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平?曲東方
摘? 要:目的? 觀察胸腔鏡手術全麻蘇醒期患者實施保溫護理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擇2020年3月~2021年9月陸軍第八十集團軍醫(yī)院收治的150例胸腔鏡手術全身麻醉蘇醒期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75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模式,觀察組患者實施保溫護理模式,對比兩組患者體溫變化、應激反應及癥狀恢復時間。結果? 手術結束即刻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體溫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結束后5 min、10 min、15 min、20 min,觀察組患者體溫高于對照組(P<0.05);手術結束即刻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血清皮質醇(Cor)、去甲腎上腺素(NE)等應激反應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結束5 min、 15 min觀察組患者血清Cor、NE與對照組相比更加趨近于正常值范圍(P<0.05);觀察組患者自主呼吸時間、意識恢復時間、拔出導管時間、麻醉恢復室(PACU)滯留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就胸腔鏡手術全麻蘇醒期患者實施保溫護理模式,可保障患者體溫平穩(wěn)上升,改善應激指標,使其更加趨近于正常范圍值,縮短癥狀恢復用時,護理效果更佳。
關鍵詞:胸腔鏡;全麻手術;蘇醒期;保溫護理;應激反應
中圖分類號:R614.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12-0-03
胸腔鏡被譽為醫(yī)學界胸外科20世紀重點突破之一,是胸部微創(chuàng)應用最廣泛的術式[1-2]。其與傳統(tǒng)開胸手術相比具備手術創(chuàng)傷小、術后痛感輕、可最大化保護患者胸廓完整性和呼吸功能等特點。而全身麻醉(簡稱全麻)作為手術必備輔助手段,可降低患者痛覺感知、消除緊張情緒并減輕所帶來的應激反應,有不會給患者留下不良回憶以及麻醉深度可控等優(yōu)勢。全麻主要實施途徑有呼吸道吸入、靜脈滴注或者肌內注射等,可使患者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受到暫時性抑制,主要表現(xiàn)為無痛覺、遺忘、昏睡、反射抑制及骨骼肌放松等[3-4]。但全麻類胸腔鏡手術大多手術范圍廣、耗時長,加之患者身體長時間暴露在外部,很容易在蘇醒期階段出現(xiàn)低體溫的情況,而為該類患者施以相應的護理措施可顯著降低上述事件發(fā)生情況[5-6]。通常情況下常規(guī)護理為首選的護理方式,但其無法針對可能發(fā)生的情況進行預估并給予護理手段,而保溫護理立足于全麻患者實際情況之上,針對可能發(fā)生低體溫情況進行全面預判,并給予針對性護理,顯著改善患者術后預后質量?,F(xiàn)就陸軍第八十集團軍醫(yī)院2020年3月~2021年9月收治且符合標準的胸腔鏡手術全麻蘇醒期患者予以納入,開展比對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3月~2021年9月陸軍第八十集團軍醫(yī)院收治的150例胸腔鏡手術全麻蘇醒期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7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40例,女35例;年齡25~65歲,平均年齡(39.68±5.32)歲;疾病類型:縱膈腫瘤15例、肺癌20例、食管良性病變18例,胸膜病22例。觀察組患者男43例,女32例;年齡26~64歲,平均年齡(39.88±5.12)歲;疾病類型:縱膈腫瘤13例、肺癌23例、食管良性病變15例,胸膜病2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倫理審查:①本研究獲得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八十集團軍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在研究過程中嚴格遵守相關內容;②患者及家屬享有一切知情權,研究前由護理人員征求患者及家屬意見,患者及家屬均已知曉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患者有退出研究的權利,本研究不會增加患者治療風險,同時可保障患者合法權益;④嚴格執(zhí)行保密機制,包括患者資料、檢查報告等。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具備手術指征,且符合《加速康復外科中國專家共識及路徑管理指南(2018版)》標準者[7];②年齡≤65歲,且神志清晰、麻醉分級(ASA)為Ⅰ~Ⅲ級者;③無惡性腫瘤、慢性疾病、傳染性疾病、藥物依賴史等;④既往無任何胸部手術史。
排除標準:①3個月內有感染發(fā)熱或甲狀腺功能異常者;手術麻醉藥物過敏或不耐受者;②依從性較差,無法配合研究直至完成者;③藥物或酒精依賴者。
剔除標準:①手術中被實施搶救者;②因相關細節(jié)故障等外部因素無法持續(xù)保溫者;③術后直接轉至重癥監(jiān)護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包括協(xié)助患者保持正確、舒適體位,并密切監(jiān)測和記錄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及體溫情況,用棉被覆蓋患者肩部以下位置,必要時打開病床加熱裝置,減少熱量流失。同時注意吸氧患者濕熱交換器與氣管導管相連接,并對氧氣進行加熱,記錄變化情況時需保持觀察室內安靜,當患者體溫出現(xiàn)明顯下降時,需立即報告醫(yī)生。
1.3.2? 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保溫護理,護理流程如下:
(1)手術中,護理人員調節(jié)手術室內溫度25℃,手術中期下調溫度至22℃,保持術中消毒液和手術沖洗液溫度均在37℃,對人工氣道完成加溫加濕。(2)手術結束前30 min,護理人員開始對觀察室進行全面清潔、消毒和通風,并調節(jié)室內溫度至26℃左右,調節(jié)濕度至40%為宜,并加熱病床,使其保持在40℃后調節(jié)為保溫狀態(tài)等進行預保溫。(3)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針對患者心率、血壓、呼吸、脈搏、血清皮質醇(Cor)以及去甲腎上腺素(NE)指標進行記錄,所有指標正常情況下,可以棉被覆蓋患者肩部以下位置,并將其頭部偏向一側,檢查各導管是否正常,必要時可以在患者雙下肢套上腳套或者綁上血液循環(huán)泵,檢查無誤后,進入觀察室。(4)進入觀察室后,測量患者體表溫度,采取耳溫測溫方式并記錄體溫數(shù)值,將病床溫度調節(jié)至44℃左右,并間隔3 min再次測量患者鼻咽溫度和手指皮溫,全部實施兩次,共4次測溫結果均>37℃時,護理人員可以將病床溫度調節(jié)至38℃,并利用暖風機經導管起到進行保溫毯,為患者保持恒溫病床形成暖空氣層,同時調節(jié)濕度至45%。采用電子加濕儀器對患者靜脈滴注液體進行加熱處理,保持溫度處于36~37℃即可,并將濕熱交換器連接在患者氣管導管之上,以保障患者呼吸溫度與濕度一直處于恒定狀態(tài)下,可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對其下肢增加壓力帶和足蓋,以此促進患者靜脈回流速度,強化自身血液流轉,起到升溫作用。上述護理措施全部實施完畢后,患者體溫依舊處于35℃以下時,需立即報告主治醫(yī)生。
1.4? 觀察指標
T0代表手術結束即刻、T1代表手術結束5 min、T2代表手術結束15 min。
體溫變化:詳細記錄兩組患者手術結束即刻、術后5 min、10 min、15 min、20 min不同時間段下體溫變化情況,進行組間對比。
血清應激指標:血清Cor正常范圍值160~660 nmol/L; NE正常范圍值10~70 μg/L,記錄兩組患者T0、T1、 T2時間段下的血清應激指標范圍,進行組間對比。
癥狀恢復時間:詳細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自主呼吸時間、意識恢復時間、拔出導管時間、麻醉恢復室(PACU)滯留時間,進行組間對比。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6.0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蘇醒期體溫變化比較
手術結束即刻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體溫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結束后5 min、10 min、15 min、20 min,觀察組患者體溫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蘇醒期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T0時間段下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血清Cor、NE等應激反應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1、 T2時間段下觀察組患者血清Cor、NE等應激反應指標較于對照組更加趨近于正常值范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癥狀恢復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自主呼吸時間、意識恢復時間、拔出導管時間、PACU滯留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全身麻醉簡稱全麻,主要作用方式為呼吸道吸入、靜脈注射等,藥物進入人體后,暫時抑制患者中樞神經系統(tǒng),使得患者痛覺消失、骨骼肌松弛等,從而保障手術順利進行,提升手術成功率[8-9]。而全麻作用程度與血液內藥物濃度呈正相關,其可以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進行調節(jié),伴隨時間和代謝,患者神經感覺及意識等會逐漸恢復。經相關研究報道,大約50%的全麻手術患者術后會出現(xiàn)低體溫情況。恒定體溫是維持患者生理功能的首要保障,手術過程中因麻醉作用導致人體中樞神經受到抑制,熱量丟失大,出現(xiàn)低體溫概率也將增大。而術中低體溫容易降低患者心排血量、組織供氧量,影響患者體內剩余麻醉藥效的代謝速度,還會增加血流阻力,致使凝血功能降低,或者出現(xiàn)寒顫等情況,影響手術成功率,同時低體溫還會降低患者機體抵抗力、增加感染風險等[10-11]。如果未能針對胸腔鏡手術全麻蘇醒期患者進行科學護理,甚至會危及患者生命[12]。而通常情況下,會選擇常規(guī)護理,但常規(guī)護理方式較為單一,一般為患者已經出現(xiàn)低體溫情況才能實施有針對性的措施,對患者預后質量產生一定影響,而體溫護理立足于患者高發(fā)的低體溫現(xiàn)象之上,采取積極有效的預備應對措施,可有效減少患者蘇醒期出現(xiàn)低體溫、應激反應等的不良事件。
經本研究發(fā)現(xiàn):手術結束即刻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體溫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結束后5 min、10 min、15 min、20 min,觀察組患者體溫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0時間段下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血清Cor、NE等應激反應指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1、 T2時間段下觀察組患者血清Cor、NE等應激反應指標較于對照組患者更加趨近于正常值范圍;觀察組患兒自主呼吸時間、意識恢復時間、拔出導管時間、PACU滯留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周鴻志等[13]的研究中觀察組意識完全恢復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保溫護理是一種整體化、個性化、人性化的護理措施,體現(xiàn)現(xiàn)代護理學人文關懷的特點,強化護理質量,贏得更多社會口碑。而實施保溫護理的目的在于保障患者手術順利實施,同時降低因低體溫而引發(fā)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而導致術中出現(xiàn)低體溫的主要因素為年齡、入室溫度、麻醉因素、沖洗液溫度等。①人體的體溫與患者年齡密切相關,伴隨年齡不斷增長,人體各項生理機能將逐漸減弱,去甲腎上腺素的減少會影響神經系統(tǒng)對于冷刺激的反應,導致體溫調節(jié)能力相應降低[14]。②有研究表明,手術患者入室溫度越低術中出現(xiàn)低體溫的可能性越高,這是因為人體體溫分為體表和體核,當體表溫度降低,機體內部熱量會重新分布,以縮小溫度差,維持體溫恒定,故而出現(xiàn)低體溫[15]。③麻醉類藥物會降低人體痛覺感知,阻斷人體大部分的神經傳導,從而導致體溫調節(jié)功能障礙發(fā)生。④沖洗液為手術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手術用品,可以增加醫(yī)生操作空間,保持手術視野清晰,但沖洗液不斷排出也會帶走患者身體原有熱量。上述因素均為可能誘發(fā)胸腔鏡手術全麻蘇醒期患者出現(xiàn)低體溫的主要原因。而本次實施的體溫護理路徑為手術中-手術結束前30 min-手術結束后共3個方面,均結合不同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低體溫風險入手,從而促進患者體溫穩(wěn)定。
綜上所述,胸腔鏡手術全麻蘇醒期患者實施保溫護理模式,可保障患者體溫平穩(wěn)上升,改善應激指標,使其更加趨近于正常范圍值,縮短癥狀恢復用時,保障患者平穩(wěn)度過蘇醒期。
參考文獻
[1]周聰,黃莉,肖琳,等. 專業(yè)化整體護理聯(lián)合保溫護理在全麻手術患者圍術期中的應用[J]. 齊魯護理雜志,2020,26(10):65-67.
[2]赫陽森. 目標導向護理對腹腔鏡全麻手術患者麻醉蘇醒質量的影響[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5):895-898.
[3]葛經武,杜祥飛,喬玫. 充氣式保溫毯上半身加溫對側臥位胸腔鏡手術患者術中低體溫的干預效果[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1,37(10): 733-738.
[4]朱育青,黃莉,趙汝運. 手術室預見性心理護理對老年全麻患者術后負性情緒、認知功能及健康狀況的影響[J]. 齊魯護理雜志,2020, 26(18):64-66.
[5]徐小燕,舒艷. 優(yōu)質護理對全麻手術患者麻醉蘇醒期躁動及滿意度的影響[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16):125-126.
[6]Ashkenazy N, Orihuela G, Rodriguez L I,et al.Use of a Modified Plastic Viewing System for Safer General Anesthesia Care in Pediatric Ophthalmic Surgery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J]. Ophthalmic Surg Lasers Imaging Retina,2020,51(11):651-652.
[7]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麻醉學分會. 加速康復外科中國專家共識及路徑管理指南(2018版)[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8,38(1):1-20.
[8]傅曉波,王曉彤,韓文鶴. 針對性護理聯(lián)合保溫干預對全麻腫瘤患者圍手術期護理效果的影響[J].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20,27(6):755-758.
[9]王靜玉,符聰,荀玉月,等. 不同體溫管理策略對老年單肺通氣患者腦氧飽和度變化率和術后譫妄的影響[J]. 解放軍護理雜志,2021,38(8): 27-30,92.
[10]郭云萍,朱海娟,王琪,等. 手術室強化護理干預對全麻患者蘇醒期躁動和生命體征的影響[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20,29(31):3512-3515.
[11]韓賽,任永霞,劉旭垚,等. 童趣化情境認知干預在眼科學齡期全麻手術患兒中的應用[J]. 中華護理雜志,2021,56(4):539-544.
[12]Li Y W, Li H J, Li H J,et al. Peking University Clinical Research Program Study Group. Delirium in Older Patients after Combined Epidural-General Anesthesia or General Anesthesia for Major Surgery: A Randomized Trial[J]. Anesthesiology,2021,135(2):218-232.
[13]周鴻志,楊朝坤,周正容. 全麻蘇醒期保溫護理對胸腔鏡肺手術患者麻醉及應激狀況的影響分析[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9,35(14): 1075-1078.
[14]張雯,張秀芹. 保溫護理在全麻蘇醒期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及對患者應激狀況的影響觀察[J]. 貴州醫(yī)藥,2021,45(6):991-992.
[15]劉鳳芹,馮鴿,梁改紅. 凝膠啫喱墊聯(lián)合水循環(huán)式變溫毯保溫干預對老年超低位直腸癌患者的影響[J]. 齊魯護理雜志,2021,27(4):57-59.
作者簡介:王海平(1988.1-),女,漢族,籍貫:山東省濰坊市,本科,護師,研究方向:麻醉護理。
通訊作者:曲東方,E-mail:80951051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