內外,2019(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