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兵 李雪明
[摘 要]具有“中國儺文化村落”之稱的陳東村位于廣西南寧市西鄉塘區西郊,在這個融傳統與現代于一體、完整保存有明清古建筑群的村落社區,儺文化藝術團常年排演十大儺戲劇目,每逢重大節日都會以儺戲祭祖拜靈。儺文化記憶在陳東村的宗教信仰、節日傳統和日常生活中逐漸生成并不斷發展,成為陳東村經久不衰、與眾不同的奠基性文化。基于人類學田野調查,以“社會—文化”范式探討陳東村儺文化記憶的生成,揭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儺戲在古老村落現代性流變中的活態傳承和創新發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陳東村儺戲;文化記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間文學、表演藝術、傳統技能、傳統知識、傳統節日禮儀及民俗活動等領域1。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人類在歷史上創造并以活態形式原汁原味傳承至今的,通過唱腔、動作、臺詞等藝術表現形式來表現演出者內心世界的傳統表演藝術形式”,包括說唱、戲劇、歌舞、音樂、傳統體育競技等幾大類2。表演藝術可以在婚禮、葬禮、節慶、宗教儀式和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中展演,其形式“可以是世俗的或神圣的,經典的或流行的”。作為人類歷史文化積淀的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文化藝術的瑰寶,直接反映了人類的社會歷史、民族文化和審美價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儺戲是多種宗教文化的混合產物,它是匯聚了從上古到近代各個歷史時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間藝術的結晶,面具是它造型藝術的重要手段。廣西南寧市西鄉塘區陳東村是一個以壯族和漢族居民為主體的村落,以其創作的反映稻作文化祭祀的儺舞《大酬雷》而名揚國內外。作為陳東儺戲的第23代傳承人,陳東村儺文化藝術團團長陳亞弟肩負重任,希望能有更多人學習這項傳統的民間藝術,從而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儺戲這一項寶貴的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基于人類學田野調查,本文以文化記憶理論為視角,探討儺文化的起源、發展以及未來影響,為城市化進程中歷史文化村落的未來展望以及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提供思考借鑒。
一、“社會—文化”范式下儺文化記憶的生成
世居廣西的壯族先民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水稻人工種植技術的民族之一。農耕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活長期依賴于自然的先民征服自然的愿望愈加強烈,但因受制于現實因素,便將這一愿望寄托在宗教儀式上,由此形成豐富多彩的稻作儺俗。儺,即祭祀禮儀,是壯族先民為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而祭祀天地諸神的儀式。這一“儀式通過定義超越日常生活和日常行為目的的視野,指向一個更高級、更普遍的領域,這個領域以象征的形式出現”1,在中國古代,“儺”寄托著稻作民族對祖先神靈的敬仰與崇拜,蘊含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逐鬼驅疫、祈福消災的宗教儀式。
儺戲歷史悠久,明末清初時期最為盛行。南寧陳東村的儺戲具有很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民間文藝基礎,它既具有娛神的祭祀宗教功能,又具有娛人的文藝觀賞價值。陳東村內保存有明清時期的古建筑群,陳裔祠堂、陳氏祠堂、花婆廟等被列入南寧市文物保護單位。這里四鄰八鄉交往密切,感情深厚,村民信奉師公教,信守鄉規民約,長期以來民風淳樸。陳東村儺文化藝術團創作排演的儺戲劇目常年在重要的節慶時展演,包括《大酬雷》《四值功曹》《隆冬冬》《二十四孝》《楊家將》《八仙賀壽》《桃園結義》《顏曾思孟》《九男進士》等。其中稻作儺舞《大酬雷》1992年在廣西國際儺文化研究會上被來自世界各國的儺學者譽為“中國稻作文化圖騰的活化石”,2012年納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大酬雷》使得陳東村儺文化享譽國內外,是傳統村落從過去走向未來的文化基石。
“社會—文化”范式認為,有關文化記憶的研究長期以來呈現多中心、跨學科的特征,而“哈布瓦赫—阿斯曼”研究路徑中有關社會、文化等概念,實際上存在著一個隱而未彰的“社會—文化”研究范式。其中,“社會”意指涂爾干對“神圣社會”的定義,強調社會中規則和結構的制約,而該社會規則或“社會框架”在記憶建構方面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根據揚·阿斯曼的定義,“文化”意指精神層面穩定性和一致性的一種符號,具有某種內在約束力。以稻米為食的壯族祖先,對豐衣足食的向往受制于當時低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便寄希望于宗教活動以獲得精神層面的慰藉,在這“社會框架”之上,“一種跨越的、結合的、去除短暫性的、且在形式的媒介中得以穩定的知識變得可見”②,先民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意志逐漸形成多樣的稻作儺俗儀式,儺俗儀式周而復始,歷經時間的洗禮,廣西儺文化日漸成型。
“文化”被認為是社會(社區)的特殊生活方式以及編織意義的網絡。文化有兩項任務:一項是協調性,即通過創造同時性使交際成為可能;另一項是實現持續性,它從共時維度轉移到了歷時維度。壯族先民在祭拜神靈、祈福解厄、驅鬼逐疫的儀式中實現共時性交流,并通過代際傳遞使之周期性地發生,儺文化的可持續性得以實現。而“記憶是實現歷時性和時間延續的器官。從本質上講,它有兩個不同的功能:儲存和重建”③,儺文化就是在這種共時性和歷時性的雙重維度中不斷生成并儲存為記憶,在日后的發展中不斷重新建構以煥發新的活力。“回憶中潛藏的力——記憶力,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一個方法和暗能量,其背后是社會力”,即“社會規則對人們的約束力”④,儺文化正是在社會生產力的制約下日漸生成,代代相傳,并逐步轉化為阿斯曼所定義的文化記憶,即“長時段的、人類逐漸積累的固化記憶”⑤。
陳東村儺文化藝術團展演的儺戲,已逐漸演變成當地村民和附近農民群眾共同參與的傳統民間習俗活動,深受群眾的喜愛。本課題組在陳東村實地調研采訪當天,陳東村儺文化藝術團的陳亞弟團長正帶領團隊成員在陳東村新建居民樓前的操場上進行新居入住祈福儀式,祈福儀式開始于上午10點,一直持續到當晚11點,藝術團的演員們在認真地化妝、穿戲服、戴頭飾、背臺詞,伴奏樂隊在置放鑼鼓、二胡、鏘鏘等樂器。陳團長介紹說,陳東村儺戲是師公戲,屬于武教,要奏五樂鼓:一為朝拜樂,感謝共產黨領導;二為路樂,感謝各路列祖列宗;三為禮樂,感謝先祖英烈;四為請樂,五為送樂。陳團長是陳東村儺戲第23代傳承人,劇本臺詞口口相傳,由他再傳授給團員反復演練,伴奏樂隊的樂譜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即將入住新樓的村民在樓前歡天喜地地準備著祈福的餐食,剪紙,寫對聯,人人臉上洋溢著寧靜平和的神采。EC425519-08BA-4075-8538-77CAC8D4019D
二、儺文化的多重功能
從遠古一路走來的儺文化,也在不同時代展現出不同的價值和功能,主要體現為以下三種:祭祀、娛樂、教化。
(一)祭祀功能
記憶的建構性更容易發生在具體記憶層面,比如,屬于親歷者的,表現為栩栩如生的記憶,而記憶的抽象性則是符號性的存在,比如,基督徒的宗教信仰,其內核更不易隨時間的流逝而發生變化。儺文化的民俗活動最初源自祈求吉祥、驅逐邪惡的祭祀儀式,通過逗引神靈的表演方式來娛神,從而達到神靈降福人間的目的,這一祭祀儀式是壯族先民信仰神靈的表達,被日后的子子孫孫所繼承發展。陳東村儺文化藝術團傳統保留劇目《大酬雷》的前半部分生動地展示了五方雷神掌管人間風雨,給一年到頭在田間地頭辛苦耕作的先民以風調雨順的庇佑,展現了祭祀儀式和先民的原始信仰。儺戲的祭祀功能不僅支撐著人們的原始宗教信仰,同時也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促進人們尊重神靈,敬畏自然的思想觀念的形成。不僅如此,儺文化的祭祀功能還融入了節日習俗之中,每逢農歷的春節、三月三、清明節、中元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陳東村的村民都會以儺戲和儺舞的形式鄭重其事地祭祖拜神,祈福還愿等。盡管今天儺戲的祭祀功能和神靈崇拜可能有所減弱,但流傳至今的傳統依然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二)娛樂功能
儺文化民俗活動的發展,除了傳統的祭祀功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還漸漸融入娛人娛神、人神同娛的娛樂功能。以儺戲或儺舞作為祭祀的表演已逐漸演化成為民間大眾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例如古儺舞《大酬雷》由宗師、五方雷神和日月神共同出演,在表現農耕生活場景的表演中,五方雷神臉上身上畫滿了綠紅白黑黃五種油彩顏色,展現出上山伐木、耕田犁地、播種插秧、耘田收割等生產勞動場景,熟悉的生產生活場景滿足了在場觀眾的審美期待,其娛樂功能展現得淋漓盡致,歡聲笑語以及唱和共舞的場面隨處可見。觀眾和表演者都在儺舞表演中獲得身份認同和族群認同,這種認同感,使集體中的個體找到自己的社會位置,找到共同的文化空間,找到想象的社群共同體,并依靠這份代代相傳而來的集體文化記憶產生力量,由此產生民族文化自信。儺文化的發展不僅繼承了原始農耕時期為提高社會生產力而萌生的傳統宗教信仰觀念,發揮著祭祀的功能,還在解決了基本生存需求后,逐步發展出娛樂功能,滿足受眾更高層次的需求。在時代發展的今天,儺戲保持了其最初的抽象性記憶,祭祀的核心功能不斷傳承,內核并未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生變化,在具體記憶的建構方面,為了滿足當代民眾更高層次的需求,則融入了娛樂功能,這也是時至今日儺文化依然煥發著活力的根本原因。
(三)教化功能
作為壯族先民文化雛形的組成部分,儺文化展示了壯族稻作農耕文化的深厚歷史積淀。儺文化傳承至今,在保留傳統的同時還融入了現代價值理念,發揮出社會教化功能。南寧西鄉塘區傳統節日豐富,月月有節,如正月十二“吃粽節”,二月二“花炮節”,三月二十九“雙忠節”,四月八“敬牛節”等,每逢節日,就必有儺俗活動的舉行,這些民俗活動反映了稻作民族最質樸的自然觀、生態觀,通過民俗活動來規范健全人們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美好品質。例如儺戲《隆咚咚》展示了稻作民族祭祀、勞作、敬牛、報龍母恩的習俗,頌揚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產生活方式,彰顯了稻作民族與人為善、與人相親、以誠相待、助人為樂、感恩包容的精神品格。儺文化弘揚感恩和向善的傳統倫理和禮俗,具有當代教育意義。
“非遺進校園”活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參與傳統文化傳承和保護活動。例如西鄉塘區文體局把儺戲引入南寧市新陽路小學、南寧市壯志路小學的課堂,不僅有利于儺文化的保護傳承,也有助于小學生樹立尊老愛幼、感恩向善的正確價值觀。生活的文化空間有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多重時代印記,通過“非遺”把前輩創造和傳承的文化傳統聯系在一起,并使年輕一代成為傳統文化傳承中的一環。隨著“非遺”內容不斷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必將促進“非遺”項目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也會為傳承人隊伍的發展壯大儲蓄后備力量。
三、儺文化神圣性與世俗性——節日與日常
“所謂神圣化的原理就是規則中的規則,它是‘標尺這個概念最原始的抽象意義得到強化的結果。神圣化的原理顧名思義就是具有無限約束力,從而達到一致性。”1也就是說,只有當“一個群體所尊重的規范性和定型性的價值,它作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借助儀式來贏得一致性和連續性,參與到神圣和永恒的宇宙生活當中”②,這種文化才具有神圣性,從而形成某種文化記憶,得以在歷史的長河中永續存在。
文化回憶中具有某種神圣的因素,文化現時化往往都帶有節日的性質,節日的作用有很多,其中之一便是對奠基式的過去進行現時化,回憶著的群體通過憶起過去,鞏固了其認同,這種認同是某種莊嚴隆重的、超出日常的東西,即神圣性。儺文化中的祈福、還愿、祭祀等儀式,在各類節慶活動中周期性地進行,民眾崇拜自然神靈,尊重自然的價值觀念日益鞏固、不斷強化,儺文化在對過去的回憶儀式中神圣化。神圣性,不僅在于某些超越日常的東西經典化,還在于神圣性的規則蔓延到生活各處,形成世俗性。“節日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晦暗的存在重新照亮,神親自將因忽略和遺忘而變得自然平淡的秩序重新擦亮。當節日把時間的河流加以結構化和節奏化之后,它就創立了一種普遍意義上的時間秩序,日常生活在這種秩序中才找到自己的位置,文化記憶顯示了日常生活世界中被忽略的維度和其他潛在可能性,從而對日常世界進行了拓展或者補充,并由此補救了日常中遭遇的‘刪減。”③
在陳東村,儺文化傳承保護情況良好。每逢農歷正月至二月初二的“春儺”日,村民都沿襲古訓,舉辦系列的祭神求雨活動,虔誠地向東南西北中五位雷神求風求雨以保佑他們一年農作順利,收成滿滿。陳東村農歷三月初二至初六也舉辦民俗祭祀活動,一直保持著比較原始、古樸、完整的儺文化。這些民俗活動不僅在節日中形成象征意義,影響著村民的價值觀念,還滲透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本課題組第二次到陳東村實地調研時,碰上一位長者的誕辰,村民在陳氏老宅設宴,疊元寶祭拜先祖,共同慶祝長者的誕辰,還盛情地邀請課題組成員留下來一同用餐。節慶儀式活動延伸至日常生活之中,村民之間親近有愛,鄰里和睦,遠親不如近鄰的景象展現得淋漓盡致。這座居于城市之中的村落,在現代化進程中,依然保持著古樸純粹本色以及人與人之間深厚的情感紐帶,實在難能可貴,這也恰恰是稻作儺俗的節日與現實生活相互交織的結果。文化記憶的神圣性與世俗性并非相互割裂,神圣性規約著世俗性,即節日指導著日常,節日中形成的價值觀念作用于日常生活之中,為日常生活指引方向。EC425519-08BA-4075-8538-77CAC8D4019D
四、儺文化記憶與陳東村凝聚性結構
稻作儺俗的文化形態和精神內涵反映出稻作民族的價值理念,“人只有在文化和社會的框架中才可存在,認同在這一基礎上產生”④。目前陳東村擁有陳裔宗祠、陳氏老宅、花婆廟等五個市級文物保護點,完好地保留了明清傳統特色的房屋建筑以及古老的傳統習俗。作為陳東村儺文化藝術團的誕生地,陳東村儺文化歷史悠久,儺文化習俗影響深遠,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陳東村村民的認同感。“每種文化都會形成一種‘凝聚性結構,文化記憶對認同的締造及其效果都指它,這種作用表現在兩個層面上:社會層面和時間層面。”⑤揚·阿斯曼認為:“從社會層面來看,凝聚性結構可以把人和他身邊的人連接到一起,形成一個象征意義體系,從而創造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并且為他們指明了方向。”1陳東村每個個體通過儺俗活動聯系起來,共同構成一個有著共同文化記憶和未來期待的活動空間,在這個空間內,人與人形成情感的鏈接,產生共同的身份認同,獲得歸屬感。陳東村的村民過去銘刻于心的文化記憶不斷被憶起,并通過定型性的儀式、舞蹈等在當下發揮著現實作用,從而指引著未來。在歸屬感和身份認同的基石之上,陳東村的每個村民成為“我們”,凝聚性結構在陳東村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并茁壯成長,這正是文化記憶本身所具有的內聚力。
為了更好地保留陳東村的文物點以及儺文化記憶,陳東村正在全力創建“歷史文化名村”,在城市化的進程中順應歷史的發展趨勢,進行城中村改造,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條件,同時不忘保持儺文化的藝術本色,通過陳東村儺文化藝術團的培養,鞏固壯大儺戲傳承人隊伍,盡力保護好村內的明清建筑;興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儺文化館,建好儺文化傳承場所和民俗文化空間。為響應《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的“形成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傳承體驗中心(所、點)等在內,集傳承、體驗、教育、培訓、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傳承體驗設施體系”要求,西鄉塘城區正在切實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將儺文化的底蘊深植于這片土地,全力將西鄉塘城區打造成“中國儺文化之鄉”。
結語
以表演為特征的儺戲,無論是舞蹈還是說唱形式,都生動地再現了各種民俗事象和地域文化。作為民間草根文化的代表,原為鎮妖驅邪、祈求平安幸福的儺戲,逐漸融進許多民間故事和歷史傳說,由此豐富了這份寶貴的民間文化形式,如今更是增添了許多與時俱進的社會和審美內容,成為驅鬼娛神、娛人化人的世俗藝術表現形式,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受到來自政府和民間的重視和保護。
記憶貫穿每個人的過去,是一個人內心最深處的情感鏈接,而人與人之間的紐帶正是建立在文化記憶的基礎之上。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陳東村在現代化發展的道路上,依然保持著清醒的“自我定位”,將傳統儺文化的底色融于現代化的涂層之中,不僅很好地保護了這項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形成了陳東村堅實的凝聚性結構,這對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村落當下發展和未來之路、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繼承以及與傳承地的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有助于傳統文化在現代性的沖擊之下保持本色,增添活力,向陽生長。基于人類學田野調查,研究陳東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儺戲的文化記憶及其價值的現代轉型和重構,在講好廣西故事的大背景下,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普及力度,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擴大文明互鑒交流領域,向世界推廣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儺戲的文化和價值,對于輸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意義。EC425519-08BA-4075-8538-77CAC8D4019D