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敏娟
隨著“雙減”政策的推進,我們意識到,學生的學習時間越加有限,那么老師應該要在更少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提高教學效率,推進思維型教學,提升學生思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那么什么是思維呢?思維就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間接的和概括的能動反映。它以感知為基礎,而又超越感知,是認識過程的高級階段。通過思維,達到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內在規律以及事物間的聯系和相互關系的認識。例如,對英語閱讀的認識中,感知層面的僅僅是文章的知識點、內容,而思維層面則能做到內化所有文章的信息點,從而把閱讀文章的思路、邏輯整合成思維導圖的形式。這就實現了深入閱讀內部,認識閱讀內在規律,形成推論邏輯關系的思維。
思維有六大特性:概括性、間接性、邏輯性、目的性和問題性,層次性,生產性。在這六大特性中,間接性和概括性是最根本的重要特征。思維的間接性主要體現在思維遠遠超越感性認識的界限,它可以認識感覺器官所感知不到的客觀對象。比如對于初中生的英語學習,很多學生并沒有國外生活的經歷,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走進一個豐富、生動的英語世界。思維的概括性表現在對事物的本質的反映總是全面的、整體的。比如,英語中to的用法,我們可以通過舉例來讓學生自己總結概括。 1. She wants to buy a new car for his father. 2.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3. I always listen to my teacher carefully. 4. She wrote a letter to me yesterday, but I haven’t replies to it. 在這四個例子中,第一個to后面加動詞原形,第二個to后面加動名詞,第三個后面加名詞,第四個后面加代詞,給出四個例子之后,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自己總結這四個to的詞性。后加動詞原形的to都是不定式,而英語中大多數的to都是不定時的標志。根據學生之前的經驗,介詞后可加加名詞,代詞,動名詞,所以我們推斷,后三個例句中的to都是介詞。我們把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自身經驗去觀察,做出假設和得出結論,最后驗證假設。這是學科思維的一種體現。在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思維可以幫助他們總結相同考點、總結易錯點等,把細碎的表面現象概括出其共同特征,形成較為科學的認識。
目前的初中生的思維主要處在兩個階段,初一初二的學生思維主要是經驗型為主的抽象邏輯思維,初三的學生會逐漸向理論型為主的抽象邏輯思維轉變。就整個初中階段而言,學生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處于優勢地位,但在很大程度上屬于經驗型,他們的思維邏輯需要感性經驗的直接支撐。這個時候,教師對思維的引導作用又顯得極為重要。如果想在英語學習中更好地引導學生的思維,那么我們就必須立足于英語學科本身的特點,對思維進行具體的思考。結合青少年心理發展、認知發展規律來看,這個階段的英語聽說思維,以聽說為主、語言知識為輔,著重培養口頭交際能力。對于這個階段的學生來說,特點是比較擅長機械記憶,針對這個思維特點我們可以加強學生們的單詞句型的背誦。針對英語閱讀思維,目前對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測試重點是衡量讀者是否掌握文章主要意思、文章的具體細節、作者暗示的信息和作者的態度。
我們還要重視學生的感性經驗,我們不能只講理論而不講過程,不注意將舊知識和新知識聯系起來,造成學生不能掌握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學科的基本結構。我們應恰當地列舉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喚起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運用觀察和實驗來展示有關事物發生發展和變化的現象不過程。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進行教學,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