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麗紅
[摘 要]語文作為人文科學,更重視學生的心理、審美和思維的發展,尤其是詩歌,能夠通過文字傳達美感,在審美實踐中陶冶學生的情操,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小學生非常喜歡詩歌,開展詩歌教學有利于拓展小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小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小學生的審美情趣。
[關鍵詞]興趣;仿寫;創作;悟性
小學生非常喜歡詩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強化詩歌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
我從一年級開始就讓學生模仿寫詩歌,學生經過六年詩歌學習,大部分都能創作詩歌,還能自己修改詩歌。仿寫詩歌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每周一節詩歌課,我已經堅持了很多年,兒童詩歌教學也逐漸完善,日益成熟。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兒童詩歌教學仍存在很多問題值得思考:1.教學方法落伍。對于詩歌課,一些教師始終沿用陳舊的教學方法,以單一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滔滔不絕講得多,學生表達的機會少。教師只有加強學習,轉換思想,與時俱進,才能激發課堂教學的活力,提高詩歌教學效率。2.好詞佳句積累得少。每當指導學生寫詩歌的時候,很多學生都無從下筆,沒有素材可寫,詞語積累得少,沒有養成積累的好習慣。3.缺乏詩歌創作能力。在指導寫兒童詩歌的時候,大部分學生仿寫的詩歌都類似,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思路沒有打開,只是單一模仿例文,沒有新穎的構思,無法展現個性特點。
針對詩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應如何更好地開展兒童詩歌教學呢?
一、讓學生感受詩的意境美
人們常說:詩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詩歌用高度精煉的語言表現出無限廣闊的空間和深遠的意境。在傳統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把背誦作為詩歌教學的重點,學生只是機械背誦,無法真正理解詩歌蘊含的美好意境。如何讓學生感受詩歌之美呢?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看課文插圖,引導學生發揮想象,用自己的畫筆將其描繪成更加完美的畫,在欣賞的過程中直觀感受詩歌的美,而且腦海里有畫面感,以便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意境。
朗誦也是感受詩歌意境美的好方法。我有個學生很有朗誦天賦,特別喜歡朗誦詩歌,每次聽她朗誦得那么投入,我和同學們都會沉浸其中。隨著閱讀量的增加,她詩歌積累得越來越多,語感越來越強,對詩歌意境美的領悟越來越深,詩歌創作也得心應手。我以此為契機,引導全班同學向她學習,多誦讀詩詞,通過誦讀領悟詩歌的意境美。在她的帶動下,全班學生都喜歡誦讀詩歌,詩歌的積累也更加豐富。教材中的詩歌從題目到內容都很吸引學生,學生每次上詩歌課興致都很高。在課堂教學中,我設計了很多互動的環節,讓學生在互動中產生思維碰撞。當學生有與眾不同的想法時,我總是不失時機地進行表揚,如“你的小腦袋里有這么多奇思妙想!”“你的想法總是很特別!”“哇塞,你真是未來的小詩人啊!”得到我的鼓勵和認可,學生更加自信滿滿地參與教學互動,對學習詩歌的興趣也更加高漲。
在詩歌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例如,教學兒童詩歌《風在哪里》,學生讀了課題后感到很好奇,教師可以帶著學生去戶外感受一下:草兒揮著手的時候,樹葉落下的時候,花兒點頭的時候,孩子們揮動紅領巾的時候……這些都會讓學生感受到風來了。如果帶著這種獨特的感受來學習,學生的課堂表現一定會更精彩。教師帶領學生去體驗生活,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有獨特的生活體驗,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讓創作的靈感常駐心中
小學生的心靈世界天真浪漫,富有詩意。孩子們的感情豐富多彩,教師稍微引導一下,他們就能寫出最美的詩來。在每周一節的詩歌課上,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指導孩子們寫詩歌。
(一)打開興趣之門
在詩歌教學中,要采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作文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自學能力,提高他們的欣賞水平。要引領學生走入詩所描繪的意境中,達到陶治情操的目的。
在低年級的語文教材中,很多詩歌的題目都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如《小溪生病了》《小馬過河》《小鷹學飛》《風在哪里》等,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有利的教學資源進行詩歌教學。如當學生一看到《小溪生病了》這個課題時,馬上就會產生“小溪也不是人和動物,為什么會生病呢?它生的是什么病?能治好嗎?”等一系列問題,教師要緊緊抓住這個教學契機,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展開想象的翅膀
想象力是個人成長不可或缺的能力,是形成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基本因素。小學階段是兒童想象力發展的黃金時期。《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小學階段的詩歌教學要注重引導學生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感情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語文學科內容豐富,情感充沛,滲透在字里行間。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抓住語言和情感的結合點,引導學生借助想象、聯想等形象思維,在頭腦中還原出文字所描繪或敘述的客觀事物,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更好地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營造輕松活潑的學習氛圍,建立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從愿意學、快樂學轉變為輕松愉悅的“會學”。比如,在教學《春》一課時,我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掌握景物描寫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課文的插圖展開想象,進行拓展訓練。在本單元的習作中,學生利用《春》這篇課文中所學的景物描寫方法展開想象,創作詩歌,每個學生都輕松地完成了本單元的習作任務,這就是拓展想象的成果。
三、在感悟中學會創作
在低年級教材中,兒童詩歌的篇幅比較多,這些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深受學生的喜愛。學生喜歡朗讀詩歌,更喜歡聽教師朗讀詩歌,所以每節詩歌課我都用圓潤甜美的聲音吸引學生,每次詩歌學習之后學生都意猶未盡。我趁著學生在興頭上,結合課后的要求設計仿寫內容,讓學生延著作者的思路繼續仿寫詩歌。
兒童詩歌的創作也是從模仿開始的。詩歌的仿寫訓練在小學作文教學中非常重要。學生在仿寫過程中能夠深刻領悟文本的內容和情感,這樣仿寫的詩歌不僅形似,而且神似。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兒童詩歌占了將近一半的篇幅,這些內容為學生學習模仿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范本,也為詩歌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模仿詩歌創作有助于學生學習詩歌的語言,鍛煉書面語言表達能力,掌握詩歌的創作技巧。學生在寫詩中發揮個性,盡情表現,所寫的詩歌具有童真童趣,他們是天生的小詩人。
詩歌教學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點撥,要想讓學生真正讀懂詩歌,要把重點放在“悟”上。學生自身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就是“領悟”的過程,而對于不同的學生來說,“領悟”的程度和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領悟文本思想情感的過程中,不能消極地等待學生慢慢“醒悟”,而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來因勢利導,鼓勵學生“悟”,“悟”出作者的真實用意,并縮短學生“領悟”的過程。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抓住語言和情感的結合點,引導學生讀懂教材,體會作者抒發的情感。例如,教學《誰來試試》一課,要從一個老師讓學生擰瓶蓋的故事中引導學生領悟道理,讓學生在充分閱讀教材的基礎上,也來親自做一做這件事,這樣學生就輕松抓住了教材中的“困難”和“容易”,明白“勇氣和自信是你永遠的朋友”這個道理。
總之,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著眼于如何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重視引導學生學習感悟和仿寫,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要教給學生仿寫詩歌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和寫作能力。教師要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開展系統的兒童詩歌教學,讓學生愉快讀詩、輕松寫詩,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江沙.小學語文詩歌微課教學設計與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7.
[2]唐夢菁.小學詩歌教育兒童想象力培養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