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亞迪
摘 要:前景化理論是文體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它是指文學作品中語言在語音、詞匯和語義等不同層次上的有意偏離。偏離與語言規(guī)范形成鮮明對比,通過突出偏離提高讀者的審美鑒賞力,本文將綜述國內外前景化理論的研究。
關鍵詞:前景化,文體學
1.引言
“前景化”一詞來源于西方繪畫概念,意為畫家把繪畫作品的亮點內容展現在畫面的顯著位置,突出表達作者的意圖或作者期望的某種藝術效果,使觀賞者一目了然,這種方法稱之為“前景化”。在文學中,前景理論是文體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其研究源于對詩歌風格的研究。 詩歌中的前景理論研究主要針對標準語言和詩歌語言之間的差別,它不僅適用于詩歌分析,也適用于其他類型的文學。在文體學被更多學者所熟知后,中國學者對前景化理論進行了研究,并將其應用于文獻分析。本文綜述了前景理論的發(fā)展歷程以及中國學者對前景理論的理解。
2. 前景化理論的定義
前景化通常指違反語言的標準使用,但是,語言的常規(guī)標準和前景化的定義在文體學家之間尚有爭議。莫卡羅夫斯基認為(1964),語言的日常習慣用法使語言習慣化、常規(guī)化,即使其“背景化”,因此使其用者難以觀察到其美學價值。詩歌語言則必須違背日常語言的常規(guī),使其“非自動化”、“陌生化”以及非熟悉化,即前景化。利奇和肖特( Leech &Short, 1981) 在使用偏離、突出與前景化概念時指出, 偏離純屬一個統(tǒng)計概念, 是因語篇或語料中的某些語言特征違背常規(guī)而產生的。突出是一個心理概念,突出的程度和類型對讀者識別文體風格提供了一個主觀認知基礎。 讀者的注意力程度、對文體的敏感度、已獲得的閱讀能力以及文體本身的模糊性與不確定性等因素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讀者對突出的理解與識別。
在功能文體學理論體系中,韓禮德(1973)明確指出“前景化是有動因的突出”,單純的語言突出不能作為有無文體價值的標準, 只有當突出在表達講話者的全部意義有一定“功能” 時, 才具有文體價值, 才能是前景化的語言特征。
最有爭議的問題是如何定義偏差或突出。Pratt等轉換生成學派學者將其定義為“偏離”。韓禮德認為偏離說太注重怪異的東西,并暗示常規(guī)形式對文體研究沒有用處。因此, 有些文體學家將其稱為“突出”,包括數量上的突出和質量上的突出。
3.國內前景化理論研究綜述
張德祿分析了突出和前景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差異和聯系。他的分析基于Halliday對前景的定義,該定義進一步澄清了前景應該是動機突出。他還澄清了偏差和前景與中文翻譯之間的區(qū)別。在他的語言符號及其前景化(1994)一文中,他從符號學的角度解釋了前景理論。他認為前景不會改變語言符號本身,而是用另一個社會文化符號代替它。基于Leech的兩種前景類型,申丹認為前景包括語言的偏差和異常數量的并行度。她還提到,突出可能會影響讀者的認知理解,并更加關注語言和審美效果。吳顯友也基于韓禮德的理論總結了前景化理論。他用一些具體的例子討論了前景理論和文體分析。他將前景化理論納入上下文分析,以證明Halliday的理論可以應用于文體分析。
在過去的10年中,大量的前景化研究在中國知網發(fā)表,其中研究有50%以上涉及外國文學,而中國文學的前景化研究略少于此。與前景相關的前三個關鍵詞是“突出”、“偏差”和“翻譯”。突出和偏離與前景理論密切相關,而關鍵詞“翻譯”的出現是由于譯者試圖弄清楚如何用前景化理論翻譯外國文學。2020年,CNKI學術期刊上發(fā)表的文章有7篇,其中3篇討論了中國小說的英文翻譯,3篇分析了中國詩歌。
4.結論
在中國,前景化理論在過去10年中已經為許多文體學家所熟知。在這些前景研究中,對外國文獻的分析占很大比例,幾乎是中國文學分析量的兩倍。中國前景研究的另一個趨勢是,將理論應用于翻譯領域。由于葉子南將前景理論引入翻譯,許多譯者討論了如何翻譯語言偏差的問題。
前景理論不僅適用于詩歌,也適用于其他文學風格。首先,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突出和前景化。其次,在分析突出之前,最重要的是閱讀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意圖,以便可以清楚地分析和解釋這些語言特征。前景化理論旨在創(chuàng)造美學效果,消極或無用的突出不是動機突出,也就不是真正的前景化。
參考文獻
[1]李靖民,徐淑華.前景化與翻譯批評[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01):1-2.
[2]彭曉凌.近年來國內前景化理論的研究與應用[J].甘肅社會科學,2014(02):244-246
[3]申丹.談關于認知文體學的幾個問題[J].外國語文,2009, (1) :1-5.
[4]吳顯友.前景化與文體分析[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02):89-91.
[5]張德祿.韓禮德功能文體學理論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01):44-50+79.
[6]張德祿.語言符號及其前景化[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4(06):9-14.
Halliday, M. A. K. (1973) 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London: Edward Arnold.1973, 103-143.
Kinney, C. (1985). The Needs of the Moment: Poetic Foregrounding as a Narrative Device in Beowulf. Studies in Philology, 82(3), 295.
Leech, G.N. (1969) 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 London. Longman.
Mukarovsky, J. (1933), Standard language and poetic language in P. L. Garvin (ed.)? (1964), A Prague School Raeder, on Esthetics, Literary Structure and Style. Washington. D. 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PP.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